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是孩子自己的事。 做家長的可以幫助孩子成長, 但絕不能代替孩子成長。
有位母親為他二十歲的兒子傷透了心, 不得不去請教心理專家。
專家問:“孩子第一次系鞋帶打了個死結, 你是不是從此不再給他買系鞋帶的鞋子?”母親點點頭。
專家又問:“孩子第一次自己刷碗的時候濺了一身水, 你是不是從此不許他走近洗碗池?”母親又點點頭。
專家接著說:“孩子第一次自己動手整理床鋪, 用了很長時間, 並且弄得歪歪扭扭, 你是不是不耐煩地把孩子推到一邊, 替他重新整理?”母親驚愕得看了他一眼。
專家又說:“大學畢業後,
Advertisiment
最後, 專家肯定地說:“現在你的兒子是不是工作沒業績, 與同事處不好關係, 還對你們很暴躁, 完全變成了一個陌生人?”母親“哇”的一聲哭出來:“是的, 是的。 這是怎麼回事呀?”
專家嚴肅地說:“你們把所有的事都替孩子做好了, 所以, 孩子就不會做所有的事了。 ”
這個故事啟示我們:成長是孩子自己的事。 做家長的可以幫助孩子成長, 但絕不能代替孩子成長。 這樣的例子太多了。 除了替孩子背書包, 在日常生活中, 這樣一些場景也常常出現:吃早餐時, 家長替孩子拌面;早餐結束, 家長替孩子擦嘴;上學路上, 家長替孩子系鞋帶……這些孩子力所能及的小事,
Advertisiment
許多小孩子非常頑皮, 這裡看看, 那裡摸摸, 甚至拆開、打破。 其實, 那往往正是他接觸到新事物之後, 運用自己的感官和身體去做出認知的過程。 但是, 在日常生活中, 父母往往喜歡“包辦”。 他們以保持衛生和安全的名義, 阻止孩子們去盡情玩耍和做事。 殊不知, 父母的一聲聲喝止、一次次包辦, 實際上推遲了孩子感知世界、開發智力、發展自我的進程, 錯過了孩子成長過程中最寶貴的發育敏感期, 這不但造成孩子身體機能的退化, 能力的喪失, 還形成了對父母的嚴重依賴。
那麼我們應該為孩子做些什麼?我們要做孩子的協助者。 協助就是處於從屬地位, 在需要幫助時搭把手, 不需要幫助時一邊看著就可以了。
Advertisiment
我們要做孩子的支持者。 孩子想學什麼, 想做什麼, 只要不是壞事, 你都要表明立場, 成為孩子的堅定的支持者。 特別是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 遇到傷害的時候, 一定要和孩子站在一起。 不要因為孩子丟了家長的臉就跑到孩子的對立面去。 當然, 我們別忘了, 和孩子站在一起不是和孩子一起不講道理。
我們要做孩子的引導者。 做孩子的引導者是最為重要的。 孩子來到學校, 進入社會, 會有許許多多的困惑, 苦惱, 怎麼引導, 確實需要學問。 家長要説明孩子處理來自方方面面的資訊,
Advertisiment
人的外表穿什麼不重要, 重要的是人要有學問, 有品行, 有內涵。 ”比如, 孩子蔫頭耷腦地說沒考好, 你要說, “你沒考好很傷心, 這一點爸媽可以理解。 但是再難過也改變不了這個結果, 只有勇敢面對, 找出自己的問題所在, 下次才有進步的可能。 ”比如, 孩子問你是學聲樂好呢, 還是學繪畫好呢?“那可是你自己的事, 你自己決定吧。 ”
孩子的成長是孩子自己的事, 我們只能協助, 不能代替。 家長的代替會在孩子心中埋下憤怒的種子。 因為潛意識裡孩子會覺得自己不是一個獨立的人。
Advertisiment
孩子的成長需要體驗。 有意識讓孩子從小吃點苦、受點罪、跌幾個跟頭, 這樣不僅可以豐富孩子的社會經驗, 更重要的是, 使他在挫折中悟出道理、錘煉本領, 為人生的成長積累面對挫折的勇氣和獨立處理問題的良好心理素質。 家長不能代替孩子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