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學齡前(3-6歲)>家庭教育>正文

批評孩子的六個技巧

NO.016/2009.12.18  

孩子犯錯了, 父母有責任批評和管教, 但怎樣的批評才能既有作用, 又不傷害孩子呢?心理專家告訴我們, 在批評和尊重之間, 了解孩子的承受能力, 并選擇適合的批評方式, 會幫助父母找到平衡。

·1.批評孩子的三大原則
·2.批評孩子的六個技巧
·3.不同年齡 批評方式不同

批評孩子的三大原則

該吃飯了, 四歲的兒子拿著玩具不肯放, 叫了幾遍也沒反應, 青琳決定來點硬的。 兒子哭鬧著不肯放玩具, 掙扎間竟用玩具把媽媽的頭給敲出了個大包。 青琳這下可火了, 生氣地把孩子說了一頓。 可是, 說完之后, 看著兒子哭得可憐兮兮,

Advertisiment
青琳又心軟了, 開始后怕, 自己這樣批評孩子, 會不會給他留下心理陰影?

青琳的擔心立刻贏得一群媽咪好友的共鳴, 青琳這才發現, 原來, 不少做媽媽的都有類似的困擾:孩子難免會犯錯, 不批評是不可能的, 可我的批評會不會過火呢?或者說, 怎樣批評, 才能既起到教育的作用, 又不傷害孩子呢?

批評孩子的三大原則

批評的態度:批評不等于不尊重

批評管教少不得, 而尚且年幼的孩子心靈也該得到保護, 怎么拿捏其中平衡呢?對于眾多家長的問題, 教育專家宮老師說, 家長們保護孩子自尊的意識強了, 可有時, 卻把“對孩子的尊重”和“管教孩子”這兩件事給簡單對立起來了, 好像保護孩子的尊嚴, 就要放棄最基本的管教和批評。

Advertisiment

她說, 其實, 如果我們了解孩子在不同的年齡段對批評的接受方式, 就完全可以根據他的承受能力, 進行適當的批評。 并且, 在孩子做錯事時, 明確地告訴他“這件事你做得不對”是非常必要的, 不能因為擔心傷害, 就不批評、不管教。

批評的目的:公平教育

如果我們本著尊重孩子的出發點, 來選擇批評的方式, 批評便是公平的。 不會以大欺小地指責、謾罵孩子, 也不會因為他年齡小, 就放松管教, 任由孩子一再犯錯。 宮學萍說, 最簡單的批評, 就是讓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比如, 對一個四歲的孩子, 應當讓他知道, 用硬邦邦的玩具打媽媽的頭, 媽媽會很痛, 他也不應該用這樣的方式去攻擊別人。 而這樣的批評,

Advertisiment
并不存在不尊重或傷害。

而對孩子造成傷害的批評, 往往是由于我們忽略了自己該告訴孩子的重點是什么。 就拿青琳的例子來說, 孩子打了媽媽, 我們可能一時氣極說, 你竟敢打媽媽, 真是個壞孩子!但這樣會把一件具體的事, 擴大到“壞”和“好”的區分, 給孩子留下長遠的影響。

批評的方法:一事歸一事

所以, 在批評孩子的時候, 我們只要明白自己的批評, 是為了他知道, 做什么樣的事會帶來什么樣的后果, 而不是為了傷害他或給他打上“壞孩子”的標簽, 就不會給孩子造成心理陰影。

宮學萍建議, 我們的批評一定要針對具體的事情, 比如, 孩子回家后又忘記洗手, 我們應該告訴他, 我們每個人回家后都要洗手, 不洗手是不對的,

Advertisiment
而不要擴大到其它事情上。 而當孩子的錯誤舉動涉及人際關系時, 最理想的方式是用兩個步驟去“完成”一次批評——先把自己對于孩子某個行為的感受直接告訴他, 然后, 平靜地告訴孩子, 你知道他是一個好孩子, 只是這次做錯了。

批評孩子的六個技巧

除了掌握以上三個批評的原則外, 學會批評孩子, 掌握批評孩子的技巧, 是做父母必修的重要課程之一。

批評孩子有以下六個技巧:

一、批評孩子要注意時間和場合

批評孩子盡量不要在以下時間:清晨、吃飯時、睡覺前。

在清晨批評孩子, 可能會破壞孩子一天的好心情;吃飯時批評孩子, 會影響孩子的食欲, 長此以往會對孩子的身體健康不利;睡覺前批評孩子,

Advertisiment
會影響孩子的睡眠, 不利于孩子的身體發育。

批評孩子不應在下列場合:公共場所、當著孩子同學朋友的面、當著眾多親朋的面。

孩子的自尊心往往很強, 在公開場合批評孩子, 會讓孩子感覺很沒面子, 會打擊孩子的自信心, 還可能會讓孩子對父母心懷不滿甚至心生怨恨, 會影響父母同孩子之間的感情。

二、批評孩子之前要讓自己冷靜下來

孩子犯了錯, 特別是犯了比較大的錯或者屢錯屢犯時, 做家長的難免心煩意亂, 情緒波動會比較大, 很可能會在一時沖動之下對孩子說出不該說的話, 或者做出不該做出的舉動, 這都可能會對自己和孩子產生極為不良的影響, 有人甚至因此而釀成千古大錯。

因此, 不管孩子犯了什么樣的錯誤, 在批評孩子之前,家長一定要強迫自己冷靜下來。只有冷靜,才能對孩子所犯錯誤有一個客觀公正的評判,才能有利于問題的解決,才能幫助孩子找出犯錯的原因和改正錯誤的方法。

三、批評孩子要給孩子申訴的機會

導致孩子犯錯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有孩子主觀方面的失誤,但也有可能是不以孩子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原因造成的。從主觀方面來說,有可能是有意為之,也有可能是無心所致;有可能是態度問題,也可能是能力不足等等。

所以,當孩子犯錯后,不要剝奪孩子說話的權利,要給孩子一個申訴的機會,讓孩子把自己想說的話和盤托出,這樣家長會對孩子所犯的錯誤有一個更全面、更清楚的認識,對孩子的批評會更有針對性,也讓孩子能心悅誠服地接受自己的批評。

四、批評孩子之前可先進行自我批評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所犯錯誤,父母或多或少都會有一定的責任。在批評孩子之前,如果父母能先來一番自我批評,如:這事也不全怪你,媽媽也有責任;只怪爸爸平時工作太忙,對你不夠關心等等,會讓家長和孩子的心理距離一下子拉得很近,會讓孩子更樂意接受父母的批評,還可以培養孩子勇于承擔責任、勇于自我批評的良好品質,一舉多得,我們作父母的,又何樂而不為呢?

五、父母在批評孩子方面要形成“統一戰線”

中國有句古話叫“嚴父慈母”,很多家庭至今還沿襲著這一傳統,父親和母親,在教育孩子方面,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其實這對孩子的成長是不利的。因為如果這樣,當孩子犯錯后,他們所想的不是如何去認識和改正錯誤,而是積極去尋求一種庇護,尋求精神的“避難所”,他們甚至可能因此變得肆無忌憚,為所欲為。

所以,當孩子犯錯后,父母一定要旗幟鮮明,保持高度一致,形成“統一戰線”,共同努力,讓孩子能正視自己所犯的錯誤并努力去改正自己的錯誤。

六、批評孩子之后要給孩子心理上一定的安慰

孩子犯錯后,情緒往往會比較低落,心情往往也會受到影響,父母在批評孩子后,應及時給孩子一些心理上的安慰。可以從語言上來安慰孩子,比如說些“沒關系,知道錯了改正就行”、“我知道你是個聰明的孩子,自己會知道怎么做”、“爸爸媽媽也有犯錯的時候,重新再來”之類的話;也可以從行動上安慰孩子,比如,握握他們的手,拍拍他們的肩,或給他們一個微笑,一個擁抱等等,這樣就會讓孩子感到,雖然他們犯了錯,但家長還是愛他們的,也還是信任他們的,他們會對家長充滿感激,也會對自己充滿自信。

不同年齡 批評方式不同

批評孩子除了掌握以上的技巧,結合孩子的年齡也是很重要的,同樣的事,對不同年齡的孩子,好的批評方法也是不同的。

2歲以下,不主張直接批評

桌上一杯溫開水,被寶寶一不小心碰到了,這時候,任何形式的批評和緊張,例如“怎么這么不小心?”、“燙到沒?”都是不適合的。最好的做法時,把孩子抱開,收拾好桌面,父母提供一個安全環境,為孩子的不小心犯錯負責。

3-5歲,直接告訴孩子結果

讓孩子自己體會行為的后果,分兩種情況,一是像打碎杯子之類的小事,你可以告訴他,“看,杯子碎了。”而另外一種情況是人際之間的糾紛,比如孩子和小朋友打架了,你可以告訴他,“被打是會痛的。”對三到五歲的孩子,批評時最好不要加上正確或錯誤的評價,讓孩子給自己打上“我很壞”、“我就是不會做事”的標簽。

6歲到小學期間,適當懲罰

6歲后的孩子犯錯時,適當的懲罰是可以的,但一定要提前約定規則。比如,孩子上同學家玩,你跟他約定好,“6點回來吃飯,如果沒回來,星期六就不可以出去了。”如果孩子一個沒忍住貪玩回來晚了,告訴他事先說好的懲罰,“好吧,這個星期六不出去了。”不要沒講好任何規則,事后就直接懲罰孩子。

了解更多科學早教知識,請登錄早期教育欄目

在批評孩子之前,家長一定要強迫自己冷靜下來。只有冷靜,才能對孩子所犯錯誤有一個客觀公正的評判,才能有利于問題的解決,才能幫助孩子找出犯錯的原因和改正錯誤的方法。

三、批評孩子要給孩子申訴的機會

導致孩子犯錯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有孩子主觀方面的失誤,但也有可能是不以孩子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原因造成的。從主觀方面來說,有可能是有意為之,也有可能是無心所致;有可能是態度問題,也可能是能力不足等等。

所以,當孩子犯錯后,不要剝奪孩子說話的權利,要給孩子一個申訴的機會,讓孩子把自己想說的話和盤托出,這樣家長會對孩子所犯的錯誤有一個更全面、更清楚的認識,對孩子的批評會更有針對性,也讓孩子能心悅誠服地接受自己的批評。

四、批評孩子之前可先進行自我批評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所犯錯誤,父母或多或少都會有一定的責任。在批評孩子之前,如果父母能先來一番自我批評,如:這事也不全怪你,媽媽也有責任;只怪爸爸平時工作太忙,對你不夠關心等等,會讓家長和孩子的心理距離一下子拉得很近,會讓孩子更樂意接受父母的批評,還可以培養孩子勇于承擔責任、勇于自我批評的良好品質,一舉多得,我們作父母的,又何樂而不為呢?

五、父母在批評孩子方面要形成“統一戰線”

中國有句古話叫“嚴父慈母”,很多家庭至今還沿襲著這一傳統,父親和母親,在教育孩子方面,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其實這對孩子的成長是不利的。因為如果這樣,當孩子犯錯后,他們所想的不是如何去認識和改正錯誤,而是積極去尋求一種庇護,尋求精神的“避難所”,他們甚至可能因此變得肆無忌憚,為所欲為。

所以,當孩子犯錯后,父母一定要旗幟鮮明,保持高度一致,形成“統一戰線”,共同努力,讓孩子能正視自己所犯的錯誤并努力去改正自己的錯誤。

六、批評孩子之后要給孩子心理上一定的安慰

孩子犯錯后,情緒往往會比較低落,心情往往也會受到影響,父母在批評孩子后,應及時給孩子一些心理上的安慰。可以從語言上來安慰孩子,比如說些“沒關系,知道錯了改正就行”、“我知道你是個聰明的孩子,自己會知道怎么做”、“爸爸媽媽也有犯錯的時候,重新再來”之類的話;也可以從行動上安慰孩子,比如,握握他們的手,拍拍他們的肩,或給他們一個微笑,一個擁抱等等,這樣就會讓孩子感到,雖然他們犯了錯,但家長還是愛他們的,也還是信任他們的,他們會對家長充滿感激,也會對自己充滿自信。

不同年齡 批評方式不同

批評孩子除了掌握以上的技巧,結合孩子的年齡也是很重要的,同樣的事,對不同年齡的孩子,好的批評方法也是不同的。

2歲以下,不主張直接批評

桌上一杯溫開水,被寶寶一不小心碰到了,這時候,任何形式的批評和緊張,例如“怎么這么不小心?”、“燙到沒?”都是不適合的。最好的做法時,把孩子抱開,收拾好桌面,父母提供一個安全環境,為孩子的不小心犯錯負責。

3-5歲,直接告訴孩子結果

讓孩子自己體會行為的后果,分兩種情況,一是像打碎杯子之類的小事,你可以告訴他,“看,杯子碎了。”而另外一種情況是人際之間的糾紛,比如孩子和小朋友打架了,你可以告訴他,“被打是會痛的。”對三到五歲的孩子,批評時最好不要加上正確或錯誤的評價,讓孩子給自己打上“我很壞”、“我就是不會做事”的標簽。

6歲到小學期間,適當懲罰

6歲后的孩子犯錯時,適當的懲罰是可以的,但一定要提前約定規則。比如,孩子上同學家玩,你跟他約定好,“6點回來吃飯,如果沒回來,星期六就不可以出去了。”如果孩子一個沒忍住貪玩回來晚了,告訴他事先說好的懲罰,“好吧,這個星期六不出去了。”不要沒講好任何規則,事后就直接懲罰孩子。

了解更多科學早教知識,請登錄早期教育欄目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