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我家的孩子不肯分享

天天和他的小表姐出去玩時, 兩人為了地上的幾根粉筆頭爭了起來, 貝貝在爭執中表現得很沒風度, 大聲尖叫, 推搡姐姐, 而且不聽勸導。 家長開始時好言相勸, 又返回家中拿來好的粉筆給他, 但被他狂怒地打掉在地上, 哭叫著說非要剛才那幾根粉筆頭。 面對他近乎歇斯底里的胡攪蠻纏, 家長最後失去耐心打了貝貝的屁股。

問題根源

孩子兩歲左右, 隨著自我意識的逐步加強, 開始學會說“不!”, 開始在乎“自己的”東西。 雖然父母反復給他灌輸“分享”的意義, 但可能收效甚微。 他愛的食物, 喜歡的玩具, 甚至是他坐的椅子,

Advertisiment
別人是絕不能碰的。 父母最開始十分焦慮他的這種趨勢, 怕他變成一個十足的小氣鬼, 怕影響他與其他人的交往和相處, 可能曾強迫過他把手裡的東西分給別人, 可結果除了換來他的拼命反抗和大哭之外並不能收到什麼效果。

小孩子不肯與人分享是很自然的, 而且很小的孩子常常認為凡是他能夠得到的東西都是屬於他的。 但是他們也喜歡討大人的歡心, 如果教給他們分享, 他們五六歲時, 一般能在大多數時間裡和夥伴一起好好地玩。

對症下藥

父母需要知道與人分享並不是孩子自發的, 你必須教給孩子如何去做。

(1)消除焦慮心理。

在這個年齡段的孩子, 本身就處在人生的第一個反叛期, 獨立意識的覺醒其實是孩子成長的標誌,

Advertisiment
作為家長, 首先應當喜悅地接納這一事實。 對“佔有”的意識增強的同時, 他的語言能力又沒有發展到他可以很清楚地表達內心的感受, 所以這個時候強迫他去和別人“分享”多半會遭到大哭和抵抗。

這時家長不要把目光盯在諸如“他怎麼變成這樣?”“這麼自私長大之後怎麼和人相處?”之類的問題, 那樣除了帶給自己焦慮之外於事無補。 不妨站在孩子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 你會發現情況也許沒有你設想的那麼糟糕。 重要的是讓孩子覺得你在試圖理解他, 這樣才會給之後的疏導教育創造良好的氛圍。

(2)允許差異的存在。

不要和別的孩子比較, 即使是同齡的。 在許多公眾場合裡, 見過有的家長呵斥自己的孩子“看人家多大方,

Advertisiment
你怎麼這麼小氣呢?快把吃的給小朋友一點!”, 甚至強行做主去分配, 而孩子呢, 要麼一臉茫然的表情, 要麼大哭大鬧, 弄得家長也非常尷尬。 其實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 如果超市里有售漂亮、乖巧、懂事、從不哭鬧、熱愛學習等等集優點於一身的“孩子”, 你真的會買嗎?因為不同, 才能凸顯個性的魅力, 不是嗎?別人的孩子懂得謙讓很好, 但用不著拿別人的優點來比照和要求自己的孩子, 如果真的要比, 為什麼不先比比那謙讓孩子背後的家長所付出的心血和努力呢?何況這裡還有一個孩子的自尊心的問題呢。

(3)給孩子時間, 先“自私”後“分享”。

只有先確認“擁有”, 才能談到“分享”。 “私人擁有”是分享的第一步,

Advertisiment
也是不可逾越的一步, 孩子如果對他所有的東西沒有安全感, 是很難真正做到去和別人分享的。 所以, 父母應該先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自私”心理, 讓他知道媽媽爸爸會尊重你的獨立自主權, 要不要和別人分享可以由你自己決定。 培養他“我是主人, 我可以自己做主”的自豪感和安全感。 然後再疏導, 講道理, 向他灌輸“分享是快樂的”, 效果會好許多。

比如讓他多做“輪流”和“暫時交換”的遊戲, 像交換玩具, 輪流拍球, 這比起把他的好吃的東西給別人要容易接受得多, 讓孩子最後知道玩具還是屬於他的。 讓孩子從中既體會到分享的意義, 又不影響他安全感的建立。

(4)多表揚多鼓勵。

平時多鼓勵, 然後發現一點苗頭, 一次小小的進步就應該及時表揚,

Advertisiment
讓他喜悅地發現原來自己的行為可以讓媽媽如此快樂。 這樣他下次遇到同樣情況時會很容易回想起你上次的反應, 也會逐漸修正自己的行為。

專家提醒

絕對不能讓孩子養成驕縱的性格。

經驗分享

孔融讓梨的故事要儘早、經常講給孩子聽;而且一發現孩子執著喜歡某樣東西的時候就和他一起玩這樣東西;告訴他懂得把自己最好的、最喜歡的東西贈送給別人才是真正的長大了(大多數孩子都喜歡讓父母誇獎自己長大了)。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