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一會, 蠻蠻:“給我幾片?”菲菲:“NO WAY!”
我忍住笑, 對蠻蠻說, 你再等會吧, 她正處於最享受的初級階段, 吃吃就會鬆懈下來。 又轉頭對菲菲說, 哥哥也想吃, 你待會願意的話可以分點給哥哥。
蠻蠻有點不高興, 鼓起了嘴, 這時菲菲遞過來自己吃剩下一小丟丟薯片。
蠻蠻想拒絕, 我對他使使眼色, 他接過來放進嘴裡。
過了一會, 又遞過來一小片, 蠻蠻照單收進嘴巴。
Advertisiment
如此幾次之後, 蠻蠻提出要求, “哥哥想要一片大的, 可以嗎?”
這次遞過來的是一整片, 後來還有兩片三片疊在一起的。
今天早上, 全家吃早餐。
蠻蠻自己沖調好了一杯巧克力奶, 津津有味地喝著。
菲菲端著小杯子遞過去, “哥哥倒!”
蠻蠻有點不樂意, 倒了一點, 遞給菲菲。
菲菲探頭往杯裡一看, 皺眉搖頭, 推回去, “多點!”
蠻蠻也皺眉了, “哎呀呀, 我才這麼點!”邊說著, 邊往菲菲杯裡象徵性又添了兩勺, 然後快速把自己那份幹掉了。
菲菲喝完杯裡的那點, 還想去要, 結果發現哥哥的杯裡已經光了, 一臉失望。
護女狂乖爸在一邊看不下去了, “來來來, 我們自己沖!”手腳麻利給菲菲沖調了一大杯。
這時菲菲走到蠻蠻面前, 一手叉腰, 一手指著他,
Advertisiment
全家又笑岔氣, 尤其是蠻蠻, 還帶著一絲不好意思。
這也是兩娃年齡相差大的好處, 真正吵不起來也打不起來, 體積和語言理解懸殊太大了。
孩子分享的案例在每家都頻繁上演, 而分享這個話題卻又讓很多父母感到很大的壓力。 原因很多, 覺得孩子願意分享, 則會成長得善良慷慨;孩子不分享, 很可能在公共場合出現一些尷尬爭奪事件;甚至有長遠的父母會想到孩子們將來對自己財產的爭鬥。 。 。
能夠分享是道德發展的頂峰之一。
所有的小孩子, 都是從自我為中心, 認為自己比別人更重要來開始認知的。 在幼兒和學齡前兒童階段的孩子, 有強烈的“我的”意識。 只有隨著他們的成長和發展,
Advertisiment
我想起菲菲2歲之前, 分享非常純粹, 基本上沒有“我的”概念。 例如耶誕節幾家朋友們結伴滑雪度假, 大家坐在一圈休息, 菲菲吃著泡芙, 大人們一個個逗她“能不能給我一個啊?”, 結果是來者不拒, 甚至問的時候正在吃, 會把手上咬過一半的食物直接遞給人家。 大家開心, 當媽的我也特有面子, 哎呀我的娃真大方。
然而好景不長, 進入兩歲以後的 “NO”階段, 她開始有了很強的“這是我的”意識, 從她手上再要東西, 就不那麼容易了。
所以其實, 這並不是什麼天生大方小氣的問題, 孩子的道德意識發展過程就是這樣的, 家長們通常所承受的壓力有部分來源於此不必要的擔心。
Deanna Bosley說, 直到上小學,
Advertisiment
蠻蠻是早就到了理解這個感受的年齡, 這就是為啥被3歲的妹妹批評時會顯得不好意思。 我們也沒有指責他, 上綱上線進行分享教育。 我相信妹妹都能感受到不分享帶來的不愉快, 他也體會到了。 下一次他很可能會避免再次體會這種不愉快的感受而主動進行分享。
那為什麼很多家長捲入讓孩子分享的戰鬥糾紛中呢?
通常, 當你在孩子還沒發展到準備好之前,
Advertisiment
一個人想要真正分享, 是因為內心的驅動, 而不是一些外界因素迫使他這樣做。
所以我們該如何培養孩子從內心來分享呢?
Deanna Bosley提出, 最好的培養方式, 就是先願意和孩子們分享你的時間、耐心和善意。 例如和孩子一起散步, 注意他感興趣的植物、蟲鳥和建築物, 通過用分享帶給他的良好感覺, 來填充他的感受。
接下來就是人人皆知的榜樣法了。
在孩子面前常常展示你和他人的分享, 談論你的分享感受。即使是在孩子還沒有發展到準備分享的年齡,這些舉動仍然能對他們產生強大的影響力。
有一點要特別注意,孩子們對於分享的立即性,會有想把“一切特別的東西全部給自己一段時間”的做法,這個時候聆聽和認識到孩子不想立即分享的感受,是非常有必要的。例如菲菲不願意馬上給哥哥薯片,要先自己獨自享受一段時間,是我們應該理解和尊重的。
給予孩子“獨自擁有一段時間”的許可,同時種植分享的苗苗,“看起來你現在不想分享,也許待會你會願意,或者可以找個別的東西給弟弟玩。”
這個做法看似簡單,但傳達的是強大的資訊,“我明白你,尊重你的感受和需要,我相信你能找到一個解決辦法或其它更好的辦法。”
瞭解和幫助孩子識別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使他們能識別和瞭解他人的感受和需求,這就是道德成長的過程!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會變成孩子從內心分享的基礎。
最後乖媽要補充一點,今天所談的分享,是針對將本身是屬於自己的東西分享出去的情況,不是公共場合、遊樂場、幼稚園等情況下,對不屬於自己但臨時佔用的東西的分享,對於後者的處理,我將沒有異議地要求孩子遵守規則,輪流使用,沒有協商的餘地。
談論你的分享感受。即使是在孩子還沒有發展到準備分享的年齡,這些舉動仍然能對他們產生強大的影響力。有一點要特別注意,孩子們對於分享的立即性,會有想把“一切特別的東西全部給自己一段時間”的做法,這個時候聆聽和認識到孩子不想立即分享的感受,是非常有必要的。例如菲菲不願意馬上給哥哥薯片,要先自己獨自享受一段時間,是我們應該理解和尊重的。
給予孩子“獨自擁有一段時間”的許可,同時種植分享的苗苗,“看起來你現在不想分享,也許待會你會願意,或者可以找個別的東西給弟弟玩。”
這個做法看似簡單,但傳達的是強大的資訊,“我明白你,尊重你的感受和需要,我相信你能找到一個解決辦法或其它更好的辦法。”
瞭解和幫助孩子識別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使他們能識別和瞭解他人的感受和需求,這就是道德成長的過程!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會變成孩子從內心分享的基礎。
最後乖媽要補充一點,今天所談的分享,是針對將本身是屬於自己的東西分享出去的情況,不是公共場合、遊樂場、幼稚園等情況下,對不屬於自己但臨時佔用的東西的分享,對於後者的處理,我將沒有異議地要求孩子遵守規則,輪流使用,沒有協商的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