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成長=反思+經驗

幼兒的成長是要積累豐富的經驗, 這樣的成長過程適用于教師, 也適用于孩子, 教育的結果最重要的是幫助孩子全面提高技能。 那麼幫助孩子提升反思意識, 定會利於學習和發展。

場景一:

音樂活動《歌唱春天》中, 老師提問:“春天是什麼樣的?”幼兒:“春天花開了, 草也綠了!”老師:“說得真棒!”幼兒:“春天總是生病!”孩子們聽了大笑。 教室場面有些混亂了, 這個出乎意外的回答著實嚇了老師一跳。

在教學過程中, 老師對意料之中的答案, 評價只是“好的, 真棒”, 可是至於好在哪裡?為什麼好?想必大多數孩子, 甚至是回答問題的幼兒自己都沒有弄明白。

Advertisiment
對於那些意料之外的答案, 老師乾脆不聞不問, 就讓大家在哄鬧中一笑了之, 只有善於反思的教師, 才能教會孩子反思。

場景二:

根據圖譜幼兒掌握了歌詞內容, 老師請小朋友和著鋼琴的聲音來唱歌, 孩子們情緒愉悅, 大聲地唱了起來, 可是聲音真的不好聽, 因為孩子音量過高, 他們根本聽不見鋼琴的旋律, 演唱可謂是“歌不成歌、調不成調”, 有的孩子還扯著脖子直叫。 演唱結束後, 老師問:“你們唱得好聽嗎?”孩子異口同聲並且響亮地回答:“好聽!”老師問:“真的唱得好嗎?”孩子對於老師突然的反問傻了眼, 孩子們沒有回答, 只是小心地看著老師。 老師又問:“說說你們的感覺, 聽起來有什麼感覺呢?”有一個孩子戰戰兢兢地說:“有點吵!”老師立刻回應:“說得好,

Advertisiment
我和你有一樣的感覺, 有點吵!”緊接著老師又問:“想想怎樣才能把歌唱好聽呢?”幼兒根據老師的提問思考起來, 當孩子再次演唱時, 明顯有了很大的進步。

教師運用反問引導幼兒嘗試反思自己的行為, 顯然教師的方法是正確的。 孩子們清楚地認識了自己的行為, 發現了問題, 並且自己做出了適當的調整, 達到了較好的效果。 活動過程中孩子在老師的幫助下通過自主反思, 真正體現了活動的主體性。

案例中的這一幕, 常常發生在集體教學中, 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性。 如果不能及時發現問題, 幫助幼兒養成反思意識, 那麼勢必會造成幼兒的盲目自信。 我們希望每一個孩子都是最棒的,

Advertisiment
但必須建立在對自己行為清醒認識的基礎上, 因此幫助幼兒建立反思意識是必須的, 並且可以通過以下途徑進行。

1、關注與傾聽是幼兒反思意識養成的前提

關注幼兒的想法, 傾聽他們的心聲, 教師應該成為孩子活動的支持者、參與者和引導者。 只有建立在上述的基礎上, 我們才能瞭解孩子的真實情況, 説明他們分析問題。 不能只憑自己的主觀判斷, 就對幼兒的行為妄下判斷, 剝奪孩子自我反思的機會。 所以教師要多問問孩子“你是怎麼想的呢?”然後主動告訴孩子“我是這樣想的……”只有在這樣的平等交流中, 孩子的反思意識才能逐漸形成。

2、反思型教師是幼兒反思意識養成的支撐

俗話說, “給孩子一杯水,

Advertisiment
自己要有一桶水!”善於反思是現代教育對教師提出的新標準。 我相信只有具備反思意識的教師才能不斷審視自己的教育行為, 發現問題, 通過反思和調整自己的行為, 從而幫助孩子客觀地分析現實, 養成反思意識。

3、運用與實踐是幼兒反思意識養成的保障

經驗總是需要在實踐中積累, 能力更是在實踐中提升。 所以教師要為孩子創造反思的機會, 提供反思的線索。 我們需要引導幼兒反思自己的行為, 還可以引導他們反思同伴行為, 只要我們在活動中多問一問“你有什麼感覺?”“對這樣的問題你有什麼看法?”“你覺得這樣做怎麼樣?”等等, 就可以幫助幼兒在實踐中逐步提升反思意識, 幼兒將反思轉變為一種習慣。

Advertisiment

4、評價與引導是幼兒反思意識養成的關鍵

希望幼兒清醒地認識自己的行為, 教師的評價是關鍵。 但評價必須具體, 對於錯誤的要立即指出, 決不能不聞不問;教師對於正確的答案除了直接肯定更重要的是總結提升, 在評價中讓孩子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 不能簡單的“很好, 你真棒”。 有了科學的評價, 正確的引導顯得特別重要, 如片段二中的描述就很具體, 教師的引導型提問, 就為孩子提供了自我反思的方向和目標。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