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成為母親之後,你的大腦有哪些變化?

藝術家薩拉・沃克(SarahWalker)曾對我說, 成為母親就像是在你平常居住的房子裡發現了一間全然陌生的房間。 我之所以一直以來都喜歡薩拉的這句話是因為其準確性, 大部分人在談到伴隨新生兒而來的生活時只有寥寥一句:一切都變了。

許多事情無疑都在變化, 但對於新媽媽們來說, 一些最為明顯的變化同時也是與個人息息相關的, 即情感上的變化。 事實證明, 這些變化大多是神經層面的。

幾位神經學家曾對我說, 即使女性尚未生產, 其孕期同其大腦結構之間就有著密切的聯繫。 科學家們觀察新媽媽們的行為變化已經長達幾個世紀,

Advertisiment
近期才發現其行為方式同大腦前額皮質、中腦、頂葉以及其他腦區之間存在聯繫。 其大腦灰質變得更加集中。 控制移情、焦慮和社交活動的腦區變得更加活躍。 從最基本的層面來看, 由孕期和產後期間荷爾蒙大量釋放所引起的這些變化有助於增加新媽媽們對新生兒的關注。 換而言之, 包括異常濃烈的愛意、強烈的保護欲以及一貫的擔憂在內的母性☆禁☆感受, 都是以腦部反應為徵兆的。

許多科學家都認為研究孕產婦大腦對於理解為何如此多的新媽媽會經歷嚴重的焦慮和抑鬱也是十分關鍵的。 每六名女性中大約就有一名罹患產後憂鬱症, 更多的女性表現出諸如頻繁洗手和不斷察看嬰兒是否有呼吸這類強迫行為。

Advertisiment

“在嬰兒出生後的最初幾個月裡, 女性會表現出幾乎是強迫症的行為, 我們認為上述表現是其中的一個方面, ”研究孕產婦大腦的PilyoungKim對我說道, “事實上, 她們總是禁不住思考一些無法控制的事, 總是在想自己的寶寶情況如何, 是否健康?是否生病?是否健全?”

科學家們讓一些女性看自己寶寶和其他陌生寶寶的照片, 以此記錄其大腦的活動差異(神經科學學會)

“那些初為人母的女性, 其相當一部分腦區都發生了變化, ”Kim繼續說道, “腦區活動增加不但牽涉到情緒管理和移情相關區域, 還牽涉到我們所說的母性動機, 我認為這一腦區同一些強迫行為有很大關聯。 不管是動物還是人類,

Advertisiment
在產後都會產生強烈的想要照顧其後代的渴望。 ”

另外, 幾個相互關聯的腦區還有助於驅動母性行為和情緒。

研究人員尤其感興趣的是一系列杏仁形狀的神經細胞, 即我們所瞭解的“杏仁核”(amygdala)[1].杏仁核有助於記憶加工, 同時驅動諸如害怕、焦慮和攻擊性的情緒反應。 在產後幾周乃至幾個月中, 正常女性大腦的杏仁核區域變得更加活躍。 研究人員認為這種現象同初為人母女性的行為方式有所關聯。 杏仁核增大使得女性對新生兒的需求變得高度敏感, 同時, 各類荷爾蒙在增大的杏仁核中找到更多受體[2], 有助於建立起積極的反饋回路, 從而驅動母性行為。 多項研究發現, 一位母親只需凝視其嬰兒, 其大腦獎勵中樞區域就會點亮。

Advertisiment
這種母性大腦回路會給一位母親帶來如下影響:對寶寶說話柔聲細語、注意力集中在寶寶身上、對其有著深厚感情。 這樣看來, 杏仁核受損同嚴重抑鬱之間的關聯也就不足為奇了。

同樣, 嬰兒杏仁核一旦受損也會影響到母嬰之間的聯繫。 2004年, 《神經科學》雜誌(JournalofNeuroscience)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 杏仁核受損的幼猴不大可能表達出自身的憂慮情緒, 也不大可能從一群成年母猴中認出自己的母親。 新生兒辨別自己母親與其他人的能力同杏仁核有關。

杏仁核區域活動同一位元母親對於其嬰兒, 而非其他嬰兒的強烈情感也有所關聯。 2011年一項針對初為人母女性杏仁核反應的研究表明, 相比其他陌生嬰兒的微笑照片,

Advertisiment
她們在看到自己孩子照片的時候表現出更加積極的感受, 而且其大腦活動也反映出這種差異。 科學家讓一些女性觀看其新生兒的照片, 記錄了其杏仁核、丘腦和其他腦區發生的強烈反應。

研究人員發現, 這些女性在看到自己孩子照片時, 其杏仁核反應更為強烈, 焦慮程度較低, 抑鬱症狀也較少。 換而言之, 初為人母女性的大腦變化促使其照顧自己的寶寶, 也許還有助於緩衝其自身情緒狀態。 研究結論如下:

通過實驗, 我們觀察到女性在看過自己孩子照片後其杏仁核區域表現出更為強烈的反應, 這可能反映出母性反應、感受和經歷中存在的更為積極和利於社會的方面。 正經歷較為嚴重的焦慮症和情緒低落的女性在看到自己孩子時, 其杏仁核反應沒那麼強烈,同時,她們在養育孩子時表現得更為消極,面臨的壓力更大。

初為人母女性的杏仁核內發生的許多變化都和流至其中的荷爾蒙有所關聯。杏仁核區域有著大量荷爾蒙受體,諸如孕期產生的催產素。

“我們觀察到這些女性的荷爾蒙水準和大腦水準都發生了變化。”腦部研究者露絲・費爾德曼(RuthFeldman)在發給我的一封電子郵件中如此說道。“對於所有哺乳動物來說,母親與後代之間的聯繫都取決於母性催產素水準的高低。孕期和產後這段時間,催產素激增,而且母親對後代照顧越多,催產素增加得越多。”

成為父母看起來和墜入情網十分相似,至少大腦表現出來的是這樣。

女性在凝視自己寶寶、聽到寶寶哭叫以及緊抱寶寶的時候,其催產素增多。母乳餵養期間催產素水準升高也許能夠解釋研究人員所觀察到的現象:相比採取非母乳餵養的女性,採取母乳餵養的女性對其寶寶的哭聲更為敏感。“產後第一個月,相比那些採用配方奶粉餵養的女性,採取母乳餵養女性的大腦對寶寶哭聲的反應更為強烈,”Kim如此說道,“這確實很有意思。究竟是母乳餵養這一行為還是催產素在起作用,抑或是其他一些因素,我們還不清楚。”

費爾德曼說,科學家們目前肯定的是成為父母看起來和墜入情網十分相似,至少大腦表現出來的是這樣。這也解釋了許多父母在見到新生兒時描述感受的方式。就大腦而言,那些與警覺度和社會突顯性[3]有關的腦區會變得格外敏感,比如杏仁核和多巴胺系統,後者會激勵父母優先考慮嬰兒。“我們通過研究發現,在社會聯繫過程中,同樣的附屬腦回路也發生了變化,”費爾德曼說道,“我們發現,戀人們在墜入情網的最初幾個月中,會表現出一些類似的變化。”另外,2013年的一項研究表明,正是這種腦回路變化使得母親們感到自己的孩子特別好聞。

2003年,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CollegeLondon)研究人員發現了母愛和愛情在神經層面的關聯。

女性迎來第一個孩子時,其腦部變化最為顯著,不過幾位神經學家告訴我說,目前還不清楚一位母親的大腦是否會回到生育前的狀態。而且,大腦變化不只是這些新媽媽們所獨有的。

男性在專注照顧孩子時,其大腦也會發生類似變化。不過,費爾德曼和其他研究人員去年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催產素似乎不會驅動男性撫育後代的行為。相反,男性身上掌管養育後代的那部分腦區是受到社會認知網路支援的――該網路在男女達到一定階段時會自然生成,而女性似乎發展出了“大腦――荷爾蒙――行為”的反應模式,賦予其養育子女的天性。另一方面,即使女性尚未生育,她們的大腦中已經產生了對母性行為的憧憬。

換而言之,單單照顧新生兒的行為就締造了全新的神經系統研究方向,即那些為人父母的大腦中有待發現的部分。

譯注:

[1]杏仁核:附著在海馬的末端,呈杏仁狀,是邊緣系統的一部分,是產生情緒,識別情緒和調節情緒,控制學習和記憶的腦部組織。

[2]受體:一類存在於胞膜或胞內的,能與細胞外專一信號分子結合進而啟動細胞內一系列生物化學反應,使細胞對外界刺激產生相應的效應的特殊蛋白質。

[3]社會突顯性:指人被某一特定物體吸引的一系列原因。(原文作者:ADRIENNELAFRANCE

其杏仁核反應沒那麼強烈,同時,她們在養育孩子時表現得更為消極,面臨的壓力更大。

初為人母女性的杏仁核內發生的許多變化都和流至其中的荷爾蒙有所關聯。杏仁核區域有著大量荷爾蒙受體,諸如孕期產生的催產素。

“我們觀察到這些女性的荷爾蒙水準和大腦水準都發生了變化。”腦部研究者露絲・費爾德曼(RuthFeldman)在發給我的一封電子郵件中如此說道。“對於所有哺乳動物來說,母親與後代之間的聯繫都取決於母性催產素水準的高低。孕期和產後這段時間,催產素激增,而且母親對後代照顧越多,催產素增加得越多。”

成為父母看起來和墜入情網十分相似,至少大腦表現出來的是這樣。

女性在凝視自己寶寶、聽到寶寶哭叫以及緊抱寶寶的時候,其催產素增多。母乳餵養期間催產素水準升高也許能夠解釋研究人員所觀察到的現象:相比採取非母乳餵養的女性,採取母乳餵養的女性對其寶寶的哭聲更為敏感。“產後第一個月,相比那些採用配方奶粉餵養的女性,採取母乳餵養女性的大腦對寶寶哭聲的反應更為強烈,”Kim如此說道,“這確實很有意思。究竟是母乳餵養這一行為還是催產素在起作用,抑或是其他一些因素,我們還不清楚。”

費爾德曼說,科學家們目前肯定的是成為父母看起來和墜入情網十分相似,至少大腦表現出來的是這樣。這也解釋了許多父母在見到新生兒時描述感受的方式。就大腦而言,那些與警覺度和社會突顯性[3]有關的腦區會變得格外敏感,比如杏仁核和多巴胺系統,後者會激勵父母優先考慮嬰兒。“我們通過研究發現,在社會聯繫過程中,同樣的附屬腦回路也發生了變化,”費爾德曼說道,“我們發現,戀人們在墜入情網的最初幾個月中,會表現出一些類似的變化。”另外,2013年的一項研究表明,正是這種腦回路變化使得母親們感到自己的孩子特別好聞。

2003年,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CollegeLondon)研究人員發現了母愛和愛情在神經層面的關聯。

女性迎來第一個孩子時,其腦部變化最為顯著,不過幾位神經學家告訴我說,目前還不清楚一位母親的大腦是否會回到生育前的狀態。而且,大腦變化不只是這些新媽媽們所獨有的。

男性在專注照顧孩子時,其大腦也會發生類似變化。不過,費爾德曼和其他研究人員去年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催產素似乎不會驅動男性撫育後代的行為。相反,男性身上掌管養育後代的那部分腦區是受到社會認知網路支援的――該網路在男女達到一定階段時會自然生成,而女性似乎發展出了“大腦――荷爾蒙――行為”的反應模式,賦予其養育子女的天性。另一方面,即使女性尚未生育,她們的大腦中已經產生了對母性行為的憧憬。

換而言之,單單照顧新生兒的行為就締造了全新的神經系統研究方向,即那些為人父母的大腦中有待發現的部分。

譯注:

[1]杏仁核:附著在海馬的末端,呈杏仁狀,是邊緣系統的一部分,是產生情緒,識別情緒和調節情緒,控制學習和記憶的腦部組織。

[2]受體:一類存在於胞膜或胞內的,能與細胞外專一信號分子結合進而啟動細胞內一系列生物化學反應,使細胞對外界刺激產生相應的效應的特殊蛋白質。

[3]社會突顯性:指人被某一特定物體吸引的一系列原因。(原文作者:ADRIENNELAFRANCE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