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打孩子是一門學問 需掌握4個原則

孩子可以打嗎?“棍棒底下出孝子”這句古話曾被許多父母當成教子“座右銘”。 而對現代父母來說, “打孩子”恐怕是最不被認同、但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母嬰專家指出, 打孩子是一門學問 需掌握4個原則。

在沒有規矩的愛中長大, 孩子將失去感恩;在沒有愛的規矩中長大, 孩子將學會自卑;在沒有規矩也沒有愛中長大, 孩子會失去敬畏;在規矩和愛中長大, 孩子將學會謙卑和自信。 沒有不懂規矩的孩子, 只有不會立規矩的父母。 “打”是立規矩的一種重要手段, 但打孩子需要掌握四個原則:

1.打孩子不能帶情緒。

Advertisiment
很多父母打孩子並不是出於立規矩等目的, 而是被情緒所左右。 他們在打的過程中很解氣, 但打完又心疼, 這種感覺本身就是不正確的。 正確的感覺是, 決定打孩子之前很心疼, 真正打孩子的時候更加心疼。 有些家長可能會有疑問:假如氣都消了, 還有必要打嗎?回答是肯定的, 因為教育孩子的原則是:帶著規矩去打, 即使情緒沒有了, 但規矩還在。 其實, 當你很想打孩子的時候, 往往是最不能打的時候, 因為你有情緒。 當你憤怒過後不想打孩子的時候, 卻是你應該打的時候, 因為規矩不能隨便改。

2.打孩子前要交流。 為了避免帶著情緒打孩子, 就需要事先跟孩子有語言交流。 要清楚而理性地告訴孩子為什麼要打他, 打幾下,

Advertisiment
這是立規矩的過程。 要讓孩子知道, 不是爸媽要打你, 是規矩要打你, 規矩在父母之上。 這個過程對父母的要求很高, 父母要能控制情緒, 言簡意賅, 但態度要堅決。

3.不能用手或鞋子打, 要“專物專用”。 有些人在孩子不聽話或犯錯時, 盛怒之下, 一把就將孩子拉過來, 掄起巴掌、抄起掃把、脫下拖鞋就打, 但這種隨意的做法只會讓孩子害怕家長, 而對自己的錯誤認識不足, 對認錯和改正錯誤更是沒有任何説明。 打孩子的時候需要用特定的“道具”, 比如木棍或藤鞭。 新加坡人的家裡都有一根藤鞭, 當孩子犯錯時, 家長會先跟孩子交流, 指出其錯誤。 這樣“專物專用”的目的是讓孩子明白, 不是父母不疼愛他才打他, 而是因為他犯了錯,

Advertisiment
父母不得不打他。 父母充當的是一個執行者, 而“道具”, 如木棍等, 就是規矩的具體體現。 這樣才能讓孩子害怕規矩, 而不是害怕父母。

4.孩子犯錯, 父母也要一起受罰。 正所謂“養不教, 父之過”, 孩子犯錯, 大多數情況下是父母教育存在紕漏。 很多時候, 孩子犯錯是因為父母事先沒有告訴孩子不能這樣做, 或者父母沒有把話講清楚。 還有時候, 爸爸媽媽自己都沒有很好地在這方面以身作則。 所以, 帶著愛打孩子的原則之一就是, 父母也要跟著受罰。 比如懲罰孩子之後, 父母可以告訴孩子, 因為這件事過去強調得少, 導致你犯了錯, 被懲罰, 所以爸爸也要自罰不吃晚飯。 這樣會讓孩子體會到愛, 而不是恐懼。

母嬰小編溫馨提示:打孩子是一門學問,

Advertisiment
需掌握4個原則。 美國有句諺語是“把你的棍子閒置不用, 就會寵壞你的孩子”, 也就是說, 孩子可以打, 也應該打, 但打孩子可是一門學問。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