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為自己申辯。 孩子認為父母的批評是片面的, 指責是錯誤的, 他是為自己的行為講明理由, 以證實自己的正確性。
(3)無理辯三分。 這種孩子往往是明知自己錯了, 就是不願承認, 沒理由找理由, 說些歪理來為自己的不良行為詭辯。
(4)家長放縱。 因這種原因形成孩子的頂嘴, 主要是父母的呵護過分, 孩子頂嘴, 父母不但不生氣, 還覺得孩子"伶牙俐齒""能說會道", 心中暗自高興。
對待孩子的頂嘴行為, 父母應該如何處理呢?
首先, 父母不要依靠自己的權威對孩子進行呵斥壓服, 不能動不動就用"住嘴"來強行制止孩子。
Advertisiment
第一, 問一問。
"人非聖賢, 孰能無過", 尤其是孩子, 更容易犯錯誤。 作為父母, 當孩子犯了錯誤時, 不要急於批評, 要先問一問原因, 可能孩子另有苦衷呢?在人格上孩子與父母是平等的, 孩子的自尊心也是極其敏感的, 如果不分青紅皂白就對孩子批評一通, 很可能會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傷害。 所以, 批評孩子時一定要分清是非, 先問清原委。
第二, 放一放。
孩子所犯的錯誤, 有時的確讓父母十分生氣, 恨不得痛駡他一頓。 但是, 人在氣頭上, 很難掌握批評的尺度, 這種批評就可能對孩子的身心造成傷害。 這種時候, 父母最好把問題放一放, 讓自己心平氣和下來,
Advertisiment
第三, 選一選。
孩子犯了錯誤, 父母如能選擇合適的時間地點進行批評教育, 會更容易達到預期目的, 收到較好效果。 如放學後單獨與孩子談談, 在與孩子一塊回家的路上聊聊, 打電話與孩子說說等。 如果不分時間、地點、場合地訓斥指責, 只會挫傷孩子的自尊, 引起孩子的反感。
第四, 導一導。
有經驗的父母, 對犯了錯誤的孩子不會一味簡單地批評指責, 而是像知心的好友和有經驗的老師一樣, 耐心地啟發、引導孩子, 説明孩子自己弄清錯誤所在, 自願表示在今後如何改正, 不再重犯。 這樣, 比直截了當的批評更容易使孩子接受, 也更能提高孩子解決自身問題的能力。
第五, 激一激。
父母和孩子談話時,
Advertisiment
沒有哪個孩子喜歡挨批, 也沒有哪個父母喜歡批評孩子。 批評只是一種不得已而為之的教育手段。 既然是手段, 就要有效果。 我們要是能真正做到這"五個一", 相信會產生實效。 你不妨一試。
3.要就事論事, 適可而止以下是一對父子的談話。
"你到哪裡去?""和朋友出去。 ""到底和誰去?""初中的老同學--王阿姨家的巍巍, 八樓的德勝和後街的順子。 ""順子?是不是在畢業前出事的那個順子?""老爸記性真好。 ""我告訴過你, 不要和順子多來往。 那孩子太搗蛋了, 差一點沒被學校開除。
Advertisiment
上面的對話可能在很多家長和孩子身上都發生過。 在有些家長看來, 這也許正是個教訓孩子的好機會。
Advertisiment
在處理父母與孩子的關係時, 就事論事是一個重要的技術問題。 這門技術掌握得好壞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我們與孩子的關係。 就事論事, 適可而止, 才會達到有效的批評效果。
有些家長教訓孩子喜歡沒完沒了, 而且還時不時地喝問孩子:"我的話你聽見了沒有?"孩子懾于家長的威嚴, 為了免受皮肉之苦, 只能別無選擇地說"聽見了", 其實他可能左耳進右耳出, 甚至什麼都沒聽進去,根本就沒聽。孩子之所以說聽見了,只是順著家長的意思,為了早點結束被訓斥。於是,當孩子下次再犯同樣的錯誤時,家長便感"痛心疾首",隨即說孩子"不把我的話當回事",說孩子"不聽話"。
因此,家長在教育孩子時務必要改掉愛嘮叨的毛病,凡事點到為止,然後觀察孩子的反應再採取適當的應對措施。
甚至什麼都沒聽進去,根本就沒聽。孩子之所以說聽見了,只是順著家長的意思,為了早點結束被訓斥。於是,當孩子下次再犯同樣的錯誤時,家長便感"痛心疾首",隨即說孩子"不把我的話當回事",說孩子"不聽話"。因此,家長在教育孩子時務必要改掉愛嘮叨的毛病,凡事點到為止,然後觀察孩子的反應再採取適當的應對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