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幼兒期(1-3歲)>幼兒用品>正文

我們一起“吃”積木

兒子不到2歲就已經擁有了好幾套積木。 看著那些裝在漂亮盒子里形態各異的玩意兒, 說心里話, 我還真有些嫉妒。 我小時候所有的玩具加在一起也沒有他的一套積木值錢。 哎, 誰讓咱早生了二十幾年呢。

可兒子對這些花花綠綠的東西并沒有太大的興趣。 他要么舉起盒子兜底“嘩啦”倒一地, 然后轉身跑掉, 要么就把積木一塊塊地塞進床縫、柜底等難以拿到的地方。 起初, 我和老公耐著性子一遍遍地跟在他屁股后邊收拾殘局, 后來, 就批評加訓斥, 最后, 索性把這些添麻煩的東西鎖了起來。

有一天,
Advertisiment
我看到書上說“積木是十大啟智玩具之一”, 想想自己家那么多漂亮的積木躺在柜子里睡大覺, 覺得實在太可惜了, 就重新把積木拿了出來。 老公先是興致勃勃地邀請兒子一起來蓋大樓, 他剛壘出個基座, 兒子一巴掌上去就給拆散了。 反反復復好幾次, 老公也只好索然無味地退下陣來。

專家說引導兒童游戲要從興趣出發。 興趣?我們家這個小“搗亂分子”興趣在那里呢?我突然想起兒子最愛看我做飯。 只要我一進廚房, 他馬上就像小尾巴似的粘上了我, 而且他好像在這方面也頗有天分, 與做飯有關的事情, 只看一遍就記住了。 他常常站在我身后一邊看一邊“指導”:“媽媽, 放鹽。 ”“媽媽, 拿筷子攪攪。 ”……我心想:能拿積木“做飯”嗎?

一天,
Advertisiment
我又拿出積木。 我先是試探著說:“寶娃, 媽媽肚子餓啦, 想吃炒雞蛋。 ”說著, 挑出一塊黃積木在盒沿上輕輕一磕, 然后, 又從積木堆中挑出兩個細長條來在盒子里攪。 邊攪邊做解釋說明。 兒子先是不太明白, 等我在“虛擬”的鍋中又炒又翻時, 他就全明白了。 他也學著我的模樣從積木堆中挑出“雞蛋”、“筷子”、“鏟子”虛擬了一把“炒雞蛋”。 炒完之后, 兒子把那塊黃積木捧給我說:“媽媽, 吃。 ”我也就裝作很香的樣子“啊嗚、啊嗚”把它“吃”掉了。

后來我發現, 一旦讓孩子進入一個虛擬世界, 他們還有很強的模仿能力, 會把生活中的許多事加以想象地描繪出來。 難怪在許多人的童年記憶中“扮家家”總是千變萬化魅力無限呢。

兒子很快就愛上了積木。 他一會兒拿一個綠長條積木小心翼翼的當黃瓜來切,
Advertisiment
一會兒又拿幾塊積木拼出個油壺給鍋里倒油。 你要仔細看看會發現, 雖然一切都是虛擬的, 可他在模仿物的選取上還是動了腦子的。 比如說, 他絕不會選一個綠色積木當西紅柿, 也絕不會拿一塊四方塊的積木去當筷子。 他總是努力在一堆積木中選取和現實中的物品顏色、形狀最相近的積木來替代。 實在找不出相似的, 他還會去發明創造拼接積木。 我想這對于發展他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是非常有益的。

看著兒子自得其樂地在一堆積木中當大廚, 我這個領他進入“想象”之門的師父完全有理由下崗去看報嘍!沒想到這喜歡與不喜歡竟只有一念之差。

我們成年人的思維被“固化”以后,
Advertisiment
常常會不自覺地限制一些玩具的玩法, 有時, 孩子們有一些新奇玩法還會被我們視為“不會玩”。 在引導孩子如何玩時常常也是墨守成規。 我想, 通過我和兒子“吃積木”的例子來啟發更多的家長, 展開想象的翅膀, 和孩子一同走進玩具構筑的“虛擬世界”吧!

文/胡睿
本文由《媽咪寶貝》雜志社提供
1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