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手足口病來襲請注意!如何預防?

手足口病因傳染性較強、傳播速度較快而聞名。 面對春天來勢洶洶的手足口病, 家長常常提心吊膽。 寶寶是怎麼傳染上手足口病的?如何預防和護理手足口病?別急, 在這裡, 你都能找到你想要的答案。

情景再現:

媽媽送婷婷去幼稚園, 在園門口被攔下, 老師表情嚴肅地翻看寶寶的小手後, 又讓她張嘴檢查口腔, 還用電子體溫計測量寶寶的體溫。 老師懷疑婷婷可能患了手足口病, 婷婷媽媽一聽大驚失色, 趕緊帶寶寶去醫院。 婷婷被確診後, 在家吃藥護理, 一周後複查總算痊癒了, 但幼稚園老師卻說,

Advertisiment
還要隔離觀察2周。

什麼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通過接觸傳染的傳染病, 病原體是腸道病毒。 感染後, 典型表現是發熱、口腔黏膜出現皰疹或潰瘍, 手、足、臀部皮膚出現皰疹, 還會出現感冒的症狀。 所有人都是易感人群, 但成人一般都是隱性☆禁☆感染, 身上帶病毒會傳染, 但沒症狀, 而學齡前兒童, 特別是3歲以下的小寶寶最容易發病。

手足口病潛伏期為2~7天, 發病初期, 寶寶可有發燒、口痛、嗓子痛、流口水、拒絕進食等症狀。 1~2天后, 寶寶的手心、足底部和口腔等處可出現紅色斑點, 斑點逐漸發展成為皰疹, 皰疹內為微混濁的液體, 有些口腔潰瘍, 疼痛明顯, 寶寶會不停地流口水, 哭鬧。 由於皰疹為該病主要表現, 而且多集中在手、足和口腔等部位,

Advertisiment
因此被稱為手足口病。

多數寶寶會在患病三四天后好轉。 皮膚上的皰疹幹縮消退, 不留痕跡。 極少數重病患者則可能出現其他嚴重症狀。

隔離衛生是預防的關鍵

手足口病喜歡所有人, 尤其喜歡小寶寶。 以人群密切接觸傳播為主, 短時間內可造成較大規模流行。 手足口病既無疫苗也沒特效藥, 而且感染後無終身免疫, 可能會重複感染, 所以, 在春季手足口病流行的時候, 做好預防很關鍵。

隔離最重要:儘量少帶寶寶到擁擠的公共場所, 不要接觸患病寶寶, 如果是自己的寶寶患病, 要及時隔離治療, 不要再接觸其他小朋友, 寶寶使用的物品、餐具、玩具等都要消毒處理。

衛生不可少:家長要注意自身的個人衛生, 避免成為傳染源。

Advertisiment
飯前便後給寶寶洗手, 如果沒接觸過傳染源, 可以用肥皂或清水洗手;如果直接接觸到患者的分泌物、含病毒的液體, 要馬上用消毒液洗手。 用消毒紙巾擦拭不能代替洗手。

增強抵抗力:保持營養均衡, 不吃生冷的食物, 防止病從口入, 合理安排作息時間, 堅持戶外活動, 增強寶寶的抵抗力。

通風晾曬好:易發季節, 注意做好家庭清潔衛生, 每天堅持開窗通風, 衣服、被褥最好經常在陽光下暴曬。

7個護理要點, 讓寶寶快快痊癒

寶寶患上手足口病之後, 如何護理呢?只要不是嚴重的感染, 患病的寶寶不需要住院, 在家護理就可以了。 掌握一些護理和預防的知識, 對減少感染的幾率、減輕寶寶的痛苦、提高治癒率是非常有幫助的。

Advertisiment

1. 做好消毒隔離

手足口病是傳染病, 所以, 要注意隔離、消毒和自我保護, 防止傳播。 患兒須留在家中, 一般需隔離2周左右。 寶寶用過的玩具、餐具或其他用品要徹底消毒。 一般常用含氯的消毒液浸泡及煮沸消毒, 不宜蒸煮或浸泡的物品可置於日光下暴曬。

2. 保持皮膚清潔

寶寶的手部、掌面、足部會出現皰疹, 被壓迫破潰後, 容易引起細菌感染, 所以要保持寶寶衣物、皮膚的清潔。 給寶寶穿柔軟的棉質內衣、軟底鞋子, 儘量減少皮膚破損。 每天晚上睡覺前用溫水給寶寶洗澡, 但不要用肥皂、沐浴露。 給寶寶剪短指甲, 必要時戴上手套, 防止他抓破皮疹。

3. 口腔潰瘍要用心護理

口腔黏膜長了皰疹和潰瘍, 疼痛會讓寶寶流口水、拒絕吃東西,

Advertisiment
這時應給他吃些高蛋白、高維生素、營養豐富而且容易消化的流質或半流質食物, 比如牛奶、雞蛋湯、菜粥等。 食物也不能太熱, 溫的或涼的為好, 儘量避免對口腔潰瘍造成刺激。 每次吃完飯後, 給寶寶用溫生理鹽水漱口, 口腔有糜爛時可塗魚肝油或冰硼散吹敷, 以減輕疼痛, 也可用蒙脫石散加溫水調成稀糊狀塗在口腔糜爛處, 幫助患處早日癒合。

4. 儘量讓寶寶多休息

患手足口病的多是3歲以下的寶寶, 因為皰疹的疼痛刺激, 寶寶會因為不舒服而哭鬧不安, 家長要有足夠的耐心, 安撫和照料好寶寶, 消除他的緊張和恐懼, 保持情緒穩定, 讓寶寶能休息好, 對疾病的恢復有好處。

5. 多喝水

手足口病一般為低熱或中熱, 不需要特殊處理,多喝水即可。如果體溫超過38.5℃,可在醫生指導下服用退熱劑。

6. 室內空氣要流通

居室內應空氣新鮮,溫度適宜,定期開窗通風。每天可用乳酸薰蒸進行空氣消毒。乳酸的用量按每10平方米的房間2毫升計算,加入適量水中,加熱蒸發,使乳酸細霧散於空氣中。不要在屋內吸煙,以避免繼發感染。

7. 這些情況下要及時就醫

大多數患病寶寶可在家庭進行隔離治療,但如果出現下列情況,則要儘快帶寶寶去醫院:

1. 高熱,體溫在38.5℃以上,且服退熱藥物後體溫不下降或下降後又很快上升。

2. 精神差、哭鬧不安,或嗜睡、易驚、抽搐。

3. 肢體痙攣、無力、抽搐。

4. 面色蒼白、出冷汗、驚厥、呼吸突然加快、呼吸困難、心跳加快或減慢。

糾錯!手足口病誤解大消除

關於手足口病,家長們有很多誤解,這對防病和護理都很不利。補足相關知識,消除誤解,有利於你的寶寶平安快樂成長。

一旦得過就會終身免疫 錯

手足口病無疫苗,也不是終身免疫,所有人都易感,3歲以下寶寶尤甚。有些媽媽說,我們寶寶得過一次手足口病了,該不再是易感者了吧?千萬不要這樣想,得過一次不等於就“保險”了,仍存在被傳染的可能,因此,即便寶寶得過手足口病仍需積極預防。

手足口病危險性高 錯

手足口病的主要病症為發熱伴手足、口腔等部位皮疹或潰瘍,99.76%都屬於輕型病例,只要及時治療,多在一周內痊癒,只有個別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腫、無菌性腦膜炎等致命性併發症。家長應重視手足口病,但不必過於擔心。

只通過手、口接觸傳染 錯

手足口病除了手、口的直接接觸會造成感染外,呼吸道的間接接觸也會造成感染。患者說話或咳嗽、打噴嚏等產生的飛沫也是危險傳染源。因此,手足口病患者確診後應及時隔離。

酒精能殺手足口病毒 錯

為預防手足口病,不少媽媽加強了居家消毒工作,用酒精、來蘇水來消毒傢俱和用品。可是,酒精、來蘇水並不能有效殺死手足口病病毒這類腸道病毒,只有紫外線、高溫(大於50攝氏度)、碘酒,以及各種氧化劑(高錳酸鉀、漂白粉等)能消滅它們。

退燒=病好了 錯

一旦寶寶燒退、能吃了,家長懸著的心就放下啦。確實,多數患兒在一周左右基本痊癒,但在寶寶完全康復之前,仍要提防病情“突變”,比如又燒起來,或精神變差、嘔吐、氣喘等。兩周之內,都要密切觀察寶寶的體溫、精神、食欲、呼吸、心率,一旦病情有變,儘早處理。

手足口病和成人無關 錯

成人通常不會患手足口病,但並不代表成人就不會被感染。臨床發現,成人感染者多為隱性☆禁☆感染,即感染後不發病,但這樣的隱性☆禁☆感染者仍然攜帶病菌,是傳染源,而相當多的兒童正是被這些攜帶病毒的成年人傳染的。

不需要特殊處理,多喝水即可。如果體溫超過38.5℃,可在醫生指導下服用退熱劑。

6. 室內空氣要流通

居室內應空氣新鮮,溫度適宜,定期開窗通風。每天可用乳酸薰蒸進行空氣消毒。乳酸的用量按每10平方米的房間2毫升計算,加入適量水中,加熱蒸發,使乳酸細霧散於空氣中。不要在屋內吸煙,以避免繼發感染。

7. 這些情況下要及時就醫

大多數患病寶寶可在家庭進行隔離治療,但如果出現下列情況,則要儘快帶寶寶去醫院:

1. 高熱,體溫在38.5℃以上,且服退熱藥物後體溫不下降或下降後又很快上升。

2. 精神差、哭鬧不安,或嗜睡、易驚、抽搐。

3. 肢體痙攣、無力、抽搐。

4. 面色蒼白、出冷汗、驚厥、呼吸突然加快、呼吸困難、心跳加快或減慢。

糾錯!手足口病誤解大消除

關於手足口病,家長們有很多誤解,這對防病和護理都很不利。補足相關知識,消除誤解,有利於你的寶寶平安快樂成長。

一旦得過就會終身免疫 錯

手足口病無疫苗,也不是終身免疫,所有人都易感,3歲以下寶寶尤甚。有些媽媽說,我們寶寶得過一次手足口病了,該不再是易感者了吧?千萬不要這樣想,得過一次不等於就“保險”了,仍存在被傳染的可能,因此,即便寶寶得過手足口病仍需積極預防。

手足口病危險性高 錯

手足口病的主要病症為發熱伴手足、口腔等部位皮疹或潰瘍,99.76%都屬於輕型病例,只要及時治療,多在一周內痊癒,只有個別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腫、無菌性腦膜炎等致命性併發症。家長應重視手足口病,但不必過於擔心。

只通過手、口接觸傳染 錯

手足口病除了手、口的直接接觸會造成感染外,呼吸道的間接接觸也會造成感染。患者說話或咳嗽、打噴嚏等產生的飛沫也是危險傳染源。因此,手足口病患者確診後應及時隔離。

酒精能殺手足口病毒 錯

為預防手足口病,不少媽媽加強了居家消毒工作,用酒精、來蘇水來消毒傢俱和用品。可是,酒精、來蘇水並不能有效殺死手足口病病毒這類腸道病毒,只有紫外線、高溫(大於50攝氏度)、碘酒,以及各種氧化劑(高錳酸鉀、漂白粉等)能消滅它們。

退燒=病好了 錯

一旦寶寶燒退、能吃了,家長懸著的心就放下啦。確實,多數患兒在一周左右基本痊癒,但在寶寶完全康復之前,仍要提防病情“突變”,比如又燒起來,或精神變差、嘔吐、氣喘等。兩周之內,都要密切觀察寶寶的體溫、精神、食欲、呼吸、心率,一旦病情有變,儘早處理。

手足口病和成人無關 錯

成人通常不會患手足口病,但並不代表成人就不會被感染。臨床發現,成人感染者多為隱性☆禁☆感染,即感染後不發病,但這樣的隱性☆禁☆感染者仍然攜帶病菌,是傳染源,而相當多的兒童正是被這些攜帶病毒的成年人傳染的。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