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種是忙碌的父母, 照顧孩子日常生活都有問題, 更沒時間顧及小朋友的健康, 以至於錯過疫苗施打的時間。
2、第二種是在外地工作的父母, 孩子隨著父母工作不斷轉換住所, 使得疫苗無法接續按時施打。
3、第三種是過度自信的父母, 認為孩子生活環境單純, 得到傳染病的機率很低。
4、第四種是人云亦云的父母, 因為聽說隔壁老王家的孩子打完疫苗, 發燒燒很久還住院, 所以沒事不要去打疫苗。
Advertisiment
5、第五種是崇尚自然醫學的父母, 認為人類最初都是靠自己的免疫系統來對抗病菌, 但施打疫苗卻破壞原本的平衡, 讓我們的抵抗力變弱, 所以不打疫苗才能訓練孩子的免疫力!
6、第六種是質疑政策的父母, 認為打疫苗是讓孩子成為公衛政策下的犧牲品。
反疫苗運動
其實反映的是現代發達國家公共衛生面臨的一個共同的困境。 隨著公共衛生事業的發展以及醫學的進步, 烈性傳染病逐漸變得不這麼可怕甚至於消失在公眾的目光之中, 例如天花, 百日咳, 脊髓灰質炎, 因此群眾就會低估這些只存在“傳說”中的疾病以及疫苗接種的重要性。
於此同時, 疫苗也跟別的醫療技術一樣存在自己的缺陷,
Advertisiment
雖然對於公共衛生決策者來說這是明顯的利大於弊, 但對於受害者及其家庭來說就是災難。 由於缺少傳染病的威脅, 以及對疫苗副作用的恐懼, 發達國家的疫苗接種率有所下降某種程度來說是必然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