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 有個燒木炭的老漢有兩個兒子, 大的叫青山, 小的叫紅山, 老漢快去世時, 把東崗分給了青山, 把西崗分給了紅山。
西崗樹木稠茂, 能燒很好的木炭, 紅山很勤快, 整天辛辛苦苦地燒木炭, 日子過得很富裕, 但三五年後, 樹都被他伐光了, 於是紅山就在崗上種了莊稼。 不料一場暴雨沖走了紅山辛辛苦苦種下的全部莊稼。 他沒有吃的, 只好去東崗投奔哥哥。
東崗原來樹木稀少, 但青山很會規劃, 他先把不成材的樹木伐了燒炭, 然後又種上新苗;他在崗下開荒種田, 養牛喂馬。 前幾年生活很貧困, 但三五年後,
Advertisiment
後來, 人們都稱讚青山說:“留得青山在, 不怕沒柴燒。 ”
解釋:比喻能保留最根本的條件, 其他問題就可得到解決。
出處:明·淩蒙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二:“留得青山在, 不怕沒柴燒。 雖是遭此大禍, 兒子官職還在, 只要到得任所, 便好了。 ”
用法:作分句;用於勸誡人
例句:1, 雖然這場大火使他的一切都付之一炬, 但他相信只要留得青山在, 不怕沒柴燒, 他很快就能站起來。
Advertisiment
2, “如果避免了戰略的決戰, ‘留得青山在, 不愁沒柴燒’, 雖然喪失若干土地, 還有廣大的迴旋餘地, 可以促進並等候國內的進步、國際的增援和敵人的內潰, 這是抗日戰爭的上策。 ” 毛澤東 《論持久戰》
3, 歐陽予倩 《不要忘了》第十三景:“‘留得青山在, 不怕沒柴燒。 ’我們暫時退一退, 使我們的軍隊不至全部損失, 這是應該的。 ”
4, 《紅樓夢》第八二回:“姑娘身上不大好, 還得自己開解著些。 身子是根本, 俗語説的:‘留得青山在, 依舊有柴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