1.妊娠瘙癢性蕁麻疹性丘疹及斑塊:簡稱PUPPP, 是懷孕期間常見的瘙癢性的皮膚病, 發病率大約是1:200。 一旦發生, 會持續整個孕期, 典型特點是紅色, 瘙癢性包塊在腹部沿張力線分佈, 再往大腿、手腳等其他部位擴散。 通常在懷孕中後期。 在產後幾周內自然緩解, 不會影響到產婦和嬰兒的健康。 最常發生在第一胎, 第二胎以後發生幾率比較少, 多胞胎或孕期體重增加快速的准媽媽也較容易發生。
Advertisiment
2.妊娠癢疹:其可能與懷孕期間激素變化、蚊蟲叮咬或皮膚乾燥以及外來刺激物等因素有關, 對胎兒和媽媽並無明顯影響。 一般發生於懷孕中、後期(約懷孕4~9個月之間)。 好發於四肢近端伸側, 包括大腿或手臂。 表現為紅色或淡粉紅色丘疹, 患者會感到瘙癢,
Advertisiment
3.妊娠瘙癢性毛囊炎:孕婦由於新陳代謝旺盛, 天氣熱的時候, 出汗較多, 如果未注意清潔衛生, 很可能就會引發妊娠瘙癢性毛囊炎。 這個病多數發生在妊娠的第2-3個月, 腹部出現泛發性沿毛囊分佈的紅色丘疹,分娩時或產後可自行緩解。 此病主要是對症處理, 治療上, 瘙癢性的毛囊炎可外用爐甘石洗劑(俗稱痱子水), 另外也可用一些金黴素、紅黴素等抗菌素軟膏。 患病期間, 避免吃太油膩和多糖的食物, 尤其應注意皮膚的清潔衛生。
4.妊娠瘙癢症:又名膽汁鬱積性瘙癢症,
Advertisiment
Advertisiment
5.妊娠型類天皰瘡:本病屬自體免疫性疾病, 發生率約1/60000~1/40000。 約半數病例首發表現為突發劇癢及腹部蕁麻疹樣皮疹, 可有靶樣損害, 迅速發展為泛發性大皰樣皮疹, 面部、頭皮及口腔黏膜常不受累;通常在妊娠後期緩解, 在分娩時加重, 大部分病例皮疹在產後數周或數月消退。 嬰兒常發生早產, 5%以下的病例其嬰兒可表現為蕁麻疹損害和大皰, 這些損害常為局限性, 不經治療可自發消退。 治療的主要目的是減輕瘙癢及阻止水皰的形成, 水皰形成之前, 可局部使用糖皮質激素及口服抗組胺藥物,
Advertisiment
6.皰疹樣膿皰病:其特點是主要發生於妊娠最後3個月孕婦, 偶見於男性。 膿皰呈集簇性或環狀排列, 乾燥後形成黃色結痂, 痂皮下皮膚潮紅、浸潤但無潰瘍, 可伴有發熱等全身症狀, 通常不伴有瘙癢, 愈後留有褐色色素沉著。 通常不伴有瘙癢, 可伴有發熱等全身症狀, 患者常合併有甲狀旁腺功能低下及低血鉀。 最近傾向於將該病分類為妊娠併發膿皰型銀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