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婚姻已經破裂, 孩子長時間地生活在沒有爸爸的家庭裡, 他們會產生很多疑問。 面對孩子無辜的眼神和天真的話語, 媽媽該做出怎樣的解釋, 才能既使他們理解, 而又不受到傷害?
父母離婚, 爸爸走了, 這個消息對孩子來說無疑具有殺傷力, 而寶寶所處的年齡也將影響他們的態度、反應和對新家庭結構的理解。 因此, 孩子關於爸爸的提問常常令媽媽難以啟齒, 但回避和搪塞都不是長久之計。 如何智慧地回應, 才能幫助他們渡過這個難關?
問號1:“爸爸到哪兒去了?他為什麼不回家?
陽陽最喜歡爸爸抱著他“坐飛機”了,
Advertisiment
2~3歲
對孩子說, 爸爸最近特別忙, 不是出差就是加班, 常常是寶寶睡了以後才回家, 還沒等他醒來, 爸爸又去工作了, 這樣, 寶寶就不知道爸爸回家啦。 當然, 爸爸最好能經常往家裡打打電話, 和寶寶說說話;媽媽也可以買些玩具或好吃的, 在孩子睡著以後放在他床邊, 等第二天孩子醒來, 謊稱是爸爸昨天下班給他帶回來的。
為何這樣說:這個解釋, 能使孩子接受爸爸突然消失的現實, 也能令2~3歲的孩子信服;而爸爸的電話和“買來”的東西, 則能使媽媽的解釋更感性化和直觀, 並在孩子心中強化“爸爸是愛自己的”這個意識,
Advertisiment
問號2:我為什麼沒有爸爸?
思思半歲時爸媽就離婚了。 在她的頭腦裡沒有爸爸的概念。 剛滿2歲, 媽媽把她送進幼稚園, 第一天回來, 思思就問媽媽, “小朋友說每個孩子都有爸爸, 我怎麼沒有?”不少單親孩子都有類似的疑問, 但媽媽給出的解釋要考慮孩子的年齡。
2~3歲
給寶寶一個美好的說法:還記得媽媽給你講過的天使的故事嗎?世上的爸爸媽媽都是天使, 他們把寶寶帶到了這個世界, 一些爸爸媽媽照顧、愛護寶寶, 陪他們一起長大。 但也有的天使喜歡飛來飛去, 不斷尋找需要他説明的人, 你的爸爸就是這樣的天使, 他看到媽媽一個人把寶寶照顧得很好, 就放心地把寶寶交給媽媽,
Advertisiment
為何這樣說:兩三歲的寶寶, 無法理解離婚與分開的含義, 他們也很難接受“別人有、我沒有”的現實。 在這方面說多了, 他們反而會更糊塗。 而對孩子來說, 親情是彌足珍貴的, 儘管思思沒有感受到父愛, 但媽媽對離婚所做的充滿詩意的、很“陽光”的解釋, 足以令孩子滿意, 並對爸爸有了一份自豪、一份敬意。 孩子從中學會愛而不是恨。
4~5歲
告訴孩子, 在他很小的時候, 爸爸就被派到國外或者很遠的地方去工作了, 爸爸很熱愛那份工作, 所以一直沒回來。 而且, 爸爸還要在那裡呆上很長一段時間。 但只要能抽出時間, 爸爸就會回來看寶寶的。
為何這樣說:這個解釋無論是真實的,
Advertisiment
問號3:他們說我是“野孩子”
一天, 小虎哭著跑回家問媽媽:“他們說我沒有爸爸, 是‘野孩子’。 ”原來, 小虎媽離婚後就帶他搬了家, 鄰居從沒見過小虎的爸爸。 大人間的猜測傳到孩子們的耳朵裡, 於是, 當小虎不願意把自己的玩具給其他孩子玩時, 他們就這樣說他。
對孩子這個困惑, 媽媽要堅定地告訴他:“每個孩子都有爸爸, 你也一樣, 不過, 你爸爸在很遠的地方有很多重要的事情要做, 不能回家陪我們。 ”至於“野孩子”, 媽媽不妨給出另一個定義:那些沒有禮貌、說話粗魯、愛吵架、不講道理、經常動手打人的孩子往往被人們稱為“野孩子”。
Advertisiment
為何這樣說:這個答案解除了孩子兩個顧慮:一則他也有爸爸, 二則他不是“野孩子”。 這能幫他擺脫自卑感, 同時, 引導他去做一個有教養的人。
4~5歲
直接告訴孩子:“你的爸爸在你很小的時候就離開了我們。 離婚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 沒有什麼丟人的, 不要把這些話放在心上。 ”同時教孩子這樣回應:“我爸媽不想當一家人啦, 我爸爸只是不跟我一起生活了, 但他仍然是我爸爸, 他不會不要我的。 我有禮貌、懂道理, 永遠都不會是‘野孩子’。 ”
為何這樣說:媽媽的說法能使孩子理性地看待父母的離異,幫他明辨是非,並給了孩子一定的心理準備和回應其他孩子攻擊自己的方法,以不卑不亢的態度回絕別人的“說三道四”。這樣做的好處還在於,從氣勢上壓倒對方,給自己信心。
問號4:既然你們要離婚,為什麼還生我
一天,正在玩積木的昭昭突然聽見媽媽和一位熟悉的阿姨說到“離婚”二字,他突然意識到爸爸為什麼很久沒回家了,忍不住生氣地問:“你們為什麼要離婚?既然要離婚,為什麼還生我?”
4~5歲
對於父母的分手,一位媽媽是這樣告訴孩子的:“爸爸媽媽原來很相愛,所以決定生下寶寶你,而且爸爸媽媽都非常愛你。但是,曾經相愛的兩個人後來也會因為某些事彼此不愛對方了。就像小朋友在一起玩久了,難免會發生不愉快,甚至爭吵,長時間的爭吵會讓彼此傷心,誰也不想跟誰好了,這時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把兩個人分開。爸爸媽媽就是這樣,決定不再一起生活了,於是爸爸搬到另外的地方去了。雖然爸爸不住在家裡了,但爸爸對你的愛絲毫不會改變,媽媽也一樣。”
為何這樣說:四五歲的孩子無法將自己的存在和爸爸媽媽的離婚聯繫在一起。因此,與其反復說明,不如借助他能理解的事例,使之明白,“不和你好了”不是孩子的專利,大人之間的分手也是很自然的事情。他的存在,是爸爸媽媽愛的見證——正因為當初有愛,才會有他的出生。但是,時過境遷,而今這份愛沒了、緣分盡了。這個解釋讓孩子明白,“分手”是父母兩個人之間的事,但他並沒有因此失去父愛和母愛,他仍然是安全的、父母還是值得他信賴的。
6歲以上
對6歲以上的孩子,媽媽可以給出既感性又理性的解釋:有些孩子,比如浩浩和洋洋,他們單獨和其他小朋友玩得都很好,可是他們倆到一起就吵架,這是因為他們性格合不來,很難說誰對誰錯,分開是最好的選擇。大人之間有時也這樣,當在一起不會再有幸福時,大人們會選擇離婚,目的是想結束過去那種痛苦的生活,開始各自的新生活,這樣大家的痛苦都會少一些、幸福多一些。離婚對爸爸媽媽都好,我們彼此都不會記恨對方。
為何這樣說:當離婚已成事實,6歲以上的孩子希望知道他的家為何不再完整。媽媽的這個解釋,能減弱離婚給孩子帶來的傷痛,使之以一種健康的心態看待家庭的破裂,理性和平靜地接受這一切;同時,教孩子由此學會寬容和放棄,懂得“善待他人就等於善待自己”的道理,勇敢地面對生活。
問號5:如果我聽話,爸爸會回來嗎
響響的爸爸媽媽執著地堅持各自的教育理念,分歧也從不避諱孩子,經常說著說著就嚷嚷起來了。對與響響無關的事,他們也很少有不謀而合或商量後達成一致的時候。終於,兩人不想再吵了,響響爸爸拉著兩個巨大的箱子走了,從那以後就沒再在家裡住過。
大約半年後的一天,響響很內疚地問:“媽媽,是我把爸爸氣走的,我聽話,爸爸會回來嗎?”
對於孩子的自責,媽媽不妨這樣驅散他心中的陰霾:你有這種想法,說明你是一個善良的孩子,但是爸爸媽媽分開,是因為我們之間出現了問題,爭吵的真正原因是爸爸不同意媽媽的做法,媽媽也不同意爸爸的做法,我們很難找到一個讓兩個人都滿意的辦法。而且,爸爸媽媽是在做了很多次努力、發現我們很難和好之後,才最終決定分開的,所以,離婚絕不是你淘氣造成的,爸爸媽媽不會怪你。如果你想爸爸了,媽媽可以給爸爸打電話,讓他有空來看你。同時告訴孩子:“媽媽不會因為你和爸爸在一起而生氣,只要你高興,媽媽就高興!”
為何這樣說:離婚不是孩子惹的禍。媽媽的回答徹底消除了孩子內心的顧慮:“父母離婚不是我的錯。”畢竟,家庭的分離,孩子是最無奈和無辜的,他們不應該去承受如此沉重的心理負擔。而媽媽允許孩子和爸爸在一起的做法,也能幫他找回父愛;媽媽的善良和寬容,也將潛移默化地影響到孩子,使之健康快樂地成長。
問號6:姥姥說,爸爸是壞人
健健1歲多,父母就離婚了,平時他就跟著姥姥。一天,媽媽給健健講故事書,講到小主人公和爸爸媽媽一起郊遊時,健健突然問媽媽:“姥姥說,爸爸是壞人,他不要我,也不要媽媽了,是嗎?”
2~3歲
對孩子的疑問,媽媽一定要予以糾正:爸爸不是壞人,他也不會不要寶寶的,有空他一定會來看你、陪你玩的,你的這輛遙控車不就是爸爸給買的嗎?爸爸不是還教你畫畫嗎?他的好多畫都被展覽過呢!爸爸不回家,是因為他覺得那樣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
為何這樣說:小寶寶還沒有獨立的判斷力,通常依據成人的暗示,簡單地把人分為好人和壞人,孩子眼裡的壞人則一無是處。如果媽媽確認姥姥的話,不僅對爸爸不公平,也容易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中埋下仇恨的種子。因為,媽媽對前夫做出怎樣的評價,就等於給孩子做了怎樣的示範,假如你怨恨,孩子看到的、感到的、學會的就是怨恨;反之,孩子看到的、感到的、學會的就是寬容、善意和公允。上文中媽媽的回答是明智的,她既肯定了爸爸的長處,也比較客觀,同時還解除了孩子的顧慮,淡化了他被拋棄的感覺,有利於良好父子關係的建立。
4~5歲
面對孩子渴望的眼神,媽媽不妨告訴他部分真相:“爸爸確實有做得不好的地方,但我們不能因此就說他壞。爸爸走了,是因為爸爸媽媽之間感情有了問題,他不願意和媽媽在一起了,他想單獨有一個家,和一位阿姨共同生活,媽媽同意了爸爸的決定。以後寶寶就有兩個家了,媽媽這兒一個家、爸爸那兒一個家。如果你想爸爸,週末也可以讓爸爸來接你。”
為何這樣說:父母是孩子最親近的人,如果媽媽承認了姥姥的說法,就等於是一個最親的人告訴孩子,他另一個最親的人是個壞人,他會憎恨那個“壞人”。而且,四五歲的孩子還會因為父親的卑鄙無恥感到羞愧。憎恨、羞恥和對父愛親情的天然依戀交織在一起,像一座大山重重地壓在他的心頭。正如一句話所說的:當你向前夫“射箭”的時候,這些“箭”首先要射穿孩子的身體才會達到對方那邊。所以,媽媽一定要否認姥姥的說法,在孩子能理解的範圍內說出實情,讓他知道自己必須面對和即將面對的是什麼,儘快接受現實。而“寶寶有兩個家”的說法,也能幫孩子克服因父母離婚而產生的不安全感。
提示
離婚不是孩子的錯
“如果我聽話,爸爸仍然會愛我們,和我們住在一起。”“媽媽,是我把爸爸氣走的,我想把他找回來……”有些孩子會把父母離婚歸咎于自己,並試圖使爸爸媽媽破鏡重圓。對此,媽媽一定要排除孩子的這個想法,明確地告訴他:“離婚是爸爸媽媽的事情,我們是在做了很多次努力、發現很難和好之後,才最終決定分開的,絕不是你淘氣造成的。”這個說法能使孩子擺脫自責和內疚。
別在孩子心裡埋下“恨”的種子
對於爸爸的離開,有的孩子認為是“爸爸壞,他不要寶寶和媽媽了”。遇到這種情況,媽媽一定要讓孩子明白,離婚是因為爸爸媽媽之間感情有了問題,不是爸爸做了錯事,他仍然愛寶寶,值得寶寶尊敬和愛。這樣做,孩子能從中學會寬容與尊重,也能使他獲得父母親情。
來源:母子健康
為何這樣說:媽媽的說法能使孩子理性地看待父母的離異,幫他明辨是非,並給了孩子一定的心理準備和回應其他孩子攻擊自己的方法,以不卑不亢的態度回絕別人的“說三道四”。這樣做的好處還在於,從氣勢上壓倒對方,給自己信心。
問號4:既然你們要離婚,為什麼還生我
一天,正在玩積木的昭昭突然聽見媽媽和一位熟悉的阿姨說到“離婚”二字,他突然意識到爸爸為什麼很久沒回家了,忍不住生氣地問:“你們為什麼要離婚?既然要離婚,為什麼還生我?”
4~5歲
對於父母的分手,一位媽媽是這樣告訴孩子的:“爸爸媽媽原來很相愛,所以決定生下寶寶你,而且爸爸媽媽都非常愛你。但是,曾經相愛的兩個人後來也會因為某些事彼此不愛對方了。就像小朋友在一起玩久了,難免會發生不愉快,甚至爭吵,長時間的爭吵會讓彼此傷心,誰也不想跟誰好了,這時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把兩個人分開。爸爸媽媽就是這樣,決定不再一起生活了,於是爸爸搬到另外的地方去了。雖然爸爸不住在家裡了,但爸爸對你的愛絲毫不會改變,媽媽也一樣。”
為何這樣說:四五歲的孩子無法將自己的存在和爸爸媽媽的離婚聯繫在一起。因此,與其反復說明,不如借助他能理解的事例,使之明白,“不和你好了”不是孩子的專利,大人之間的分手也是很自然的事情。他的存在,是爸爸媽媽愛的見證——正因為當初有愛,才會有他的出生。但是,時過境遷,而今這份愛沒了、緣分盡了。這個解釋讓孩子明白,“分手”是父母兩個人之間的事,但他並沒有因此失去父愛和母愛,他仍然是安全的、父母還是值得他信賴的。
6歲以上
對6歲以上的孩子,媽媽可以給出既感性又理性的解釋:有些孩子,比如浩浩和洋洋,他們單獨和其他小朋友玩得都很好,可是他們倆到一起就吵架,這是因為他們性格合不來,很難說誰對誰錯,分開是最好的選擇。大人之間有時也這樣,當在一起不會再有幸福時,大人們會選擇離婚,目的是想結束過去那種痛苦的生活,開始各自的新生活,這樣大家的痛苦都會少一些、幸福多一些。離婚對爸爸媽媽都好,我們彼此都不會記恨對方。
為何這樣說:當離婚已成事實,6歲以上的孩子希望知道他的家為何不再完整。媽媽的這個解釋,能減弱離婚給孩子帶來的傷痛,使之以一種健康的心態看待家庭的破裂,理性和平靜地接受這一切;同時,教孩子由此學會寬容和放棄,懂得“善待他人就等於善待自己”的道理,勇敢地面對生活。
問號5:如果我聽話,爸爸會回來嗎
響響的爸爸媽媽執著地堅持各自的教育理念,分歧也從不避諱孩子,經常說著說著就嚷嚷起來了。對與響響無關的事,他們也很少有不謀而合或商量後達成一致的時候。終於,兩人不想再吵了,響響爸爸拉著兩個巨大的箱子走了,從那以後就沒再在家裡住過。
大約半年後的一天,響響很內疚地問:“媽媽,是我把爸爸氣走的,我聽話,爸爸會回來嗎?”
對於孩子的自責,媽媽不妨這樣驅散他心中的陰霾:你有這種想法,說明你是一個善良的孩子,但是爸爸媽媽分開,是因為我們之間出現了問題,爭吵的真正原因是爸爸不同意媽媽的做法,媽媽也不同意爸爸的做法,我們很難找到一個讓兩個人都滿意的辦法。而且,爸爸媽媽是在做了很多次努力、發現我們很難和好之後,才最終決定分開的,所以,離婚絕不是你淘氣造成的,爸爸媽媽不會怪你。如果你想爸爸了,媽媽可以給爸爸打電話,讓他有空來看你。同時告訴孩子:“媽媽不會因為你和爸爸在一起而生氣,只要你高興,媽媽就高興!”
為何這樣說:離婚不是孩子惹的禍。媽媽的回答徹底消除了孩子內心的顧慮:“父母離婚不是我的錯。”畢竟,家庭的分離,孩子是最無奈和無辜的,他們不應該去承受如此沉重的心理負擔。而媽媽允許孩子和爸爸在一起的做法,也能幫他找回父愛;媽媽的善良和寬容,也將潛移默化地影響到孩子,使之健康快樂地成長。
問號6:姥姥說,爸爸是壞人
健健1歲多,父母就離婚了,平時他就跟著姥姥。一天,媽媽給健健講故事書,講到小主人公和爸爸媽媽一起郊遊時,健健突然問媽媽:“姥姥說,爸爸是壞人,他不要我,也不要媽媽了,是嗎?”
2~3歲
對孩子的疑問,媽媽一定要予以糾正:爸爸不是壞人,他也不會不要寶寶的,有空他一定會來看你、陪你玩的,你的這輛遙控車不就是爸爸給買的嗎?爸爸不是還教你畫畫嗎?他的好多畫都被展覽過呢!爸爸不回家,是因為他覺得那樣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
為何這樣說:小寶寶還沒有獨立的判斷力,通常依據成人的暗示,簡單地把人分為好人和壞人,孩子眼裡的壞人則一無是處。如果媽媽確認姥姥的話,不僅對爸爸不公平,也容易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中埋下仇恨的種子。因為,媽媽對前夫做出怎樣的評價,就等於給孩子做了怎樣的示範,假如你怨恨,孩子看到的、感到的、學會的就是怨恨;反之,孩子看到的、感到的、學會的就是寬容、善意和公允。上文中媽媽的回答是明智的,她既肯定了爸爸的長處,也比較客觀,同時還解除了孩子的顧慮,淡化了他被拋棄的感覺,有利於良好父子關係的建立。
4~5歲
面對孩子渴望的眼神,媽媽不妨告訴他部分真相:“爸爸確實有做得不好的地方,但我們不能因此就說他壞。爸爸走了,是因為爸爸媽媽之間感情有了問題,他不願意和媽媽在一起了,他想單獨有一個家,和一位阿姨共同生活,媽媽同意了爸爸的決定。以後寶寶就有兩個家了,媽媽這兒一個家、爸爸那兒一個家。如果你想爸爸,週末也可以讓爸爸來接你。”
為何這樣說:父母是孩子最親近的人,如果媽媽承認了姥姥的說法,就等於是一個最親的人告訴孩子,他另一個最親的人是個壞人,他會憎恨那個“壞人”。而且,四五歲的孩子還會因為父親的卑鄙無恥感到羞愧。憎恨、羞恥和對父愛親情的天然依戀交織在一起,像一座大山重重地壓在他的心頭。正如一句話所說的:當你向前夫“射箭”的時候,這些“箭”首先要射穿孩子的身體才會達到對方那邊。所以,媽媽一定要否認姥姥的說法,在孩子能理解的範圍內說出實情,讓他知道自己必須面對和即將面對的是什麼,儘快接受現實。而“寶寶有兩個家”的說法,也能幫孩子克服因父母離婚而產生的不安全感。
提示
離婚不是孩子的錯
“如果我聽話,爸爸仍然會愛我們,和我們住在一起。”“媽媽,是我把爸爸氣走的,我想把他找回來……”有些孩子會把父母離婚歸咎于自己,並試圖使爸爸媽媽破鏡重圓。對此,媽媽一定要排除孩子的這個想法,明確地告訴他:“離婚是爸爸媽媽的事情,我們是在做了很多次努力、發現很難和好之後,才最終決定分開的,絕不是你淘氣造成的。”這個說法能使孩子擺脫自責和內疚。
別在孩子心裡埋下“恨”的種子
對於爸爸的離開,有的孩子認為是“爸爸壞,他不要寶寶和媽媽了”。遇到這種情況,媽媽一定要讓孩子明白,離婚是因為爸爸媽媽之間感情有了問題,不是爸爸做了錯事,他仍然愛寶寶,值得寶寶尊敬和愛。這樣做,孩子能從中學會寬容與尊重,也能使他獲得父母親情。
來源:母子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