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要鼓勵孩子作三個假定

我們要鼓勵孩子作三個假定:


第一, 我們要假定這個世界是美好的。


其實很多父母會無意識地影響孩子對這個世界的看法, 包括我們對現實的憤怒, 對一些不公平現象的語言, 包括我們如果身處不太好的情境裡, 我們往往會忘掉是不是要保護孩子, 要給他對美好空間的一種感受。


奧斯卡獲獎影片《美麗人生》講述了一個爸爸身處納粹集中營, 卻不讓孩子感受到集中營的苦難的故事, 類似的故事還有好多。 我們應該讓孩子擁有美好心靈, 因為這個社會需要這樣的人。 當然也許有人會說, 很多很糟糕的人也會成功,

Advertisiment
但這畢竟是受到不完善的社會條件的影響, 而社會總是在一步步完善。 所以, 我們首先要假定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 哪怕有伊拉克的戰爭, 哪怕有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戰爭, 哪怕還有很多貧窮的地方, 但仍然是美好的。 因為只有假定這個世界是美好的, 對自我的存在、對孩子的成長才有意義。


為什麼學校的教育是美好的教育呢?其實是有道理的。 因為孩子的心靈在早年的時候沒有鑒別能力, 他的心理發展如果在美好的教育下進行, 要比受到殘酷的教育好得多。 一些小朋友失學後在街頭流浪長大, 他們的暴力和犯罪率是非常高的。 若是他們也能在學校裡得到美好的教育, 情況一定會大有不同。

Advertisiment
相信世界非常美好, 這對孩子是有好處的。


當然在一定的時間, 例如在青春期之後, 我們要告訴孩子們現實社會殘酷的一面。 但小時候爸爸媽媽還是要讓孩子感覺到這個世界是可愛的、值得珍惜的, 由人類、動物、樹木、花草構成的龐大的現實世界, 是美好的。 否則若是覺得這個世界太殘酷、太黑暗, 不值得去珍惜, 孩子長大後往往會無意識地破壞它, 比如把路燈打壞, 認為這個東西跟我沒關係, 打壞還挺好玩的。 但是如果在他小時候就告訴他這個世界是美好的, 需要大家珍惜, 連樹上的一片葉子都不可以摘。 相信兩種教育的結果會大相徑庭。


很多人去過國外, 尤其是北歐、加拿大, 包括日本, 這些國家的環保意識非常強。

Advertisiment
這種教育是誰給他的?是父母, 而不是社會。 一些國家沒有法律規定把野生動物捉回家吃了要判刑, 當然美國有些州會 規定, 但還有很多州沒有。 是父母的言傳身教讓孩子意識到這個世界是需要珍惜的, 不管哪個國家, 都是全人類的。


第二, 我們要假定人和人之間都是友愛、互助的, 使孩子擁有美麗的心靈。


雖然人和人之間有一些隔閡和防禦, 但這不是本質。 我們設想一下, 當我們到另一個國度去, 外國友人見到我們會很熱情。 就像一部蘇聯電影中講述的那樣, 一位紅軍女戰士拘押了一個敵軍的俘虜, 他們掉進荒島後卻相愛了, 他們可以超越敵對的價值觀念, 說明人和人 本質上是相通的。


為什麼這樣來教育孩子呢?因為這樣易於孩子適應社會生活。

Advertisiment
如果教育孩子不要相信任何人, 那就會說不認識的人給你東西不要, 哪怕是鄰居叫你去他家也不要去;當然某種程度上的安全教育是必要的, 但也要從基本的觀念上去教育孩子, 人都是善良的, 這個假設對人是有好處的, 這就像你要假定你的孩子是個好孩子一樣。 你必須作出假設, 因為一旦你作了這個假設, 你就有力量, 跟孩子相處就有信心。


假如你作的不是這個假定, 那會因此受到影響。 就像一個孩子長大了, 假定人都是很邪惡、自私的, 你想想這樣的孩子如何能處理好人際關係。 他從小就用一種防禦、敵意的眼光和人交往。 因此小時候要告訴孩子人都是互相友愛的, 你困難的時候別人會幫助你,

Advertisiment
你也要幫助別人, 要回饋, 要學會主動關心別人。 就像心理學中說的, 要鼓勵孩子小時候和人產生共情。 如寶貝從幼稚園回來, 告訴媽媽今天佳佳哭了。 媽媽問他:“你看見佳佳哭了之後你有什麼感受呢?”他說:“我挺難受的。 ”媽媽會告訴寶貝, 人和人的心靈都是相通的。


第三, 一定要幫助孩子建立這樣的假定:


哪怕用所謂主流的文化看孩子, 他表現得並不出色, 如學習不好, 個頭也不高, 長得也不漂亮。 但這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你從小就要讓孩子感覺到他是可愛的。 你要給他這個假定, 要讓他活在這個假定之中, 肯定自己是重要的、可愛的、討人喜歡的。 因為當一個孩子假定自己是可愛的, 他與他人交往的結果就完全不一樣, 而且他在這個結果裡獲得的東西也不一樣。


比如他覺得自己是可愛的,今天他去見老師,老師批評他,而且冤枉了他,他不會認為老師是故意傷害他,只會認為老師可能是誤解了他,或者是老師今天情緒不好。但是如果這個孩子認為自己是很糟糕的,或者爸爸媽媽總是呵斥他,覺得他有很多毛病的話,哪怕是同學跟他生氣,他也會認為這個同學是專門針對他,是故意刁難他,對他充滿敵意。


孩子到了十四五歲慢慢走向社會時,父母要告訴他安全準則。安全準則和美好信念的教育可以在兩個層面上執行。當女孩子到了15歲,你要告訴她,她身體的若干部分屬於她的自我,任何人要碰觸都必須得到她的允許。這些教育和我們說的假定教育是兩個層面的,兩者必須配合起來。


但如果我假定人是善的,卻被人騙了,那是不是我的觀念有問題?不,不是這樣的。即便你假定人是自私的,也仍然可能被騙,而且你會把不是受騙的看成受騙,你會失去很多正面的感受。你如果有三個糟糕的假定,比如認為這個世界是糟糕的,是不值得珍惜的,是殘酷的;人是自私的,是有暴力的,是有攻擊性的;自己是不重要的、沒價值的;你想想看,儘管你沒被人騙,也沒有吃過什麼虧,但是你生活在這三個假定下,你永遠無法快樂,得不到幸福。如果你作了三個美好的假定,也許你在20歲的時候被一個人騙了,或者一個好朋友離開你,或者你失戀了,但你並沒有失去什麼,因為你內心一直生活在快樂裡,生活在自我肯定中。而且有第三個假定的支持,你很快會重新從挫折中走出來,因為你知道這個世界是美好的。


假如我們用一種問題視角去看世界,會把世界看得很糟糕;若用美好的眼光去看這個世界,就會很開闊。

而且他在這個結果裡獲得的東西也不一樣。


比如他覺得自己是可愛的,今天他去見老師,老師批評他,而且冤枉了他,他不會認為老師是故意傷害他,只會認為老師可能是誤解了他,或者是老師今天情緒不好。但是如果這個孩子認為自己是很糟糕的,或者爸爸媽媽總是呵斥他,覺得他有很多毛病的話,哪怕是同學跟他生氣,他也會認為這個同學是專門針對他,是故意刁難他,對他充滿敵意。


孩子到了十四五歲慢慢走向社會時,父母要告訴他安全準則。安全準則和美好信念的教育可以在兩個層面上執行。當女孩子到了15歲,你要告訴她,她身體的若干部分屬於她的自我,任何人要碰觸都必須得到她的允許。這些教育和我們說的假定教育是兩個層面的,兩者必須配合起來。


但如果我假定人是善的,卻被人騙了,那是不是我的觀念有問題?不,不是這樣的。即便你假定人是自私的,也仍然可能被騙,而且你會把不是受騙的看成受騙,你會失去很多正面的感受。你如果有三個糟糕的假定,比如認為這個世界是糟糕的,是不值得珍惜的,是殘酷的;人是自私的,是有暴力的,是有攻擊性的;自己是不重要的、沒價值的;你想想看,儘管你沒被人騙,也沒有吃過什麼虧,但是你生活在這三個假定下,你永遠無法快樂,得不到幸福。如果你作了三個美好的假定,也許你在20歲的時候被一個人騙了,或者一個好朋友離開你,或者你失戀了,但你並沒有失去什麼,因為你內心一直生活在快樂裡,生活在自我肯定中。而且有第三個假定的支持,你很快會重新從挫折中走出來,因為你知道這個世界是美好的。


假如我們用一種問題視角去看世界,會把世界看得很糟糕;若用美好的眼光去看這個世界,就會很開闊。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