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所有選擇,讓情緒來決定

大部分人可能都會認為, 情緒往往會干擾人們做出理性判斷。 做出思考和判斷, 明明是大腦前額葉份內的事情。 其實, 倘若情緒大腦不能做好自己的角色, 往往就會導致思維大腦無法正常發揮。

下面是戈特曼博士曾在自己的著作中引用的一段有趣內容。 艾略特曾因為腦部出現腫瘤, 而進行了摘除手術, 但這次手術損傷了大腦正中前額葉皮層。 這個部位是負責綜合情緒和思維的領域, 可最終控制情緒, 以做出判斷和決定。 不過好在這種損傷並沒有影響艾略特的思維能力。 IQ 值和手術之前完全相同,

Advertisiment
而且他的運動能力和語言能力, 甚至記憶力也沒有絲毫減退, 其性格也與過去完全相同。 唯一不同的就是, 自從手術後, 艾略特不能再感受到任何情緒。

艾略特的主治大夫安東尼奧・達馬西奧認為, 艾略特的手術雖然出現了上面談及的遺憾存在, 但這並不會影響他的正常社會活動。 雖然感受不到情緒, 但是思維的大腦是正常的。 然而事實上, 艾略特的人生最終以悲劇告終。 艾略特曾經是一家大企業的高薪管理者, 在接受手術後由於無法適應公司環境, 只好辭職回家。 因為, 對公司的大小事務, 他不能再做出任何決議。 暫且不說公司裡錯綜複雜的各種亟待解決的大小事項, 就連類似整理檔、決定聚餐地點及和客戶約定時間之類的簡單小事,

Advertisiment
艾略特都無法完成。 儘管他每件事都深思熟慮到每個細節, 最終還是無法做出決定, 最後不得不辭職。 他甚至還和心愛的妻子離婚了。

通過艾略特的痛苦經歷, 科學家們重新審視了情緒。 情緒並非單純地攪亂理性的因素, 反而有助於做出準確判斷和決定, 其作用就像導航儀一樣。 情緒遠比我們想像中要高明得多。 當人們面對一個艱難的抉擇時, 左思右想卻無法決定, 我們會在心裡默想:“聽從自己內心的安排好了, 也許那才是正確的答案。 ”這裡所說的“心”並非頭腦mind, 而是指心臟heart(這兩個詞都常被譯為“心”, 但前者側重思維、意圖, 後者側重於內心的感情)。 最新的神經生理情緒心理研究稱,

Advertisiment
心臟本身具有同大腦神經細胞相同的神經元, 它能對極其細微的情緒立刻做出反應, 並在感受到積極、感激、憐憫、同情和愛意時, 表現出相當穩定的心率變異性(heartratevariability, HRV)。 如果從神經生理學角度來說, 當一個人的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緊張和鬆弛保持協調與平衡時, 才能集中注意力, 保持頭腦清晰, 身體輕便, 達到身心輕鬆的狀態。 概括地說, 就是達到思維、情緒和行為一致的境界。 這種狀態即為“最佳投入狀態”。

艾略特的大腦中, 因為控制情緒的部分受損, 所以儘管他可以進行思維、邏輯及事實羅列, 但無法判斷出優先次序, 並進而做出選擇。 這就很像是一把弓箭空有“矢”, 而沒有“的”, 只能空放一箭一樣, 白費力氣卻不見效果。

心之所嚮往處,

Advertisiment
必定受到情緒的影響。 雖然情緒的傾向理由無法用邏輯說明, 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 心臟會立刻根據過去的經驗, 及時反應於情緒, 並且直觀迅速地感知應該前往何處。 所以情緒就顯得尤為重要, 並且有必要摸索出能夠合理應對自己情緒的方法, 以免情緒做出“出軌”的選擇。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