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聽到有人這樣告誡家長:孩子毀壞了東西, 絕對不能批評, 因為人家那是在“探索”“研究”。 如果訓孩子, 會扼殺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乍一聽, 有道理;細琢磨, 不對勁。
孩子毀壞東西, 有時是好奇, 但並不都是好好的一本書, “刺啦”一下給撕了;好好的一個玩具, 拆得七零八落;好好的一個娃娃, 大卸八塊, 身首異處。 孩子小時候, 這種事很常見。
沒錯, 有時候孩子是好奇。 撕書, 是想看看書本牢固不牢固, 聽聽撕扯發出的聲音是什麼樣的。 拆玩具, 是想看看玩具為什麼能噠噠地響, 玩具娃娃為什麼能叫喚。 這種好奇心很可貴,
Advertisiment
但有時候, 孩子毀東西可不是好奇。 可能是大人拒絕了孩子的要求, 限制了孩子行為, 引起孩子的不滿。 孩子又說不明白自己的要求是合理的, 家長占絕對強勢, 孩子占絕對弱勢, “胳膊扭不過大腿”, 只好用摔打、毀壞東西的方式發洩不滿和憤怒的情緒。
有一次, 我三歲的孫女非要玩她媽媽的手機, 播放手機裡的音樂。 媽媽不讓玩, 孫女哇哇大哭, 媽媽還是堅持不讓她玩, 孫女抄起身邊的一個玩具, 狠狠地摔到牆上。 這, 可就得管管了, 必須批評這種損毀玩具的行為, 要求不再重犯。
以“破壞為能事”也要批評隨著孩子自我意識的發展, 他很想弄明白自己究竟有多大本事。 他會找那種自己能獨立幹,
Advertisiment
有一次, 我在書房看報紙, 孫女獨自在客廳裡玩娃娃。 突然, 她大聲喊我過去。 我一看, 她把幾個娃娃的胳膊、腿、頭全都拆了下來, 沙發上、茶几上、地上, 到處都是。 她手舞足蹈著哈哈大笑。 我假裝生氣地說:“這樣不可以!”
這是有意破壞, 得批評教育。
“無意性的破壞”提醒一下有的時候, 孩子毀壞東西是無意的, 因為年齡小, 肌體活動、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發育不完善,
Advertisiment
也有時候, 因為孩子動作無邏輯, 不經意失手, 這不是粗心, 而是練得少了, 所以不能簡單責怪, 提醒一下就可以了。
肯定“主流”, 同時指出錯誤即便孩子毀壞了東西真的是為了探索研究, 也要在肯定他愛鑽研的同時, 對毀壞東西的舉動稍稍說一下。
批評不是簡單訓斥, 全盤否定, 而是只對做得不對的地方批評, 同時表揚人家做得好的地方。 這樣, 孩子才能分清是非、善惡、曲直、對錯。
有人擔心, 一批評就把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給扼殺了。 這種擔心大可不必, 其實只要講究方式方法,
Advertisiment
如果家長希望孩子能通過“解剖”物件培養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最好給孩子準備一些破舊的、無用的物件, 引導著孩子拆卸、組裝。 通過拆卸和組裝這樣一整套完整的“工序”, 才能使孩子知道組成物件的零件是什麼, 各自是什麼樣的結構, 有什麼功能, 如何組裝在一起, 根據什麼原理製作的等等, 從而進一步激發、培養孩子的探索和創造精神。
當年, 小愛迪生拆了家裡的鬧鐘, 父親也不是拍手叫好、撒手不管的, 而是耐心講解, 並指導他重新將鬧鐘組裝好, 愛迪生才既學到了東西, 又愛上了鑽研。
培養探索精神, 不能以犧牲道德品質為代價培養孩子的探索精神是重要的,
Advertisiment
孩子毀壞了東西, 若不指正, 孩子習以為常, 以非為是, 養成大手大腳, 不愛惜財物的毛病, 再重新糾正恐怕很難。
孩子毀壞東西, 在任何情況絕對不能進行批評, 這種說法太絕對化、簡單化。 應該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並且一件事分兩面說, 該表揚的表揚, 該指正的指正, 做到賞罰分明。
我們培養孩子的一種能力和品質的時候, 應當全面考慮, 不能顧此失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