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批評:"淘寶體"取代"咆哮體"

調皮而淘氣的寶寶是不是經常激怒你?貪玩、忘記做作業, 把你剛剛收拾好的房間折騰地一塌糊塗, 早上換上的新衣服中午就汙跡斑斑, 諸多的原因, 都會讓你忍無可忍地批評孩子, 批評, 對於孩子的成長無疑是十分必要的。 但是情急之下, 指責、謾駡、打罵、咆哮等太給力的批評往往會傷了孩子的自尊心。 家長批評孩子, 要把握好尺度。

嘮叨不如讓孩子來回答

對一件事情, 有時家長會對孩子囑咐好幾遍, 特別是做媽媽的, 唯恐孩子不明白, 不按自己的意思去做, 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嘮叨。 對大部分孩子來說,

Advertisiment
他們所不願聽的、反感的, 正是父母的嘮叨。 他們越不願聽, 做父母的就越不放心, 反而加倍地嘮叨起來, 這就成了惡性循環。 當父母的常常感到傷心與憂慮:“嘮叨還不是為了孩子們好?”“不給他們講, 怎麼能懂事啊!”好像只有無休止地向孩子們陳述一個又一個道理, 才是最好的家庭教育方法。

嘮叨的時候, 不妨試用一個新辦法:把嘮叨變成提問題。 當你發現一個什麼問題, 把自己要說的內容, 變成提一個問題, 讓孩子說說, 也許孩子要比家長說得又好又生動。 提問題時, 不要擺家長架子, 態度要誠懇、熱情, 要認真地傾聽孩子回答。 孩子如果說得不完全對時, 你也不要急於嘮叨, 可以再問, 即使說錯了, 也不必由你公佈權威答案,

Advertisiment
而是巧妙地用提問題暗示他的錯誤所在, 讓孩子再思考。

教育孩子不是情緒發洩

對於孩子多次犯同樣的錯誤, 一些家長往往會怒火中燒, 大喊大叫來表達憤怒。 其實咆哮並不能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 聲調和結果往往成反比, 教育不是情緒發洩, 嗓門不能解決任何問題, 反而使孩子感覺你的沒有修養和自己不被尊重。 如果大人孩子都發脾氣, 批評很有可能會升級為哭鬧和打罵, 教育的效果抵消為零。

父母應以低於平常說話的聲音批評孩子, 低而有力的聲音, 會引起孩子的注意, 也容易使孩子注意傾聽你說的話, 這種低聲的冷處理, 往往比大聲訓斥的效果要好。 千萬不要以為你的態度, 包括表情、語氣和目光無足輕重,

Advertisiment
只有好心就足夠了;不肯在表達方式上花心思, 孩子難以心服口服地接受批評。 因為, 有時候他們拒絕的不是批評本身, 而是父母的態度。 心平氣和地批評孩子, 有助於保持良好的親子關係, 也能達到批評的目的。 所以, 最好管住自己的脾氣, 讓自己息怒。

武力懲罰不如鼓勵

當內心的怒氣終於衝破了忍耐的底線, 從語言的批評升級到肢體的批評, 武力懲罰出現了!武力懲罰不能解決任何問題, 只能使雙方的矛盾激化, 使原本有可能繼續下去的學習中途擱淺;在父母的拳頭下, 孩子的自尊心也被打得一敗塗地, 容易形成破罐破摔的心理, 甚至繼而對所有的批評刀槍不入, 那可真是兩敗俱傷。

所以, 媽媽想要武力懲罰時不如換成鼓勵,

Advertisiment
讓孩子愉快地接受批評。 孩子需要在比較和實實在在的誇獎中發現自己的差距, 如果父母肯定了孩子的一點成績, 他會有信心糾正自己的錯誤;相反, 父母對孩子的一個錯誤採取粗暴的方式, 他很可能變本加厲更加叛逆。 幼兒脆弱的內心其實特別希望得到父母的肯定, 給孩子自信, 也能使他們愉快地接受批評。 批評的藝術在於正強化, 而非負強化。 與其強化孩子的弱點或全盤否定, 不如將孩子的點滴成績和好的苗頭看在眼裡、記在心上、掛在嘴邊, 強化其好的一面, 給予必要的指點, 讓孩子看到自己的潛力, 提升自信。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