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我的孩子不合群

經常會聽到周圍的媽媽焦慮的聲音:“我的孩子不喜歡和別人玩, 不合群, 怎麼辦?”隨著計劃生育政策的深入開展, 獨生子女二代已經陸續出現, 他們的弊端也日漸凸顯。 獨生子女在成長過程中由於長輩包辦過多、過分溺愛等多種因素造成, 在心理和行為方面有種種不良表現, 這些不良表現主要是任性、依賴性強、膽小、自私、孤僻、甚至缺乏感情等方面, 他們通常在社會性☆禁☆交往方面發展較差, 不願意與其他人交往, 不屑於參與群體的活動, 嚴重影響了獨生子女的發展。
作為社會群體的一員, 人的本性是合群的,

Advertisiment
個體的獨立成長都必須在群體中, 人離開社會和群體就無法獨立。 “人是名副其實的社會動物, 不僅是一種合群的動物, 而且是只有在社會中才能獨立的動物。 ”根據兒童心理特點和現實存在的問題, 培養兒童的合群性, 讓兒童在與夥伴的相互作用中掌握交往語言, 學會交往, 將社會規範與價值標準內化, 學會理解、關心他人, 與周圍人建立感情和平衡的關係, 為將來進入社會作準備。 這就需要教育機構、家庭、社區多種合力相互促進才能實現。

教育機構中有利因素對兒童合群性的影響。 教育機構中的合群性主要體現在同伴之間的交往上, 良好的同伴關係能夠促進兒童的社會行為向有利的方向發展,

Advertisiment
形成良好的個性品格, 能提高他們的說話技巧, 使他們有強烈的團體歸屬感和安全感, 有利於兒童的情緒社會化。 同伴的交往主要體現在兒童的共處遊戲——角色扮演中, 通過角色扮演讓他們模擬社會生活, 扮演角色, 在扮演中感知社會交往及其規則、角色之間的關係, 豐富社會知識, 強化社會情感, 逐步促進兒童學會分享、協商、合作、助人等。 另外, 在生活中發揮每個兒童的專長, 利於增強兒童的自信心, 經常展示自己的專長, 也會使性格內向的兒童越來越樂於主動表現自己, 使他們性格逐漸開朗, 喜歡與別人交往。 良好的師幼關係也有利於促進兒童合群性的發展, 良好的師幼關係能促進兒童的安全感、自信心, 能促使他們形成有禮貌、關心人等良好的品德,
Advertisiment
有助於社會性的發展, 在教育機構中應建立完全平等的師幼關係, 教師以朋友的身份與兒童溝通情感, 交流資訊, 能使兒童走出膽小、孤僻的心理環境。

健康的家庭教育理念促進兒童合群性的發展。 獨生子女的特殊性使他們在家庭中佔據著中心地位, 每個家長都對孩子都有著較高的期望值, 把兒童培養成何種類型的人成了一個難題, 但每個家庭中兒童的發展方向取決於家長的教育觀念以及父母的養育方式和態度。 而這些對兒童社會化的發展, 尤其是合群性會產生深刻的影響。 不合群的兒童大多來自于隔代教育產生的溺愛型家庭或是教育方式矛盾型的家庭。

Advertisiment
所以要創建和睦平等的家庭環境, 家庭成員達成一致的教育態度, 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尤其是父親的榜樣作用, 可以誘導兒童積極的情緒。 儘量避免給獨生子女帶來負面影響, 如代替、溺愛、過分滿足需要、期望過高等不利於其社會性發展的因素。 家庭的社會交往也影響著兒童合群性的發展, 善於交際的家庭, 他們孩子也可能會更願意和其他人交往, 更樂於參與群體的活動。

良好的社區環境促進兒童合群性的發展。 每個兒童都生活在一個特定的社區中, 社區不僅通過其父母和成人對兒童產生影響, 而且也直接對兒童發生作用。 社區的生活方式、道德風貌等都會影響兒童的心理品質的形成和發展。 兒童的合群性發展是逐漸從無意向有意發展的,

Advertisiment
從最初無意識的反射到心理活動的自覺提高, 主要是通過實際生活的薰陶和生活經驗的積累逐步形成。 良好的社區環境能夠增加兒童的生活經驗, 它提供了各種不同年齡層次的兒童交往的環境。 如“大帶小”的活動, 就會使兒童從最初的被照顧的“弱者”的身份轉化為一個照顧別人的“強者”的角色。 社會角色的轉換, 有助於兒童更深刻地體驗別人的感受, 更好地理解別人, 同時也能培養他們謙讓、同情、寬容、關心他人的良好品格。

兒童的合群性是兒童社會化發展的一個主要方向, 影響著兒童以後踏入社會的每一步, 它受到來自教育機構、家庭和社會等諸多因素的綜合影響。 因此,要家庭、教育機構、社會合一,創造各種良好的環境和條件,使兒童更好地從自然人向社會人轉化,使兒童真正擺脫自身的各種問題。

因此,要家庭、教育機構、社會合一,創造各種良好的環境和條件,使兒童更好地從自然人向社會人轉化,使兒童真正擺脫自身的各種問題。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