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我是獨一無二的!寶寶的自我概念啟蒙

自我概念決定孩子成長取向!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 相信爸爸媽媽每天都有許多的新發現, 並且藉由這些發現, 加深對孩子的瞭解。 有趣的是, 孩子也是在與環境的持續互動中, 累積對自己的認識, 奠定行為模式, 同時他的行為又會因外在的反應而改變。 由此可見, 自我概念為動態的成長歷程, 而無法單從靜態、片面的學習獲得。

部分家長對“自我概念”不甚瞭解, 因而不知道自己能或者該提供孩子什麼樣的幫助。 其實孩子的各項發展, 都是由認識自己為起點, 才能順利地向外延伸。 建議爸爸媽媽不妨由認識自我概念及其形成因素開始,

Advertisiment
以便找出合適的因應對策。

定義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兒童精神科醫師劉書岑表示, 自我概念簡單來說就是一個人對自己的看法, 包括:“我怎麼認識自己”、“對自身的感覺”、“我的價值觀和信念”、“我對所作所為有何解釋”、“我和別人有何區分”、“別人如何看待我”等等, 涵蓋身體意象、社會認知、自我認同及自尊等多重層面, 而各層面間又環環相扣。

自我概念之所以重要, 在於一個人對自己行為、能力、價值觀的看法, 將影響他日後一切作為和決定。 我們可以說, 孩子將來會變成什麼樣的人、會有何作為, 都和自我概念脫不了關係, 自然不能等閒視之!

形成因素

長庚兒童醫院兒童心智科臨床心理師李筱蓉表示,

Advertisiment
自我概念的形成, 絕非一蹴可就, 而是經由長期的生活經驗, 及與身邊的人互動中, 一點一滴累積而成。 或許家長會感到疑惑, 嬰幼兒每天不外吃、睡、玩, 該如何進行自我概念啟蒙呢?家長別擔心了, 這些乍看再平常不過的活動, 對嬰幼兒來說都是寶貴的探索經驗, 若再加上他人的回饋, 一切就變得不一樣。

自己探索樂無窮

生活中的大小事物, 在孩子眼中都是新奇無比的, 這時如能給予他充分探索、練習的機會, 不僅有助於提升多方面能力, 還能從嘗試成功的經驗裡, 瞭解自己的能力範圍且獲得自信心。

他人的回饋不可少

年紀越小的孩子, 能力有限, 對自己的感覺很多時候都取決於別人的反應,

Advertisiment
例如嬰幼兒每次發出“ㄇ丫、ㄇ丫”的聲音就能夠得到注意與照顧, 做了一個反應之後能夠被稱讚、讓自己和別人都很高興, 因而獲得自己是重要的、被肯定的認識。 而這些都是自我概念的基礎。

他人的回饋, 具備刺激發展的作用, 而自我概念也會隨著互動經驗的增加, 逐漸清晰或改變, 像是家長在孩子有良好的表現時, 不吝於給予讚美, 他腦海裡會去強化這份肯定, 持續去做更多的嘗試和努力:因此在嬰幼兒時期, 良好的生活照顧及親子互動絕對是不可或缺的。

一點一滴累積對自己的認識

自我概念啟蒙是一個持續且動態發展的歷程, 數個月大的寶寶, 就能感覺自己與他人的不同, 接著慢慢從與主要照顧者的互動中,

Advertisiment
累積對自己的認識, 日後隨著年齡增長, 手足、同學、老師、甚至是陌生人相繼加入人際互動, 孩子的自我概念也越來越清楚了。 李筱蓉和劉書岑都表示, 家長只要認識自我概念的機制和過程, 孩子的言行其實不難理解, 更不用擔心錯過孩子的成長!

Check1 3~4個月

剛出生的小寶寶, 能夠區分自己和他人的部分非常少。 旁人抓著它的小手、小腳玩, 他並不能辨別這是自主性的動作或外力所致。 約至2~3個月大時, 較能感覺到自己的手腳在動, 3、4個月大時, 會想要伸手探索, 來感覺自己與外在的關係。

Check2 6個月大

6個月大的孩子, 因感覺動作層次提升, 喜歡東看看、西看看, 還會吃手指頭、踢踢腳, 反覆地運用自己的肢體, 藉此來觀察能夠達到何種滿足。

Advertisiment
此外, 當他從發出笑聲, 可以吸引爸爸媽媽過來跟他玩, 一哭就會有人來照顧他, 慢慢瞭解到不同的表現將得到不同的回應, 並累積對自己的認識。

Check3 18個月以後

發展心理學家Michael Lewis和Jeanne Brooks-Gunn(1979)曾做過關於自我再認的研究, 即把不同月齡的孩子分成幾組, 先請媽媽在孩子未察覺的情形下, 偷偷在孩子鼻子上抹上口紅, 再將他們帶到鏡子前, 觀察他們的反應。 結果顯示8個月前的孩子雖會感到好奇, 但全然不知鏡中影像和自己有關。 8—16個月的孩子則以為鏡子裡有另一個人, 會想要去找他, 隱隱約約感覺那人的動作和自己有關。 而1歲半的孩子則已能知道鏡中的孩子就是他, 由鏡中的影像發現自己的紅鼻子, 感到不好意思, 同時瞭解自己的動作會引起鏡中影像的改變。 這些都顯示一歲半的孩子已開始對外觀發展出一定的自我概念。

承繼之前的發展,孩子至2歲時,自我意識很強,特別喜歡表現,對自己的認識不再停留於外觀,而是強烈地想要嘗試各種事物,並從每一次的嘗試中,挖掘自己的能力,並且看看自己能做到什麼程度,對自己的行為、能力有更多的瞭解。

Check4 3~5歲

這時期的孩子,因認知發展的限制,所以很少聽到他們以形容詞來描述自己或他人。相反地,具體的擁有物或生理特質、最近發生的,及對他們來說有意義的重大事件則會出現在對話裡。例如他們會開始把自己歸到某一個分類裡,像是男女、大人小孩、皮膚的顏色等,或者以他的所有物來描述自己,如,我有一台腳踏車”、“爸爸買玩具給我”、“我喜歡霜淇淋”、“我喜歡和小明玩”、“我有綁辮子”等等。直至孩子六歲以後預備進入小學,方能以較抽象的心理特徵或個人特質來描述自己。這個時期,也是自尊感開始浮現的時期。孩子藉著探索外在世界的活動經驗、學習到新的技能等,從中體驗到自發、自主與自尊。

自信vs自卑

劉書岑表示,學齡期前的孩子,他對自我的看法,仍比較傾向於從他人的反應得到資訊,如生活上被照顧、被回應的經驗、大人對其行為好壞的讚美或貶抑等,從中逐漸形成其自我概念和看待人際世界的內在運作圖像。值得注意的是,此時他收集的訊息通常較為片段,認知上又不具備足夠的訊息處理能力,如果缺乏安全的依附關係,及正向的回應,極可能會形成負向的自我歸納和自我概念。

自我認同正向的孩子,明顯較有自信,而長期接受負面訊息的孩子,對自己的能力、價值通常抱持比較負面的態度及評價。家長可別以為孩子年紀小,而輕忽自我概念對他未來發展的影響,導致自信、自卑的差別會越來越大!

Test

你的孩子屬於哪一型?

李筱蓉表示,因每個孩子隨著發展狀況、所處的環境、父母教養方式不同,自我概念也有其個別差異。大致來說,自我概念可以分為正向與負向兩大類型,兩者各方面表現差異如下:

正向發展型

1.喜歡自己,較有自尊、自信心強。

2.知道別人關心他,他也能發揮影響力,擁有較開放的心胸。

知道自己表現得不錯,能經由努力得到某些滿足,因而會思考該如何做得更好,進而提升表現。

1.較能自我給予肯定,自主性地努力,不一定非要有獎品才肯去做。

2.面對沒把握或新事物時,嘗試意願較高,而且他對自己有信心,願意去努力,相對成功機率較高。

因能接受不同的訊息,即使做錯事,心情有點難過,但較願意接受修正,不易失控或放棄。

負向發展型

自我贊同

無所適從,沒有辦法真正接受自己,或肯定自己有優點。

成就動機

怕犯錯,很可能大人臉色稍有不對就馬上退縮,或造成他過度預測大人想法,習慣去討好對方。

自主性

比較被動,因怕被責駡或批評,演變成“一個口令、一個動作”的情形。

挫折忍受度

遇到困難容易生氣、抱怨或放棄,覺得“我一定做不到”、“反正我就是這樣了”。

人際關係

由於怕被拒絕,不敢結交新朋友,或是過度依賴,在團體中可能會適應不良。

認清助力?阻力? 啟蒙效果佳

父母作為子女的主要照顧者,同時也是引領、提供孩子最初社會化經驗的人,孩子會朝向自信或自卑發展,其實就奠基在親子互動。家長照顧孩子固然辛苦,偶爾不妨想一想自己的教養方式,是孩子成長的助力還是阻力?方能打造一個更適合成長的環境:

★女建立安全的依附關係:

劉書岑表示,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從很早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了。即便是繈褓中的小嬰兒,如有家長妥善的照顧,和及時敏感的回應,孩子便能感覺到自己處在一個安全的環境,並產生基本的安全感及信任,之後配合其力的發展,作為孩子放心探索周邊一切,乃至未來更廣大的外在世界之“安全堡壘”。

★適切回應孩子的需求:

除了衣食住行的照顧外,如何回應孩子的需求,也是影響自我概念啟蒙的關鍵,包括從小建立安全的依附關係:在日常生活中,發現他的身心轉變:怎麼處理孩子良好的或者不適當的行為,有無傳達清楚的規則讓他知道等,這些通通不能輕忽!

要提醒家長的是,當孩子處於認知發展階段的感覺動作期時請不要吝於給予語言及非語言的訊息,如愉悅的表情、聲音等。待他大一點時,如有良好的表現,適度且明確的讚賞具有很大的增強作用,能鼓勵他提升努力及表現。做錯事時,也不建議採取嚴厲的處罰,而是要將你的處理規則清楚地傳達給孩子,並以溫和但堅定的態度一致地、確實地執行。家長若一開始便不曾注意孩子的行為,無法適時給予回應,之後又直接以打罵來處理問題,必然會嚴重傷害孩子的自我概念發展。

★多元探索豐富自我概念:

李筱蓉表示,家長應鼓勵孩子進行多方面的探索,像是人際互動的經驗、認知能力的累積、才藝技能或興趣的發展等或者幫助他發覺自身性格或行為上的優點,如很溫柔、細心、主動、努力等等,而不要局限於認知學習,避免當他在某—項領域表現不好時,便覺得自己不被接受、沒有優點。

★允許他犯錯、表達自己:

現代生育率低,家長容易因過度保護、希望孩子表現超前的期待、生活忙碌,而直接幫孩子處理大小事物,結果反倒剝奪孩子的練習機會、然而孩子本就需由不斷的嘗試,修正,達到社會認可和自我認同的平衡,藉此累積自信心,再加上如能有充分表達自己或探索的機會,他會感覺到被信任,對建立自我概念都有很大的助益。

★勿用“結果”斷定一切:

好的結果固然令人欣喜,不過對孩子來說,“過程”的重要性不亞於結果。家長應多肯定他嘗試的意願、過程中的努力,否則容易給孩子一種錯覺,即他的價值好像只建立在結果好壞。孩子彷佛戴上光鮮亮麗的“假我”面具,卻不敢肯定真實的自我。

文/蔡淑如

諮詢/長庚兒童醫院兒童心智科臨床心理師 李筱蓉

台大醫學院兒童精神科醫師 劉書岑

這些都顯示一歲半的孩子已開始對外觀發展出一定的自我概念。

承繼之前的發展,孩子至2歲時,自我意識很強,特別喜歡表現,對自己的認識不再停留於外觀,而是強烈地想要嘗試各種事物,並從每一次的嘗試中,挖掘自己的能力,並且看看自己能做到什麼程度,對自己的行為、能力有更多的瞭解。

Check4 3~5歲

這時期的孩子,因認知發展的限制,所以很少聽到他們以形容詞來描述自己或他人。相反地,具體的擁有物或生理特質、最近發生的,及對他們來說有意義的重大事件則會出現在對話裡。例如他們會開始把自己歸到某一個分類裡,像是男女、大人小孩、皮膚的顏色等,或者以他的所有物來描述自己,如,我有一台腳踏車”、“爸爸買玩具給我”、“我喜歡霜淇淋”、“我喜歡和小明玩”、“我有綁辮子”等等。直至孩子六歲以後預備進入小學,方能以較抽象的心理特徵或個人特質來描述自己。這個時期,也是自尊感開始浮現的時期。孩子藉著探索外在世界的活動經驗、學習到新的技能等,從中體驗到自發、自主與自尊。

自信vs自卑

劉書岑表示,學齡期前的孩子,他對自我的看法,仍比較傾向於從他人的反應得到資訊,如生活上被照顧、被回應的經驗、大人對其行為好壞的讚美或貶抑等,從中逐漸形成其自我概念和看待人際世界的內在運作圖像。值得注意的是,此時他收集的訊息通常較為片段,認知上又不具備足夠的訊息處理能力,如果缺乏安全的依附關係,及正向的回應,極可能會形成負向的自我歸納和自我概念。

自我認同正向的孩子,明顯較有自信,而長期接受負面訊息的孩子,對自己的能力、價值通常抱持比較負面的態度及評價。家長可別以為孩子年紀小,而輕忽自我概念對他未來發展的影響,導致自信、自卑的差別會越來越大!

Test

你的孩子屬於哪一型?

李筱蓉表示,因每個孩子隨著發展狀況、所處的環境、父母教養方式不同,自我概念也有其個別差異。大致來說,自我概念可以分為正向與負向兩大類型,兩者各方面表現差異如下:

正向發展型

1.喜歡自己,較有自尊、自信心強。

2.知道別人關心他,他也能發揮影響力,擁有較開放的心胸。

知道自己表現得不錯,能經由努力得到某些滿足,因而會思考該如何做得更好,進而提升表現。

1.較能自我給予肯定,自主性地努力,不一定非要有獎品才肯去做。

2.面對沒把握或新事物時,嘗試意願較高,而且他對自己有信心,願意去努力,相對成功機率較高。

因能接受不同的訊息,即使做錯事,心情有點難過,但較願意接受修正,不易失控或放棄。

負向發展型

自我贊同

無所適從,沒有辦法真正接受自己,或肯定自己有優點。

成就動機

怕犯錯,很可能大人臉色稍有不對就馬上退縮,或造成他過度預測大人想法,習慣去討好對方。

自主性

比較被動,因怕被責駡或批評,演變成“一個口令、一個動作”的情形。

挫折忍受度

遇到困難容易生氣、抱怨或放棄,覺得“我一定做不到”、“反正我就是這樣了”。

人際關係

由於怕被拒絕,不敢結交新朋友,或是過度依賴,在團體中可能會適應不良。

認清助力?阻力? 啟蒙效果佳

父母作為子女的主要照顧者,同時也是引領、提供孩子最初社會化經驗的人,孩子會朝向自信或自卑發展,其實就奠基在親子互動。家長照顧孩子固然辛苦,偶爾不妨想一想自己的教養方式,是孩子成長的助力還是阻力?方能打造一個更適合成長的環境:

★女建立安全的依附關係:

劉書岑表示,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從很早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了。即便是繈褓中的小嬰兒,如有家長妥善的照顧,和及時敏感的回應,孩子便能感覺到自己處在一個安全的環境,並產生基本的安全感及信任,之後配合其力的發展,作為孩子放心探索周邊一切,乃至未來更廣大的外在世界之“安全堡壘”。

★適切回應孩子的需求:

除了衣食住行的照顧外,如何回應孩子的需求,也是影響自我概念啟蒙的關鍵,包括從小建立安全的依附關係:在日常生活中,發現他的身心轉變:怎麼處理孩子良好的或者不適當的行為,有無傳達清楚的規則讓他知道等,這些通通不能輕忽!

要提醒家長的是,當孩子處於認知發展階段的感覺動作期時請不要吝於給予語言及非語言的訊息,如愉悅的表情、聲音等。待他大一點時,如有良好的表現,適度且明確的讚賞具有很大的增強作用,能鼓勵他提升努力及表現。做錯事時,也不建議採取嚴厲的處罰,而是要將你的處理規則清楚地傳達給孩子,並以溫和但堅定的態度一致地、確實地執行。家長若一開始便不曾注意孩子的行為,無法適時給予回應,之後又直接以打罵來處理問題,必然會嚴重傷害孩子的自我概念發展。

★多元探索豐富自我概念:

李筱蓉表示,家長應鼓勵孩子進行多方面的探索,像是人際互動的經驗、認知能力的累積、才藝技能或興趣的發展等或者幫助他發覺自身性格或行為上的優點,如很溫柔、細心、主動、努力等等,而不要局限於認知學習,避免當他在某—項領域表現不好時,便覺得自己不被接受、沒有優點。

★允許他犯錯、表達自己:

現代生育率低,家長容易因過度保護、希望孩子表現超前的期待、生活忙碌,而直接幫孩子處理大小事物,結果反倒剝奪孩子的練習機會、然而孩子本就需由不斷的嘗試,修正,達到社會認可和自我認同的平衡,藉此累積自信心,再加上如能有充分表達自己或探索的機會,他會感覺到被信任,對建立自我概念都有很大的助益。

★勿用“結果”斷定一切:

好的結果固然令人欣喜,不過對孩子來說,“過程”的重要性不亞於結果。家長應多肯定他嘗試的意願、過程中的努力,否則容易給孩子一種錯覺,即他的價值好像只建立在結果好壞。孩子彷佛戴上光鮮亮麗的“假我”面具,卻不敢肯定真實的自我。

文/蔡淑如

諮詢/長庚兒童醫院兒童心智科臨床心理師 李筱蓉

台大醫學院兒童精神科醫師 劉書岑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