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打罵孩子會損傷孩子自尊心

打罵孩子, 使孩子一時表面服從, 心裡反感, 甚至也學著以打罵對待別人。 用這種方法, 不但不能把孩子教育好, 反而損傷孩子的自尊心, 養成自卑、膽小、孤僻、撒謊等不正常的性格。

其實, 生活中孩子遭遇打罵主要不是孩子該不該受罰, 而是有些父母認為這種方法簡單方便、見效快。 孩子回來晚了, 把水潑在地上了, 作業做錯了, 考試考砸了, 上課沒注意聽講, 都可能被父母打罵一頓。

調查顯示, 有 12%~18% 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時, 常常使用“打一頓”的方法。 相信“打一頓”管用的, 農村高於城市, 爸爸高於媽媽。 甚至有時打孩子和偶爾打孩子的比例更高。

Advertisiment
在某小學三年級一個班, 全班43人, 只有一個學生沒有挨過打。

儘管有的教育工作者這樣說:“打孩子不能提倡, 但如果‘會打’(指時機、輕重適當), 也能收到好的效果。 ”而且還往往舉出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打學生的例子作證明。 但是, 這種觀點是不可取的。 一方面, 它會助長那些打孩子的父母繼續濫施懲罰, 使打孩子的行為愈演愈烈;另一方面, 本來不打孩子的父母也可能受這種觀點的影響想試一試打的作用, 走入誤區。

那麼, 為什麼打孩子的現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呢?概括起來大致有以下幾種原因:

一是受傳統教養觀念的影響。 不可否認, 傳統的教養觀念對許多為人父母者仍然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Advertisiment
如“棍棒之下出孝子”、“不打不成人, 不打不成才”、“打是疼, 罵是愛, 氣極了, 拿腳踹”、“三天不打, 上房揭瓦”等。 因為在傳統觀念中, 父母與孩子的關係就是上對下, 沒有尊重孩子、與孩子平等相處的概念。

二是有些父母自己小時候就常常挨父母的打罵, 於是在教育自己孩子時繼承了上一輩的“光榮”傳統。 儘管他們也深知被父母打罵的滋味, 心裡也會產生怨恨、反抗, 但畢竟自己已長大成人了, 於是就糊裡糊塗地把打罵當成了教育孩子的一種順理成章的措施。

三是有些父母覺得教育孩子是個“苦差”, 再加上工作繁忙或其他原因, 懶得思考其他的方法來管孩子, 認為打罵教育最方便, 見效也最快。 因此, 一旦孩子犯了錯誤有了問題,

Advertisiment
就直接動棍棒, 特別是脾氣暴躁的父母更會容易這樣做。

四是父母自己的生活狀態。 有的父母自己不成功, 在社會生活中相對失落, 往往會把全盤控制孩子作為一種逃避和滿足, 甚至把自己在社會中的壓力轉嫁到孩子身上, 比如要求孩子一定要出人頭地等。

也許有的父母打孩子, 是出於一時衝動, 但是, 也會造成不良的後果。

吃過晚飯後, 齊齊和爸爸一起坐在沙發上看電視。 剛開始他們在看雙方都喜歡的晚會節目, 但當晚會結束時, 爸爸想看球賽轉播, 齊齊想看動畫片, 於是父子間的衝突開始了。 齊齊跳下沙發把遙控器搶在手裡, 立即把頻道調到他熟悉的少兒節目上。 爸爸覺得自己的權威受到了兒子的挑戰,

Advertisiment
一伸手就把遙控器從兒子手裡奪了過來, 隨即把頻道換到了他想看的體育頻道。 齊齊看到爸爸調換了頻道, 不讓他看動畫片, 大哭了起來。 爸爸被吵得不耐煩, 同時覺得兒子用哭聲抗議老子的行為, 應該受到教訓, 所以, 爸爸站起來一邊打齊齊, 一邊把他拉進洗手間關起來, 嘴裡還罵道:“三天不打, 上房揭瓦。 ”齊齊的媽媽也附和著說:“就是, 不聽話就該打, 不打不成才。 ”

結果, 從那以後, 齊齊變得膽小、懦弱, 再也不敢和爸爸搶著看電視了。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