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書和課程都會說, 如果孩子不吃, 就不強迫;要相信孩子對於食物的決定, 要相信本能的需求;要信任孩子, 讓他來決定吃不吃, 吃多少……
你可能會覺得這是一種不作為, “不讓Ta吃下去”難以接受, 因為孩子已經幾個月, 甚至幾年都吃得非常少了, 長得也很瘦小, 你其實也什麼辦法都試過了, 很擔心孩子一直這樣下去會發育得越來越糟。
很多父母們擔心的發育問題其實不是真有問題, 挑食現象也是幼兒的正常發展階段, 那麼什麼時候我們說孩子真的有飲食問題呢?
極端挑食應該被定義為:吃的食量或者多樣性不足以支持孩子健康的情感、身體和社交的發展。
Advertisiment
如果孩子有以下的一些表現,
可能就是真的面臨飲食問題了
情感上
● 對進食非常抵觸, 或者總是在吃飯時哭鬧
● 一吃東西就感到難受
身體發育上
● 有明確的營養失衡的診斷
● 在自己的生長發育曲線上有顯著下滑
● 精力不充沛, 一餓就沒精打采
社交上
● 無法去朋友家吃飯或過夜, 無法參加正常聚餐
● 因為各種飲食限制而將自己孤立起來
● 被同伴嘲笑, 或者因為吃飯的問題被過度關注
Ross Greene的一本書《The explosive child》的一個章節叫“Children do well when they can”, 裡面寫到, 如果你的孩子現在能力局限, 吃不好, 那麼發現問題後, 為他創造一個他能夠做好的環境是第一步。
Advertisiment
從孩子的角度
看餵養困難
不願意吃飯的孩子不是簡單地因為頑皮, 不聽話, 或者跟父母對著幹。 解決餵養困難絕對不是要讓孩子順從、聽話。 如果孩子極端挑食, 食量非常少, 總是有潛在的原因的, 無論是生理原因, 還是心理原因, “不吃”現象背後一定有解釋這種現象的原因。 你面臨的困難可能始於新生兒產房, 或者自主進食的過渡期, 或者“難對付的兩歲”。 造成孩子飲食問題的癥結常常不是顯而易見的, 需要你細心觀察, 耐心溝通, 可能還需要專業人員説明你分析和評估。 但很多時候, 你可能根本找不出原因, 因為研究發現不同的原因可能導致相似的表現, 好在, 我們不需要知道非常確切的原因,
Advertisiment
去瞭解你的孩子, 去找出他遇到的困難(哪怕只是一定程度上的瞭解), 去發掘造成他進食的因素, 能夠幫助你理解他的境況, 變得更加耐心。 無論孩子遇到的是感官問題, 是個性脾氣的因素, 是口腔咀嚼能力較弱, 耐心讀下去, 這本書裡介紹的五個步驟能夠指導你如何做。 以下是一些常見的孩子在飲食方面可能遇到的困難:
1、從醫學的角度看餵養困難:好痛!
首先得排除還是有會導致進食困難的健康方面的問題, 包括過敏, 胃食道反流, 嗜酸細胞性食管炎(是一種以食管壁嗜酸性粒細胞浸潤為特徵的炎症性疾病), 或者嚴重的便秘等等。 簡單說就是所有可能導致孩子疼痛或者不舒服的健康問題。
Advertisiment
疼痛和反胃常常會導致孩子拒絕吃飯。 小朋友分不清楚哪裡不舒服, 但是他們知道自己痛或者不舒服, 他們的飲食行為就會逃避不舒服的感覺。 心臟、肺部或者肌肉的狀況可能增加呼吸難度, 比如先天性心臟病, 慢性肺病, 或者肌肉萎縮症等, 這些疾病都會影響進食, 但又常常會增加孩子的能量需求(孩子就可能表現為瘦小)。
健康問題常常是餵養困難的原因, 幾乎所有的爸爸媽媽都會發現孩子生病時, 食量大大下降, 體重也隨著下降。 關於進食行為的研究發現, 有健康問題的孩子表現出的進食困難和沒有健康問題的孩子是一樣的。
2、口腔運動方面困難:
“我做不到”
所有會導致孩子難以拿到食物, 放入嘴裡, 咀嚼, 呼吸,
Advertisiment
適宜的下頜功能是口腔運動的基礎, 包括協調舌頭的運動來轉移食物的位置,嘴唇的閉合來包住食物,有力的面部肌肉來讓食物保持在牙齒之間而不處於臉頰內側。下頜的穩定性取決於面部和下頜肌肉運動的平衡。有口腔運動方面困難的孩子很多都不能協調地咀嚼食物,他們會傾向於用門牙咬食物,而不會把食物送到後牙去壓磨、咀嚼。
哪怕是微小的口腔運動技巧或者能力不足都可能導致咀嚼問題。如果孩子只是移動舌頭進出,上下,他們就只能吃軟爛的食物,很多孩子1歲後還卡在這個階段,止步不前。需要口腔內的協調運動,才能把食物轉移到口腔中後部,用大牙或者那個位置的牙齦咀嚼食物,再通過協調的運動把食物從口腔兩側轉移,吞咽下去——這樣孩子才能夠吃那些需要咀嚼的食物,孩子的食譜才能大範圍擴充。
很多時候,孩子需要的是時間去成長,需要你更多的耐心,需要你為Ta提供沒有壓力的,輕鬆的愉快的環境,提供適宜的食物性狀去不斷地練習。
Tips
如果孩子在15個月後仍然不會用牙齦或者大牙咀嚼,也沒有能夠掌握這方面技巧的跡象的話,可以帶孩子去看語言治療師,他們或許可能診斷出相關的問題,並給你專業的指導。
3、感官困難:
我不喜歡它的味道/口感/樣子/聲音,
讓我感到不舒服
試試列出你和家人小時候不喜歡吃的食物,寫出為什麼,什麼時候開始改善的,列出你們喜歡的食物的特徵,比如軟硬,口感,幹/濕,是否喜歡帶皮或者帶籽的蔬菜、水果。
然後試著去理解孩子為什麼不喜歡。
舉個例子,我小時候的餵養情況就很不好。我媽媽也作出了努力,比如她帶我去做營養檢測,醫生給我開了健胃消食的藥,給我吃過一段時間的補充劑、魚肝油,她試圖給我每天吃一個煮雞蛋,但總是被我以各種理由拒絕。後來我表面屈從了,但是每天都偷偷把雞蛋扔掉,過了很久她才發現我藏在各處的煮雞蛋。她也試圖給我每天喝一杯牛奶,但是我總是作嘔,喝不下去,在很多年裡都對牛奶有一種恐懼。
我不吃雞蛋的原因是感官問題,我無法接受蛋白咬下去的感覺,會刺激到牙神經,讓我全身難受。我回想我不喝牛奶的原因是,我媽媽總是給我放很多糖,並把牛奶放冷了給我喝,我覺得非常膩,很噁心,一喝就作嘔。等到很多年後,我已經過了青春期了,我偶然發現牛奶其實很好喝,不要加糖!
在我還2、3歲的時候,當我給爸媽說我吃雞蛋牙齒痛的時,他們無法理解,覺得我在騙他們。我也解釋不清楚,我知道他們不相信我,於是開始說是肚子痛,腳痛。總之,我試圖告訴他們吃雞蛋白讓我很不舒服,是真的不舒服。哪怕是別的做法,只要有雞蛋白我也能感覺到,咬不下去。但是他們沒有這個問題,大多數人都沒有這個問題,所以他們無法理解我。後來我連說這痛那痛也放棄了,我就把雞蛋埋起來,或者扔到下水道裡……如果爸爸媽媽耐心、細心一點,他們如果知道我是吃雞蛋白會有難受的感覺,他們可以放棄蛋白,給我吃蛋黃。
舉這個例子是想告訴大家,一定要去具體地分析孩子不喜歡吃飯的原因,找到原因才能著手幫助他們。哪怕找不到具體的原因,請相信你的孩子,如果他不吃,一定有他的理由,試試別的做法,試試別的提供形式(有時候可能只是簡單地換一個人坐在旁邊,換一個位置),試試用同類的食物替代……
還有,現在不吃,不代表他永遠不吃,不要因此就再也不提供了。
4、感官失調和饑飽的信號
經常看到父母說“孩子好像一天幾乎什麼都不吃,也不知道餓”,而另一些父母說“孩子好像不知道飽,可以一直吃不停”。孩子真的會不知道饑餓或者飽足嗎?
識別饑餓和飽足的信號對一些孩子來說是需要技巧的,一些孩子會對他們胃口的信號不敏感,不能及時回應身體的信號,但是幾乎所有的孩子,哪怕是一些感官失調的孩子也是可以學會根據自己身體的饑餓、飽足、胃口等信號來吃適量的食物的。在父母正確的引導下,對食量的自我調節是可以做到的。如果孩子有這方面的感官問題或者說不能及時調整自己的進食行為來回應身體的信號,特別特別重要的一點是,要盡可能減少環境的干擾,減少背景聲音,玩具、電視等誘惑,減少焦慮,壓力,害怕,逼迫,讓孩子可以專注體會他的感受,去回應他身體的信號。
調節進食量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遠遠比回應胃的饑飽、胃口要複雜得多。還涉及到荷爾蒙水準,血糖水準,能量調節等等因素(Sanger,Hellstrom, and Naslund, 2010)。研究發現,絕大多數表現出沒有胃口的孩子面臨的問題其實不是胃口,不是荷爾蒙水準,不是感官失調,不是病理問題,絕大多數時候是因為焦慮,因為吃的問題造成的家庭衝突,家人的壓力,因為分心。絕大多數孩子在給予他們充分的機會,支持(包括信任他們的感覺,幫他們想辦法回避或者解決問題),胃口和進食的能力都能夠提高。
5、尋求感官刺激
尋求感官刺激是另外一種感官問題。一些孩子對感官刺激沒什麼反應,一些孩子會追求強烈的感官刺激,比如他們會喜歡吃很重口味的食物,他們會喜歡脆的,酸的,辣的,鹹的等味覺刺激強烈的食物。除了食物,他們可能會喜歡把食物或者其他東西搞得到處都是,他們會喜歡強烈的擁抱,喜歡扔東西,看它撞倒、跌碎等等。給食物增加一些清脆的口感,增加一些較為健康的調味,比如薑、蒜、肉桂、香菜、辣椒、胡椒等(但仍需要限制糖、鹽),可能會讓孩子喜歡吃飯。
還有的孩子會同時有尋求和躲避的行為,比如不願意嘗試豐富的食物口感,但是追求某些強烈的調味,比如不喜歡吃飯的時候很吵,但是喜歡有身體刺激,比如跑來跑去。
6、飲食性情和情緒:
我不要!我要自己來!
有一些小朋友智力發展很快,語言天分很高;有非常強烈的自主意識,想要按照自己的方式來做事;很容易難過或者有挫敗感;有強烈的情感表達。
很多非常挑食的孩子同時也是有很獨立的孩子,他們倔強地想要自己掌控,不願意屈服父母的安排。
拒絕吃東西,特別是拒絕嘗試新的食物,也和孩子的性情有關,比如害羞,情感豐富,敏感易怒等。孩子的性情也會在別的事情上表現出來,比如有的孩子也會在如廁訓練這件事上難一些。有三件事你永遠強迫不了孩子做:吃飯、拉粑粑和睡覺。
尊重孩子的性情,尊重孩子的意願,因為我們也會有不喜歡吃的食物,不想吃的食物。如果在吃這件事上,總是以哭鬧收場,你的施壓還可能讓Ta連原本喜歡吃的食物也不要吃了。也許Ta還是不能吃很多,但也許是半年後,也許是一年後,孩子可能會終於接受了之前不願意吃的食物;也許某一天,在你們一起做飯後,Ta終於嘗試了某種顏色的食物。這個孩子,可能同時也是那個總是想要自己穿鞋,4歲就能自己讀很多童書,被批評時會情緒非常激動的孩子。
7、不好的經歷:
我害怕……會再次發生
大腦通過很多感官系統獲得外界的訊號,又經過很複雜的處理資訊的過程(包括會對照過去的經歷)來調節胃口,饑餓感和食量。如果過去,在根據自己的胃口去作出“吃”這個行為時,有很不愉快的經歷,或者有孩子感到害怕的感覺,那孩子的胃口就可能下降。這種不愉快的經歷可能會發生在每個孩子身上,比如嗆到,異物阻塞氣道,嘔吐等等,只是不同的孩子(大腦)對此的反應不同。有的孩子似乎大大咧咧不會當回事,而有的孩子就很敏感,會把那些不好的經歷和吃飯聯繫在一起。
同樣,如果孩子經歷過強迫進食,可能會導致很深的恐懼,成為好好吃飯的內在的障礙。孩子可能會因此把吃飯、坐餐椅、饑餓感都和這種恐懼聯繫在一起。負面的經歷可能會讓孩子感到餓,但是卻沒有胃口。
試著回想一下你自己有沒有食物中毒或者嘔吐的經歷,你當時是什麼感受,是不是還想吃東西?在你好了之後,是否會想吃和當時經歷有關的食物?
我自己有過這樣的經歷,曾經有一次在坐車時喝一種薄荷味的礦泉水,後來暈車吐了,導致我再也不願意喝那個水。一看到它就想起當時暈車的感覺。
注意避免對餵養問題的錯誤理解
有的孩子可能經歷著不止一個問題,很多情況糾結在一起。試著去理解孩子的感受,盡可能把吃飯的主動權還給孩子。給Ta多一些選擇,讓Ta有的選,不會有走投無路的感覺。
但有時候孩子雖然非常挑食,但是並沒有口腔運動能力發展的問題,沒有發育遲緩的問題,也沒有感官失調的問題。如果錯誤判斷,導致焦慮,甚至錯誤地去干預(比如去干預正常的發育進程,孩子可能只是正常的發育,但節奏比較慢),可能反而造成更大的飲食問題。
包括協調舌頭的運動來轉移食物的位置,嘴唇的閉合來包住食物,有力的面部肌肉來讓食物保持在牙齒之間而不處於臉頰內側。下頜的穩定性取決於面部和下頜肌肉運動的平衡。有口腔運動方面困難的孩子很多都不能協調地咀嚼食物,他們會傾向於用門牙咬食物,而不會把食物送到後牙去壓磨、咀嚼。哪怕是微小的口腔運動技巧或者能力不足都可能導致咀嚼問題。如果孩子只是移動舌頭進出,上下,他們就只能吃軟爛的食物,很多孩子1歲後還卡在這個階段,止步不前。需要口腔內的協調運動,才能把食物轉移到口腔中後部,用大牙或者那個位置的牙齦咀嚼食物,再通過協調的運動把食物從口腔兩側轉移,吞咽下去——這樣孩子才能夠吃那些需要咀嚼的食物,孩子的食譜才能大範圍擴充。
很多時候,孩子需要的是時間去成長,需要你更多的耐心,需要你為Ta提供沒有壓力的,輕鬆的愉快的環境,提供適宜的食物性狀去不斷地練習。
Tips
如果孩子在15個月後仍然不會用牙齦或者大牙咀嚼,也沒有能夠掌握這方面技巧的跡象的話,可以帶孩子去看語言治療師,他們或許可能診斷出相關的問題,並給你專業的指導。
3、感官困難:
我不喜歡它的味道/口感/樣子/聲音,
讓我感到不舒服
試試列出你和家人小時候不喜歡吃的食物,寫出為什麼,什麼時候開始改善的,列出你們喜歡的食物的特徵,比如軟硬,口感,幹/濕,是否喜歡帶皮或者帶籽的蔬菜、水果。
然後試著去理解孩子為什麼不喜歡。
舉個例子,我小時候的餵養情況就很不好。我媽媽也作出了努力,比如她帶我去做營養檢測,醫生給我開了健胃消食的藥,給我吃過一段時間的補充劑、魚肝油,她試圖給我每天吃一個煮雞蛋,但總是被我以各種理由拒絕。後來我表面屈從了,但是每天都偷偷把雞蛋扔掉,過了很久她才發現我藏在各處的煮雞蛋。她也試圖給我每天喝一杯牛奶,但是我總是作嘔,喝不下去,在很多年裡都對牛奶有一種恐懼。
我不吃雞蛋的原因是感官問題,我無法接受蛋白咬下去的感覺,會刺激到牙神經,讓我全身難受。我回想我不喝牛奶的原因是,我媽媽總是給我放很多糖,並把牛奶放冷了給我喝,我覺得非常膩,很噁心,一喝就作嘔。等到很多年後,我已經過了青春期了,我偶然發現牛奶其實很好喝,不要加糖!
在我還2、3歲的時候,當我給爸媽說我吃雞蛋牙齒痛的時,他們無法理解,覺得我在騙他們。我也解釋不清楚,我知道他們不相信我,於是開始說是肚子痛,腳痛。總之,我試圖告訴他們吃雞蛋白讓我很不舒服,是真的不舒服。哪怕是別的做法,只要有雞蛋白我也能感覺到,咬不下去。但是他們沒有這個問題,大多數人都沒有這個問題,所以他們無法理解我。後來我連說這痛那痛也放棄了,我就把雞蛋埋起來,或者扔到下水道裡……如果爸爸媽媽耐心、細心一點,他們如果知道我是吃雞蛋白會有難受的感覺,他們可以放棄蛋白,給我吃蛋黃。
舉這個例子是想告訴大家,一定要去具體地分析孩子不喜歡吃飯的原因,找到原因才能著手幫助他們。哪怕找不到具體的原因,請相信你的孩子,如果他不吃,一定有他的理由,試試別的做法,試試別的提供形式(有時候可能只是簡單地換一個人坐在旁邊,換一個位置),試試用同類的食物替代……
還有,現在不吃,不代表他永遠不吃,不要因此就再也不提供了。
4、感官失調和饑飽的信號
經常看到父母說“孩子好像一天幾乎什麼都不吃,也不知道餓”,而另一些父母說“孩子好像不知道飽,可以一直吃不停”。孩子真的會不知道饑餓或者飽足嗎?
識別饑餓和飽足的信號對一些孩子來說是需要技巧的,一些孩子會對他們胃口的信號不敏感,不能及時回應身體的信號,但是幾乎所有的孩子,哪怕是一些感官失調的孩子也是可以學會根據自己身體的饑餓、飽足、胃口等信號來吃適量的食物的。在父母正確的引導下,對食量的自我調節是可以做到的。如果孩子有這方面的感官問題或者說不能及時調整自己的進食行為來回應身體的信號,特別特別重要的一點是,要盡可能減少環境的干擾,減少背景聲音,玩具、電視等誘惑,減少焦慮,壓力,害怕,逼迫,讓孩子可以專注體會他的感受,去回應他身體的信號。
調節進食量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遠遠比回應胃的饑飽、胃口要複雜得多。還涉及到荷爾蒙水準,血糖水準,能量調節等等因素(Sanger,Hellstrom, and Naslund, 2010)。研究發現,絕大多數表現出沒有胃口的孩子面臨的問題其實不是胃口,不是荷爾蒙水準,不是感官失調,不是病理問題,絕大多數時候是因為焦慮,因為吃的問題造成的家庭衝突,家人的壓力,因為分心。絕大多數孩子在給予他們充分的機會,支持(包括信任他們的感覺,幫他們想辦法回避或者解決問題),胃口和進食的能力都能夠提高。
5、尋求感官刺激
尋求感官刺激是另外一種感官問題。一些孩子對感官刺激沒什麼反應,一些孩子會追求強烈的感官刺激,比如他們會喜歡吃很重口味的食物,他們會喜歡脆的,酸的,辣的,鹹的等味覺刺激強烈的食物。除了食物,他們可能會喜歡把食物或者其他東西搞得到處都是,他們會喜歡強烈的擁抱,喜歡扔東西,看它撞倒、跌碎等等。給食物增加一些清脆的口感,增加一些較為健康的調味,比如薑、蒜、肉桂、香菜、辣椒、胡椒等(但仍需要限制糖、鹽),可能會讓孩子喜歡吃飯。
還有的孩子會同時有尋求和躲避的行為,比如不願意嘗試豐富的食物口感,但是追求某些強烈的調味,比如不喜歡吃飯的時候很吵,但是喜歡有身體刺激,比如跑來跑去。
6、飲食性情和情緒:
我不要!我要自己來!
有一些小朋友智力發展很快,語言天分很高;有非常強烈的自主意識,想要按照自己的方式來做事;很容易難過或者有挫敗感;有強烈的情感表達。
很多非常挑食的孩子同時也是有很獨立的孩子,他們倔強地想要自己掌控,不願意屈服父母的安排。
拒絕吃東西,特別是拒絕嘗試新的食物,也和孩子的性情有關,比如害羞,情感豐富,敏感易怒等。孩子的性情也會在別的事情上表現出來,比如有的孩子也會在如廁訓練這件事上難一些。有三件事你永遠強迫不了孩子做:吃飯、拉粑粑和睡覺。
尊重孩子的性情,尊重孩子的意願,因為我們也會有不喜歡吃的食物,不想吃的食物。如果在吃這件事上,總是以哭鬧收場,你的施壓還可能讓Ta連原本喜歡吃的食物也不要吃了。也許Ta還是不能吃很多,但也許是半年後,也許是一年後,孩子可能會終於接受了之前不願意吃的食物;也許某一天,在你們一起做飯後,Ta終於嘗試了某種顏色的食物。這個孩子,可能同時也是那個總是想要自己穿鞋,4歲就能自己讀很多童書,被批評時會情緒非常激動的孩子。
7、不好的經歷:
我害怕……會再次發生
大腦通過很多感官系統獲得外界的訊號,又經過很複雜的處理資訊的過程(包括會對照過去的經歷)來調節胃口,饑餓感和食量。如果過去,在根據自己的胃口去作出“吃”這個行為時,有很不愉快的經歷,或者有孩子感到害怕的感覺,那孩子的胃口就可能下降。這種不愉快的經歷可能會發生在每個孩子身上,比如嗆到,異物阻塞氣道,嘔吐等等,只是不同的孩子(大腦)對此的反應不同。有的孩子似乎大大咧咧不會當回事,而有的孩子就很敏感,會把那些不好的經歷和吃飯聯繫在一起。
同樣,如果孩子經歷過強迫進食,可能會導致很深的恐懼,成為好好吃飯的內在的障礙。孩子可能會因此把吃飯、坐餐椅、饑餓感都和這種恐懼聯繫在一起。負面的經歷可能會讓孩子感到餓,但是卻沒有胃口。
試著回想一下你自己有沒有食物中毒或者嘔吐的經歷,你當時是什麼感受,是不是還想吃東西?在你好了之後,是否會想吃和當時經歷有關的食物?
我自己有過這樣的經歷,曾經有一次在坐車時喝一種薄荷味的礦泉水,後來暈車吐了,導致我再也不願意喝那個水。一看到它就想起當時暈車的感覺。
注意避免對餵養問題的錯誤理解
有的孩子可能經歷著不止一個問題,很多情況糾結在一起。試著去理解孩子的感受,盡可能把吃飯的主動權還給孩子。給Ta多一些選擇,讓Ta有的選,不會有走投無路的感覺。
但有時候孩子雖然非常挑食,但是並沒有口腔運動能力發展的問題,沒有發育遲緩的問題,也沒有感官失調的問題。如果錯誤判斷,導致焦慮,甚至錯誤地去干預(比如去干預正常的發育進程,孩子可能只是正常的發育,但節奏比較慢),可能反而造成更大的飲食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