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學會走路, 小男孩便渴望獨立, 每當媽媽去攙扶他時, 他的小手就會用力地推開媽媽的大手。 於是, 家中便經常出現這樣的情形:一隻“小鴨子”在前面搖搖擺擺, 一隻“老母雞”張開雙臂緊隨其後。 一路上, 小男孩不是撞倒了小凳子, 就是推翻了書報架, 最後連自己也搖晃著險些摔倒。 每當這時, 身後的媽媽便急速向前, 伸出雙手將小男孩扶穩。 剛剛“化險為夷”的小男孩依舊使勁地去推媽媽的雙手, 而後獨自向前。
然而, 一走到開向院子的那扇門前, 小男孩就自動停下了腳步, 將求救的目光投向媽媽:“媽媽抱抱!”那裡,
Advertisiment
Advertisiment
如此連著數天, 小男孩就這樣爬下臺階, 爬進院裡。
幾天後, 當媽媽再一次站在院子裡, 準備迎接爬下來的兒子。 小男孩卻改變了策略。 快走到臺階時, 他坐了下來, 憑著雙手的支撐, 小屁股一點一點地向前挪著。 臨近臺階時, 小男孩努力地向下伸出了一條腿, 另一條腿緊接著也伸了下去, 就像坐在小凳子上一樣, 小男孩坐在了臺階上, 而後, 他站起身, 走進了院中。
這個辦法沒用上幾天, 男孩的新花樣又來了。 當他走到門口時, 他側著身子, 用雙手緊緊地抓住門框, 先小心翼翼地伸出了左腿, 在地上頓了頓, 接著伸下來右腿。 第一次, 他真正“走”到了院中。 此後, 小男孩再未發明出什麼“新招術”,
Advertisiment
看著兒子輕鬆地走下臺階, 媽媽只感到一種力量在她的內心湧動。 原來, 生命的本能竟然如此的努力向上, 就像種子, 在黑暗的泥土裡, 卻能夠感知陽光的方向, 發芽、吐葉、開花、結果……也許在漫長的生命歷程中, 作為媽媽, 最重要的一點, 就是引導和呵護孩子的這種“本能”吧。
葦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