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批評表揚孩子的“十要點”

批評表揚孩子的“十要點”

批評表揚是促進孩子發展的有力手段, 但是並不是所有的批評和表揚都能促進孩子的發展的, 只有科學合理的批評和表揚才能促進孩子更好地發展。 那麼, 為了更好地促進孩子的發展, 父母在批評和表揚孩子時應注意些什麼呢?

1、批評表揚要及時。 孩子的良好行為一旦發生, 要及時肯定, 時間越早, 效果越好。 對於幼小的孩子所犯的錯誤, 亦應及時加以批評教育, 因為早上發生的事情等到晚上孩子早就忘記了, 如果此時你再批評他, 他會覺得莫明其妙。

2、要讓孩子知道為什麼受批評或表揚的原因。

Advertisiment
如孩子幫媽媽洗碗後, 媽媽可以這樣說:“媽媽今天很累, 你能幫媽媽洗碗, 媽媽可以休息一下了, 真好!”, 而不要籠統地說:“寶貝, 你今天真乖!”。 批評孩子時要告訴孩子他錯在哪裡, 今後注意些什麼, 而不應簡單地懲罰孩子了事, 因為那樣孩子既不知道錯在哪裡, 也不知道今後應該如何去做。

3、以表揚為主, 批評為輔。 要多看到孩子的優點, 要多看到孩子的進步, 要多給孩子以肯定式的評價, 要鼓勵孩子把自己的優點發揚光大, 這樣有利於孩子不斷地進步, 而不要總是盯著孩子的缺點不放, 更不要認為只有孩子把所有的缺點改正完了才是好孩子, 有缺點的孩子也可以是好孩子, 真正沒有據點的孩子是不存在的。

Advertisiment

4、不要用事先許諾的物質獎勵來激勵孩子。 有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 有時為了讓孩子聽從要求往往會採用事先許諾的物質獎勵來調動孩子的積極性。 如, 每擦一次桌子, 就給孩子1元錢, 一般來說, 孩子的積極性會很高, 但一旦不給孩子錢, 孩子就不再去擦桌子。 因此, 雖然父母的目的是培養孩子的勞動習慣, 但事先許諾的物質獎勵激發的是孩子對物質的追求, 並不利於孩子良好習慣的形成。 用事先許諾的物質獎勵來激發孩子, 無異于賄賂孩子, 讓孩子變得非常功利, 而達不到預期的教育目的。

 5、不要挖苦嘲笑孩子, 如不能對孩子說“傻瓜”、“笨蛋”、“虧你想得出這麼愚蠢的辦法, 你可真聰明”等, 因為這些傷害性語言會嚴重打擊孩子的自尊心。

Advertisiment

6、批評孩子時, 態度要一致。 批評時, 全家意見要統一, 由一個人作代表, 其他人可以採取贊同的態度。

7、批評孩子要就事論事, 不要以偏概全。 不要因為孩子一件事沒做好, 就說他什麼都做不好對事不對, 更不要因為孩子一時的錯誤, 就全盤否定孩子, 把孩子說得一無是處。 因為經常被成人全盤否定孩子會覺得自己一錢不值, 會對自己沒有信心。

8、要一事對一事, 不要翻舊賬。 不要追根究底, 不要因為孩子做錯了一件事, 就把他以前的錯誤一一數落, 否則會大大地挫傷孩子的自尊心。

9、不要感情衝動。 批評不是目的, 批評的關鍵使孩子知錯改錯, 批評和發火不是一回事。

10、注意批評對孩子正常生理活動的影響。

Advertisiment
不要在飯前和吃飯時或入睡前批評孩子, 因為這樣會影響孩子的食欲和睡眠。

孩子哭鬧怎麼辦

有的兩歲半的兒童語言表達能力還不是很好, 因此哭鬧就是他們表示自己想要被滿足的意願的主要手段。 而且兩至三歲這個年齡段, 自我意識開始萌發, 對於“我”十分感興趣, 他很想擺脫成人的“干涉”, 什麼都要聽“我”的。 所以以前不哭不鬧的事, 現在也要哭鬧了(就像耍賴似的)。
對於兩三歲年齡兒童的哭鬧, 可以試試以下方法:
1、瞭解她這個年齡階段的年齡特點, 當她哭鬧時, 儘量安慰她, 她不願意做的事(比如要把她尿), 等一會再讓她做, 即使她有幾次真尿在褲子裡, 也不要緊, 要有平常心。
2、鼓勵她把不想這樣做(比如把尿、上床睡覺等)的事用語言說出來,

Advertisiment
並且把想要怎麼做(比如尿在褲子裡或蹲下尿在地上;玩一會兒小熊貓再去睡等)的事也用語言說出來, 這樣家長就可以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了。 說出自己的意願對這個年齡段的兒童來說是困難的, 但是在適當幫助下, 是可以做得到的。
3、最好不要用批評或體罰, 否則她會更加反對你, 情緒激動起來, 就更哭鬧了。

4、對於哭鬧既不要姑息也不要懲罰。 家長對待哭鬧應該是“中性的”。 可以轉移注意, 可以給以更多的安慰。
5、小床是這個年齡段的兒童最不喜歡的地方。 上床表示要離開玩具、離開媽媽、甚至要到黑屋子裡去(以前自我意識還不強, 沒有意識到這些), 所以一想到這些就不高興、就哭。
可以做這樣一些工作:
1、可以考慮早一點睡。如果她要哭鬧半小時,可提前半小時讓她睡,這樣睡眠的總量還是一樣的,不會少睡太多;
2、睡前半小時就不要讓她加入到一種需要較長時間才能做完了的活動中去,比如拼搭一個高樓、插出一個動物中的形象來等;
3、不要在孩子說不想睡時,馬上讓她去睡,以使她反抗、哭鬧。可以引導她上床,聽聽故事、看本圖畫書,然後再要求她去睡;
4、孩子上床以後不要和她講太多的話,她如有問題,你總用一樣的短句來回答,比如:“是的”、“對啦”、“不對”、“明天再說”等,不引起她的興奮情緒;
5、睡前可以給一點小食品,但不能是太甜的,孩子夜裡不能餓;
6、實在難以入睡時,可以給她一個毛絨玩具,放在床邊,說是陪她睡覺,但不要讓她抱著睡,否則會拿不掉;
7、向她保證:睡得好,媽媽明天給你一塊奶油蛋糕(或其他她喜歡的吃食)以作獎勵。

孩子發脾氣該怎麼對付

一個小丁曉淑的小女孩,在幼稚園大班。一日,曉淑的媽媽問我,孩子發脾氣應該怎麼辦?在一旁的幾位做爸爸的人,首先搶答:“孩子發火時別理睬他。”有的插話說:“打一頓,不打不成器。”也有的乾脆說:“買包他喜歡吃的東西,哄住了就好。”我認為,這個問題不是一兩句話可以回答清楚的,應根據小女孩的不同個性的心理特點以及發脾氣的原因來解決。

據丁曉淑的媽媽說,一次她高高興興地帶著曉淑去逛街,誰料曉淑在一家鋼琴商店的門口停住了腳步,說要買一台鋼琴。媽媽立時目瞪口呆,這麼大的鋼琴,家裡沒地方擱,再說價格昂貴,而且小姑娘沒有學過琴,無法玩呀。媽媽連哄帶勸,答應她去買玩具型的小鋼琴,可曉淑哭喊著非買不可。媽媽不由惱火起來,打了孩子幾下,不料她索性躺在地上打起滾來……

辦法是在孩子剛開始發脾氣時,迅速轉移她的視線,以新的事物或新的活動吸引她的注意力,並立即把她抱離現場。因為幼兒的情緒和情感往往隨著情境的出現而產生,又隨著情境的變化而消失。拿曉淑這個孩子來說,如果能及時離開鋼琴商店門口,那麼不愉快的情緒也會因鋼琴不在眼前而很快消失。如果小姑娘脾氣特別厲害,作為媽媽要學會“冷處理”,明確地對她講這樣鬧是不對的,是無濟於事的,千萬不要同她多糾纏。家長可佯裝離開現場,讓孩子明白自己的行為已經惹大人生氣了,媽媽不愛自己了,這樣,她就會逐漸冷靜下來。有時還可借助過路行人的話來勸導孩子,也能收到較好的效果。當然,待孩子的脾氣平息時,媽媽還應循循善誘,曉之以理,加以引導,使孩子明辨是非。

幼兒愛發脾氣,有其生理、心理上的原因。孩子的大腦神經系統功能發育還不完善,興奮和抑制過程發展不平衡,易興奮而難抑制。如曉淑姑娘看到鋼琴後,也許她想起了老師彈琴的情景,所以激起了想買鋼琴的強烈欲望。而一旦媽媽不同意,她就衝動起來,以致完全不能控制自己,便出現了上述尷尬的局面。

另外,幼兒的道德意識正處在剛剛開始形成階段,是非觀念和評價是非的能力還停留在幼稚的水準。孩子以為我要的東西,媽媽就該買,你不買,我就發脾氣。至於任性、發脾氣是不良的行為,也許她連想都沒想過。這樣一分析,做家長的就能心平氣和地來處理“突發事件”了。如果做媽媽的不加分析,採取簡單粗暴的辦法,只會給孩子“火上加油”,這樣,事情就更糟了。

逢到幼兒發脾氣,趕快“救火”,固然必要,但這畢竟是消極的。積極的方法是平時對孩子加強教育和培養,這是至關重要的。

從上面那位曉淑姑娘表現的行為來看,她是性格外向,對於這類孩子,做媽媽的既不能對孩子放棄教育和要求,也不能採用簡單的哄、打方法,而要把愛孩子與嚴格要求相結合。如媽媽帶她出門前應向她提出明確、具體的要求,讓孩子能仿照著做,逐漸鍛煉與培養她的自製力。平時,我們做家長的還應多為孩子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與教育環境,經常利用電視、故事中好孩子的形象,給孩子講一些淺顯易懂的道理,在他們心目中樹立好孩子的榜樣,使孩子情緒穩定,心情舒暢,懂得道理,避免因無知而任性和隨便發火的現象。

如何面對孩子的壞脾氣

 孩子經常不稱心就大哭大鬧、亂扔東西,甚至打人罵人,這是孩子任性的表現。面對孩子的任性,家長的軟硬兼施往往無濟於事,因此常常不知所措。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幾方面:

1、家長之間意見和態度不一致,使孩子有機可乘。

2、孩子經常和年長的兒童或成人一起玩,缺乏與同齡夥伴交往的經驗,有條件任性。

3、家長沒有原則地遷就孩子,誤將民主等同於無條件地容忍孩子。

4、家長的榜樣作用,父親或母親發脾氣時的行為很容易為孩子所效仿。

5、過多地說教、講大道理。如經常要求孩子回答:“為什麼要這樣亂發脾氣?”反復警告孩子:“你不應該這樣發脾氣,”並一次次說明為什麼不能這樣做的理由,類似的“過度教育”,令孩子反感。

6、對孩子的負性情緒反應過於敏感,常常加以批評和指責,結果使孩子原本欠佳的心情更加糟糕,可謂“火上加油”,惡性循環。

7、對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過於執著和堅持,反而使孩子的問題由小變大,造成“對抗升級”,產生了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現象。

儘管每個家庭和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但家長可以針對自己的孩子的情況,試試以下辦法:

1、家長意見保持一致。如果實在不能達成一致,則寧可放棄當時的管教,事後再作處理。如明知奶奶會唱反調,就乾脆等奶奶不在場時再處理這件事情。

2、接受孩子的負性情緒。當孩子發脾氣時可以抱起孩子輕輕地安慰他:“媽媽知道你現在很難過。”這樣, 孩子就會感覺好多了,也就沒有機會亂扔東西了。事實上,孩子也並不願意發脾氣,只是他沒有更好的方法使自己平靜下來。而家長的批評、指責、冷漠和說教往往會使孩子更加煩躁不安。

,從而平息孩子的情緒。

4、在贏得孩子信任的前提下,趁孩子心情好的時候簡單明瞭地向孩子提建議,儘量告訴孩子“可以做什麼”,如換“一件自己喜歡做的事情”,而不是一味地強調“不可以做什麼”,更忌“長篇大論”。但家長必須堅持一些重要的原則,如:“不准打罵孩子,並用行動向孩子表明這一點。

5、放棄改變他哭鬧行為的努力。這聽起來有點不可思議,但有時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因為面對孩子的“不良行為”,家長往往會作出過度反應,結果可能使孩子原本偶然出現但會自行消失的“不良行為”得以強化,並因此而固定下來。“退一步海闊天空”,很多時候孩子是需要自己來慢慢調整情緒和行為的。

積極回應孩子的進步

某日,幼稚園的教育活動中有一個內容是文明禮貌用語的學習,課後老師要求孩子們以後要經常使用文明禮貌用語。小丁丁很聽老師的話,一回到家裡就能夠利用一切機會把當天所學的文明禮貌用語用上。見上班回來的爸爸媽媽他會說“您好”、“爸爸(媽媽)您辛苦了!”,早上起來會說“爸爸(媽媽)早上好”,爸爸媽媽挾菜給他,他會說“謝謝您”......

可是,小丁丁的這些積極行動並沒有得到家人的積極回應(比如表揚他懂禮貌,表揚他乖,或者以相應的文明禮貌用語與他回應),並且爸爸對他這種“客氣”和“懂禮貌”感到很不自在,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他面色難看地對孩子說:“都是自家人,別給我來這一套!”。

很顯然,父母的這種態度將會大大降低幼稚園的教育效果,相反,如果父母能對孩子在幼稚園接受教育後產生的積極變化作出積極回應,那將肯定會大大增強幼稚園的教育效果。

是不一樣的。

所以我們說,在教育孩子方面,家園合作不單是指幼稚園教什麼,家裡面就教什麼;我們家長對孩子學習後的進步作出積極的回應也是一種很好的家園合作的形式。


可以做這樣一些工作:
1、可以考慮早一點睡。如果她要哭鬧半小時,可提前半小時讓她睡,這樣睡眠的總量還是一樣的,不會少睡太多;
2、睡前半小時就不要讓她加入到一種需要較長時間才能做完了的活動中去,比如拼搭一個高樓、插出一個動物中的形象來等;
3、不要在孩子說不想睡時,馬上讓她去睡,以使她反抗、哭鬧。可以引導她上床,聽聽故事、看本圖畫書,然後再要求她去睡;
4、孩子上床以後不要和她講太多的話,她如有問題,你總用一樣的短句來回答,比如:“是的”、“對啦”、“不對”、“明天再說”等,不引起她的興奮情緒;
5、睡前可以給一點小食品,但不能是太甜的,孩子夜裡不能餓;
6、實在難以入睡時,可以給她一個毛絨玩具,放在床邊,說是陪她睡覺,但不要讓她抱著睡,否則會拿不掉;
7、向她保證:睡得好,媽媽明天給你一塊奶油蛋糕(或其他她喜歡的吃食)以作獎勵。

孩子發脾氣該怎麼對付

一個小丁曉淑的小女孩,在幼稚園大班。一日,曉淑的媽媽問我,孩子發脾氣應該怎麼辦?在一旁的幾位做爸爸的人,首先搶答:“孩子發火時別理睬他。”有的插話說:“打一頓,不打不成器。”也有的乾脆說:“買包他喜歡吃的東西,哄住了就好。”我認為,這個問題不是一兩句話可以回答清楚的,應根據小女孩的不同個性的心理特點以及發脾氣的原因來解決。

據丁曉淑的媽媽說,一次她高高興興地帶著曉淑去逛街,誰料曉淑在一家鋼琴商店的門口停住了腳步,說要買一台鋼琴。媽媽立時目瞪口呆,這麼大的鋼琴,家裡沒地方擱,再說價格昂貴,而且小姑娘沒有學過琴,無法玩呀。媽媽連哄帶勸,答應她去買玩具型的小鋼琴,可曉淑哭喊著非買不可。媽媽不由惱火起來,打了孩子幾下,不料她索性躺在地上打起滾來……

辦法是在孩子剛開始發脾氣時,迅速轉移她的視線,以新的事物或新的活動吸引她的注意力,並立即把她抱離現場。因為幼兒的情緒和情感往往隨著情境的出現而產生,又隨著情境的變化而消失。拿曉淑這個孩子來說,如果能及時離開鋼琴商店門口,那麼不愉快的情緒也會因鋼琴不在眼前而很快消失。如果小姑娘脾氣特別厲害,作為媽媽要學會“冷處理”,明確地對她講這樣鬧是不對的,是無濟於事的,千萬不要同她多糾纏。家長可佯裝離開現場,讓孩子明白自己的行為已經惹大人生氣了,媽媽不愛自己了,這樣,她就會逐漸冷靜下來。有時還可借助過路行人的話來勸導孩子,也能收到較好的效果。當然,待孩子的脾氣平息時,媽媽還應循循善誘,曉之以理,加以引導,使孩子明辨是非。

幼兒愛發脾氣,有其生理、心理上的原因。孩子的大腦神經系統功能發育還不完善,興奮和抑制過程發展不平衡,易興奮而難抑制。如曉淑姑娘看到鋼琴後,也許她想起了老師彈琴的情景,所以激起了想買鋼琴的強烈欲望。而一旦媽媽不同意,她就衝動起來,以致完全不能控制自己,便出現了上述尷尬的局面。

另外,幼兒的道德意識正處在剛剛開始形成階段,是非觀念和評價是非的能力還停留在幼稚的水準。孩子以為我要的東西,媽媽就該買,你不買,我就發脾氣。至於任性、發脾氣是不良的行為,也許她連想都沒想過。這樣一分析,做家長的就能心平氣和地來處理“突發事件”了。如果做媽媽的不加分析,採取簡單粗暴的辦法,只會給孩子“火上加油”,這樣,事情就更糟了。

逢到幼兒發脾氣,趕快“救火”,固然必要,但這畢竟是消極的。積極的方法是平時對孩子加強教育和培養,這是至關重要的。

從上面那位曉淑姑娘表現的行為來看,她是性格外向,對於這類孩子,做媽媽的既不能對孩子放棄教育和要求,也不能採用簡單的哄、打方法,而要把愛孩子與嚴格要求相結合。如媽媽帶她出門前應向她提出明確、具體的要求,讓孩子能仿照著做,逐漸鍛煉與培養她的自製力。平時,我們做家長的還應多為孩子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與教育環境,經常利用電視、故事中好孩子的形象,給孩子講一些淺顯易懂的道理,在他們心目中樹立好孩子的榜樣,使孩子情緒穩定,心情舒暢,懂得道理,避免因無知而任性和隨便發火的現象。

如何面對孩子的壞脾氣

 孩子經常不稱心就大哭大鬧、亂扔東西,甚至打人罵人,這是孩子任性的表現。面對孩子的任性,家長的軟硬兼施往往無濟於事,因此常常不知所措。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幾方面:

1、家長之間意見和態度不一致,使孩子有機可乘。

2、孩子經常和年長的兒童或成人一起玩,缺乏與同齡夥伴交往的經驗,有條件任性。

3、家長沒有原則地遷就孩子,誤將民主等同於無條件地容忍孩子。

4、家長的榜樣作用,父親或母親發脾氣時的行為很容易為孩子所效仿。

5、過多地說教、講大道理。如經常要求孩子回答:“為什麼要這樣亂發脾氣?”反復警告孩子:“你不應該這樣發脾氣,”並一次次說明為什麼不能這樣做的理由,類似的“過度教育”,令孩子反感。

6、對孩子的負性情緒反應過於敏感,常常加以批評和指責,結果使孩子原本欠佳的心情更加糟糕,可謂“火上加油”,惡性循環。

7、對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過於執著和堅持,反而使孩子的問題由小變大,造成“對抗升級”,產生了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現象。

儘管每個家庭和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但家長可以針對自己的孩子的情況,試試以下辦法:

1、家長意見保持一致。如果實在不能達成一致,則寧可放棄當時的管教,事後再作處理。如明知奶奶會唱反調,就乾脆等奶奶不在場時再處理這件事情。

2、接受孩子的負性情緒。當孩子發脾氣時可以抱起孩子輕輕地安慰他:“媽媽知道你現在很難過。”這樣, 孩子就會感覺好多了,也就沒有機會亂扔東西了。事實上,孩子也並不願意發脾氣,只是他沒有更好的方法使自己平靜下來。而家長的批評、指責、冷漠和說教往往會使孩子更加煩躁不安。

,從而平息孩子的情緒。

4、在贏得孩子信任的前提下,趁孩子心情好的時候簡單明瞭地向孩子提建議,儘量告訴孩子“可以做什麼”,如換“一件自己喜歡做的事情”,而不是一味地強調“不可以做什麼”,更忌“長篇大論”。但家長必須堅持一些重要的原則,如:“不准打罵孩子,並用行動向孩子表明這一點。

5、放棄改變他哭鬧行為的努力。這聽起來有點不可思議,但有時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因為面對孩子的“不良行為”,家長往往會作出過度反應,結果可能使孩子原本偶然出現但會自行消失的“不良行為”得以強化,並因此而固定下來。“退一步海闊天空”,很多時候孩子是需要自己來慢慢調整情緒和行為的。

積極回應孩子的進步

某日,幼稚園的教育活動中有一個內容是文明禮貌用語的學習,課後老師要求孩子們以後要經常使用文明禮貌用語。小丁丁很聽老師的話,一回到家裡就能夠利用一切機會把當天所學的文明禮貌用語用上。見上班回來的爸爸媽媽他會說“您好”、“爸爸(媽媽)您辛苦了!”,早上起來會說“爸爸(媽媽)早上好”,爸爸媽媽挾菜給他,他會說“謝謝您”......

可是,小丁丁的這些積極行動並沒有得到家人的積極回應(比如表揚他懂禮貌,表揚他乖,或者以相應的文明禮貌用語與他回應),並且爸爸對他這種“客氣”和“懂禮貌”感到很不自在,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他面色難看地對孩子說:“都是自家人,別給我來這一套!”。

很顯然,父母的這種態度將會大大降低幼稚園的教育效果,相反,如果父母能對孩子在幼稚園接受教育後產生的積極變化作出積極回應,那將肯定會大大增強幼稚園的教育效果。

是不一樣的。

所以我們說,在教育孩子方面,家園合作不單是指幼稚園教什麼,家裡面就教什麼;我們家長對孩子學習後的進步作出積極的回應也是一種很好的家園合作的形式。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