妮妮每天都抱著她的“兔寶寶”來幼稚園。 所謂“兔寶寶”其實是一個小枕頭, 妮妮的外婆為了給妮妮午睡, 專門縫製的。 進入幼稚園後, 妮妮幾乎時時刻刻都拎著“兔寶寶”:哭的時候拎著, 走路的時候拎著, 吃飯的時候拎著, 上廁所的時候也拎著, 做遊戲的時候也拎著……睡覺的時候就更甭提了。 有時候和小朋友玩的時候, 妮妮也會忘記“兔寶寶”, 把它丟在一邊, 但只要一想起“兔寶寶”來, 她就到處尋找, 找不到就放聲大哭。
媽媽說, 妮妮在家裡也幾乎只玩“兔寶寶”, 當時他們還覺得這樣挺好, 後來才知道這是一種異常行為,
Advertisiment
再嚴重的戀物癖, 也會有個開端, 如果父母在開始階段就明察秋毫, 及時干預, 就可能防止事態的進一步發展。 戀物癖也可能源於孤獨, 特別是對那些已經有了真正的交往意識的孩子而言。 孩子的交往意識如此強烈, 現實中的交往環境和交往能力卻不盡如人意:幼稚園裡有許多小朋友,
Advertisiment
孩子對某類物品的迷戀, 也能折射出他的“長大情結”。 在遊戲中, 那些被孩子依戀的事物, 總是扮演了一個需要照顧的角色, 而孩子則扮演了一個成人角色, 站在大人的立場上說些大人話。 被戀之物的存在, 成了孩子“准大人”的演練場。 這雖然沒有什麼傷害性, 但是也說明這類孩子是孤獨的。 孩子的“長大情結”也需要一個正面的引導。
在曰常生活中, 父母要特別警惕孩子是否患上戀物癖。
Advertisiment
對有戀物傾向的孩子, 父母要增加感情投入, 除了用親情溝通外, 可以多準備幾個“遷移載體”, 轉移和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一般來說, 小孩子的注意力和興趣是不大穩定的, 很容易轉移。 另外, 父母需要謹記的是, 孩子特別喜歡的東西, 只要不是對孩子心理發展有害的, 一般不要用強制的方式禁止, 因為那樣會激發孩子的逆反心理, 結果反而更加不妙。
專家支招
戀物癖是孩子缺乏關愛的表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