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哈佛大學的學者們在進行了長達20多年的跟蹤研究後, 得出一個驚人的結論:愛幹家務的孩子與不愛感家務的孩子相比:失業率為1:15, 犯罪率為1:15, 離婚率與心理患病率也有顯著差別。 這一資料又一次地有力地證明了從小培養孩子良好勞動習慣的重要性。 學會做家務是一切學習的基礎, 勞動是教育的重要方式。
Advertisiment
“哎呀, 怎麼越幫越忙!去, 去, 到一邊去吧。 ”
點評:2―5歲的孩子喜歡享受“我自己能做”的成就感, 而另一方面這時候的孩子勞動技能有限, 做事肯定會幫倒忙。 如果用這種方法, 從這一孩子勞動習慣培養的關鍵期(2-5歲)就開始, 能夠非常有效地一次又一次地打擊孩子的勞動積極性, “飯來張口, 衣來伸手”型的孩子就這樣被成功地塑造出來。
“孩子, 幫媽媽洗碗吧, 我給你5元錢。 ”
點評:應該讓孩子從小明白, 做家務並不是幫父母幹活, 幹力所能及的家務活是孩子應盡的一份義務。
Advertisiment
不好好做作業, 罰你下星期洗一周的碗。
點評:勞動本來是美好的光榮的, 但當父母將勞動作為一種手段來懲罰孩子的一些負面行為時, 勞動便與“不好”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了。 這種方法能夠很自然地使孩子對勞動產生厭惡感, 從而以勞動為恥, 躲避勞動。
“哎, 做家務事真煩人, 累死了!”
點評:現代忙碌的父母們很容易當著孩子的面, 對家務事發牢騷, 認為家務事影響了他們的工作、學習和娛樂。 孩子在這樣的言傳身教的潛移默化下,
Advertisiment
扼殺孩子對勞動熱情的五種做法
不好好學習, 長大了只能像這阿姨一樣去掃大馬路。
點評:“萬般皆下品, 唯有讀書高。 ”這一觀念就在父母有意無意的言語中灌輸給了孩子, 體力勞動是沒有出息的人才做的。 這種方法不僅有效地破壞勞動美好的觀念, 而且在孩子長大成人後, 不認為“自食其力”是當然, 而是寧可靠著父母坐吃山空, 也不願為“髒活累活”而折腰。
好好讀書, 家務事不用你操心。
點評: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經指出:"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 勞動與生活是緊密相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