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幼兒心理發育的特點是, 對有具體形象的、直觀的事物易於接受理解, 對有興趣的新鮮事物易於興奮。 因此, 培養教育時要合理利用自然現象、實物, 多樣化地給以啟發和引導。
嬰兒期(一歲以下)的心理健康是成年人心理健康的起點, 不僅對嬰兒的生長發育有重要影響, 並對成人的心理素質產生深遠的影響。 嬰兒對周圍事物、人物、環境產生相應的感知能與運動能。 客觀條件良好, 會使嬰兒產生愉快的情緒與情感, 反之會產生煩躁與恐懼。
嬰兒期母愛的溫暖是首要的因素,
Advertisiment
幼兒期(1-3歲)大腦生理結構逐漸發育完善, 機體各系統器官加強了調節作用;並且斷奶後, 開始攝取幼兒飲食, 接觸周圍環境日漸增多, 促使情感、想像等心理活動逐漸發育, 語言發育更為迅速。
除母愛外, 家庭、保教人員應與幼兒交流語言, 防止發生口吃此期是關鍵時期。 解答所問或滿足合理要求時應親切耐心, 循循善誘, 使幼兒生活在輕鬆、愉快、親切的環境中,
Advertisiment
學齡前期兒童大腦皮質的興奮和抑制功能逐漸平衡, 大腦結構繼續發育, 為大腦機能完善提供了生理基礎, 但興奮過程仍佔優勢, 注意力易於分散, 易於激動, 常表現多言多語, 爬上爬下等, 此為學齡前兒童心理行為的發育過程, 不能誤認為兒童多動症。 此期給兒童以正面啟發教育, 會促進大腦抑制過程優於興奮過程, 能較好地分析綜合外界事物和控制調節自己的行動。 思維活動仍以具體形象為主, 抽象概括思維尚屬初級階段,
此期安排學習, 應在遊戲活動、手工作業中。 父母要善於發現兒童的興趣愛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