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歲的楊楊, 人小脾氣卻很大。 媽媽買回來草莓, 他抓起來就要吃, 媽媽說:“這些草莓是準備晚餐時吃的, 現在還沒有洗乾淨, 不能吃的。 ”楊楊開始扭動身體, 鬧騰起來, 拉扯著媽媽, 還把腳上的鞋子甩出去。 媽媽很無奈, 不知道楊楊哪來的那麼大脾氣。
我們每個人都免不了要發脾氣, 人類行為學家認為:發脾氣是人類表達感情的一種方式, 是屬於人皆有之的正常情感, 孩子也不例外。 孩子發脾氣是比較普遍的現象, 即使是最溫順的孩子有時也會發脾氣。 但是孩子經常發脾氣, 則不利於培養孩子良好穩定的情緒,
Advertisiment
遺傳因素 一個人多長時間發一次脾氣, 發脾氣的程度有多麼厲害, 主要是由他的個性決定的。 心理學家格林潘把孩子劃分為一種類型:高度敏感型、自我關注型、對抗型、漫不經心型和攻擊型。 他認為:每一種類型的孩子都可能發展成為個性健康的人, 關鍵是家長能否瞭解孩子的類型, 並針對不同的情況進行教育。 對於同一件事情, 不同性格的孩子的反應是不同的, 性格敏感型的孩子可能會大發雷霆,
Advertisiment
生長發育階段 在不同的生長發育階段, 孩子控制自己情緒的能力是不同的。 當一個小一些的孩子與大一些的孩子在一起時, 小一些的孩子比大一些的孩子更容易發脾氣。 專家認為:不同生長發育階段的孩子, 其“脾氣爆發點”是不同的。 五歲的楊楊會為吃不到草莓而發脾氣, 如果換成一個十歲的孩子, 他一般就會控制住自己的情緒, 因為他已經有了一些耐心。
性別差異 一般來說, 男孩子比女孩子更易發怒。 專家們認為這一現象與社會價值取向和文化背景有關。 因為家長和老師們更偏愛或者更原諒易怒的和攻擊型的男孩,
Advertisiment
家庭的影響 家庭環境對孩子性格發展的影響十分巨大。 孩子們會因為離婚、生病、死亡、搬家以及其他一些重大家庭事件而變得焦躁不安, 情緒不穩定。 當家庭發生這些變故時, 孩子們會迷惑不解甚至受到傷害。 當孩子受到傷害時, 他們常常會反過來傷害別人。
一個孩子在別人與他開玩笑時, 他是坦然接受還是引發一場激烈的爭鬥, 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家庭的“發脾氣模式”。 那些家長髮脾氣時大聲喊叫、用力關門或者有其他一些攻擊性行為,
Advertisiment
專家建議, 學齡前兒童發脾氣時, 家長應該採用“積極傾聽”的方式。 這種方式意味著你贊同或者同情孩子, 給孩子一個更好地瞭解自己的機會。 家長還可以嘗試轉移注意力的方式, 如果不奏效, 專家建議, 不理睬孩子幾分鐘, 這樣會使孩子明白, 你不被他的脾氣所左右。 三分鐘後, 你再說:“現在是你平靜下來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