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扔東西,釋放成長的快樂

桐桐大約11個月的時候, 我們帶她去好友小丁家裡玩。 中午吃飯的時候, 我把她抱在懷裡, 她的手裡拿著一個泡沫玩具.突然, 她饒有興趣地把玩具扔在了地上, 桐桐爸忙過去撿起來, 遞給她。 沒想到, 小傢伙笑嘻嘻地從爸爸手裡接過之後, “啪嗒”一下又扔到了地上, 還看著我們笑, 一副得意的樣子。 桐桐爸再揀, 她開心地又扔, 我還以為她不要玩了, 就讓桐桐爸收起來, 誰知小傢伙一看玩具被拿走了, 就“哇”地一下哭了起來, 嚇得桐桐爸趕忙把玩具遞給她, 小傢伙才破涕為笑, 然後繼續玩往下扔的遊戲。 因為是吃飯時間,

Advertisiment
弄得我們有點不好意思, 就在這時, 小丁的老公卻安慰我們說:

“哈哈, 告訴你們, 這個月齡的孩子就是這個樣子, 考驗你們耐心的時候到了, 要儘量陪她玩啊!”

這句話一下子讓我寬心許多, 教育專業出身的我, 此時雖然還一時沒讀懂孩子扔東西背後的心理動因, 但小丁老公的這一句話, 讓我產生了關於孩子心理發展規律方面的強烈敏感。 既有的知識告訴我, 既然是大多數孩子都會遇到的問題, 一般都會有它的邏輯必然性, 需要家長給予尊重, 以便孩子自然地度過心理發展的關鍵期。 想到這裡, 我開始認真地對待這個桐桐自發的遊戲, 和桐桐爸認真地陪她玩起來。

從朋友家回去之後, 我查閱了關於兒童心理發展的資料,

Advertisiment
果然進一步發現桐桐的這個自發遊戲不是空穴來風, 而是她的心理發展到一個更新水準的表現。 因為在8、9個月之後, 孩子正在逐漸發展出區分自身動作和動作物件關係的能力, 到了第11、12個月, 她就很容易把接近她頭、手、腳的東西作為外部的東西和自己區別開了。 比如, 你把一個小圓環掛在她的耳朵上, 她很快就能摘下圓環, 而在這之前, 小傢伙全然意識不到自己的存在, 更不能分辨主客體的區別, 很容易把自己身體的某個部位, 如手指和腳趾當成玩具來玩, 這才出現擺弄自己的手指、吃自己腳丫的行為。 但現在, 小傢伙不再這麼認為了, 她驀然發現, 原來自己發出某個動作之後, 所接觸到的東西就會發生位置或性質的改變,
Advertisiment
顯然, 這個發現讓她感到驚喜, 因為這讓她發現——原來自己是有力量改變一些東西的, 以至於開始自發地跟成人玩起像扔東西這樣的遊戲。 無疑, 以一個成人的眼光來看, 這類遊戲是簡單枯燥的, 但對於一個剛剛發現自己存在的孩子而言, 這類傻乎乎的遊戲卻可以說是他們內心驚喜的直觀表達形式。

但這類遊戲之于孩子的意義卻不僅僅在於快樂的情緒體驗, 在個體發展意義上, 孩子這類旨在體驗自身力量的動作, 還對於其自我意識的發展有著重要價值。 因為把自己的動作和動作的物件加以區別, 是自我意識的最初級形態。 如果成人能夠多配合孩子做做這類有助於他體驗自身與外界區別的遊戲,

Advertisiment
將有助於孩子自我意識的進一步發展。 也可以這麼說, 由於積極的自我意識在孩子健康心理和人格中的重要地位, 在這個發展過程的每個階段, 對於孩子認識自己的努力都給予尊重、配合及引導, 會對孩子形成健康的個性大有裨益。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