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扼殺寶寶大腦的三大殺手,從現在開始戒了吧

在開始談影響寶寶腦及身體發育的飲食殺手前, 我們必須先對大腦有基本認識。

人體大腦運作的複雜度其實是遠超過目前醫學可以想像和理解的,

Advertisiment
很多關聯性其實無法直接找出原因, 所以, 當我們在講某個對大腦的發展有害的東西, 究竟是因為這個東西所直接造成的影響, 還是間接造成的影響, 有些時候很難細分得出來。

比如說, 今天有個小孩吃了一些零食, 他的大腦變得很嗨, 他就開始搗蛋, 你就會忽略他的需求, 處罰他或用糖來搪塞, 叫他嘴巴安靜就可以了。

但究竟這個小孩的情緒或學習變差, 是因為糖, 還是人工添加物造成的影響, 還是因為你使用這些工具去忽略他發展過程中的心理需求所造成的結果, 原因是哪一個, 沒人知道。

唯一可以先確定的是:愈是天然、愈是吃食物的原貌, 對身體的危害必然最少。 再來查看目前國內外研究中,

Advertisiment
有哪些是已被證實對幼童大腦有害, 我們可以清楚的發現, 食物中的人工色素或人工添加物、反式脂肪及食物容器中所含的塑化劑, 不僅容易誘發過敏, 也是影響幼兒過動、衝動、注意力不集中的重要因素, 堪稱影響寶寶腦部發育的三大殺手。

殺手一:人工色素或人工添加物

頭號殺手以一般孩子最常吃的零食、糖果及飲料為代表。 這類食物之所以深受小孩子喜歡, 主要由糖、色素和人工甘味劑組成。 糖提供了甜味, 色素提供了五彩繽紛的視覺享受, 而人工甘味劑則賦予了香味, 造就了“色香味俱全”的舌間享受。

吃了糖果嘴甜甜, 所以當血糖上升的時候, 也許對孩子會有些許鎮定安眠的效果, 這也是許多家長使用零食的時機,

Advertisiment
把他們嘴巴塞住, 讓孩子安靜一下。 但這些蔗糖果糖吸收快, 下降得也快, 所以不久之後血糖開始偏低, 孩子反而會變得躁動, 注意力不集中等。

因此, 吃零食常常變成一種惡性循環, 血糖低的時候沒有正餐可吃, 只好拿出零食解饑, 吃完不久血糖高起來, 卻剛好碰上正餐時間, 反而吃不下, 然後就這樣周而復始。 因此, 常吃零食的孩子時常處於昏昏沉沉, 或者是學習力不佳的狀態。

單純的“冰糖、砂糖”或許還好, 若選在吃完飯後吃, 血糖的吸收不會這麼劇烈, 還尚可接受。 但大家卻忽略了一項事實:所有的糖果、零食及飲料, 都是彩色的, 因此全都是充滿色素的“壞糖”, 另外很可能也添加了防腐劑(苯甲酸)、抗氧化劑、保存劑、人工甘味劑等。

Advertisiment

根據二〇〇七年英國學者馬肯(McCann D)教授所發表的一篇研究發現, 苯甲酸及人工色素會引起孩童的過動及注意力不集中, 其中最明顯的包括食用的人工色素黃色四號、五號, 以及紅色六號、四十號等, 這些正好是孩子最喜歡吃的“蘋果口味”以及“橘子口味”零食。 而當孩童天天都暴露在這些有毒物質裡而不自知, 難怪臺灣孩童的過動及注意力不集中的個案愈來愈多。

此外, 含糖飲料也是另一個惡名昭彰的壞東西, 裡面同時有人工添加物、色素, 又有香精。 有一項研究報告發現, 每天喝汽水的孩子, 比沒有喝的孩子更容易有衝動行為。

一天喝兩份以上的汽水, 還會讓孩子“上癮”, 變成不喝不行, 否則就大哭大鬧;如果一天喝四份以上的汽水,

Advertisiment
將來有很高機會有注意力不集中症狀。 研究中也比較了汽水與糖果、甜食、果汁、電視等不良物品, 其中, 汽水的相關性最高。

若你要問我, 究竟是汽水本身的香精、化學物質, 還是汽水中的糖造成這些影響, 實在很難區分, 我的建議是少碰為妙。

殺手二:反式脂肪

全球對抗反式脂肪戰役以有“速食王國”之稱的美國最為激烈。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今年六月已宣佈, 規定食品業者三年內逐步禁止販賣含人造反式脂肪的食物。 而臺灣目前規定, 製造的包裝食品必須標示反式脂肪含量, 食品中每百公克反式脂肪含量在零點三公克以上, 必須強制標示;若低於零點三公克, 可標示為零。

這種經常出現在酥油和人造奶油製作的烘焙、油炸食物中的反式脂肪, 主要為食品加工業者和餐廳為了有助食物定型、延長保存期限,或提升風味而使用。美國國家醫學研究所已認定,反式脂肪會增加人體內的“壞膽固醇”,減少“好膽固醇”,不僅增加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風險,對心臟的危害也最大。

撇開這些慢性心血管疾病不談,反式脂肪對幼童帶來最大的壞處在於“劣幣驅逐良幣”。意思是說,對於大腦還沒完全發育完成的寶寶,若能攝取好的脂肪酸,如DHA和AA,對其智力、視覺、認知等發展扮演重要角色,可在大腦與神經的細胞膜上,累積大量好的脂肪酸來穩定神經。當攝取反式脂肪,DHA和AA會被排擠而減少,變成壞的反式脂肪代謝物占去腦細胞膜的保護層,等於孩子智商馬上掉一等級。

殺手三:塑化劑

臺灣歷經塑化劑風暴後,有更多家長意識到生活當中可能暴露在塑化劑的危害。國外已有研究發現,媽媽懷孕時吃進太多的塑化劑雙酚A(BPA),孩子(兒子)七歲時衝動行為比較高,愈容易有焦慮、憂鬱的問題。另有研究證實,孩子出生後繼續暴露在塑化劑的環境中,不只衝動行為、過動或憂慮,不管內在、外在行為的異常比例都比一般人高。

塑化劑雙酚A主要來自食品包裝及盛裝容器的釋出。過去,嬰幼兒最常接觸到的奶瓶及塑膠水壺多用PC材質,容易溶出雙酚A,現在大多已改采耐熱溫度較高的材質,標示上會注明為不含雙酚A(BPA free)。

但生活周遭的塑膠製品仍無所不在,包括在自助餐店用塑膠袋裝湯、盛裝食物的塑膠容器、喝飲料用的吸管、電影院裝汽水的塑膠瓶還會特別設計有卡通造型,讓小孩愛不釋手等,這些塑化劑都是造成孩子過敏和衝動行為的兇手之一。我自己在家中都使用木頭、不銹鋼的餐盤及餐具,也建議家長平常帶孩子去餐廳,最好自備餐盤和餐具,因為一般餐廳提供的兒童餐具組都是塑膠制的,如果沒有特別想到這一點,你就真的是天天都暴露在塑化劑的環境中。

母乳媽媽也要遠離三大飲食殺手

不只從小就該讓孩子們遠離上述的垃圾食物,有在喂母奶的媽媽,自己在飲食上也必須以身作則,若吃進過多的垃圾食物,母奶內一樣會有人工添加物、反式脂肪和塑化劑,同樣會透過母奶影響到寶寶。

很多媽媽懷孕期間不敢亂吃,卸貨之後大開口戒,常吃麵包、零食,導致嬰兒喝到不好的反式脂肪母奶,除了影響心血管、阻擋腦部發育之外,還有造成過敏性疾病的特性。本來媽媽們喂母奶是為了預防寶寶過敏,卻因為自己沒忌口,反而把誘發過敏的化學物質,經由母奶送給寶寶,結果讓嬰兒過敏的幾率更高。

因此,我給哺乳媽媽的飲食建議,最簡單的方針:所有看不到食物原貌,要插吸管、拆包裝、開罐子的食品,都屬於不新鮮、再加工的食材,而且很可能誤食地雷,吃到造成過敏的內在誘導物。

其實,應該沒有人不知道零食、飲料等垃圾食物對孩子發展弊大於利,但仍習慣拿這些東西來安撫小孩,背後反映的是大人對教養的無力感。我們必須誠實的面對自己,到底是這些有毒物質造成孩子傷害,還是這些無力感造成傷害。

從現在開始,不要再用這些壞的東西當做給孩子的獎賞,而是用心感受孩子當下的需求,用其他方式表達你對孩子的關心和愛。父母也要誠實面對自己的軟弱,全家人一起努力戒除垃圾食物,不能只有言教沒有身教。

如果有其他照顧者或教養者沒有這樣的健康概念,應該溫和但堅定的捍衛自己孩子教養權,切勿以一句“沒辦法”而輕易妥協。

另外,也希望大家不要再把孩子每次愉快的場合,都和這些垃圾食物連結在一起,比如說生日派對、表現好的獎賞等。

這樣錯謬的心理連結,會讓人長大以後每次心情不佳,就想以垃圾食物來安撫自己的情緒,更是帶給人一輩子的健康危害。就讓我們從這一代開始,終結已經毒害人類一百年的“加工食品文化”,回到天然、單純的飲食習慣。

作者介紹:黃瑽甯,臺灣馬偕紀念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育有一兒一女。其博客“疑難雜症的故事”(blog.roodo.com/pedi_zone)獲選為二〇〇九年第五屆華文博客大獎年度最佳生活情報推薦優格。
採訪整理:邱紹雯
Photo by photosavvy @ flickr

主要為食品加工業者和餐廳為了有助食物定型、延長保存期限,或提升風味而使用。美國國家醫學研究所已認定,反式脂肪會增加人體內的“壞膽固醇”,減少“好膽固醇”,不僅增加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風險,對心臟的危害也最大。

撇開這些慢性心血管疾病不談,反式脂肪對幼童帶來最大的壞處在於“劣幣驅逐良幣”。意思是說,對於大腦還沒完全發育完成的寶寶,若能攝取好的脂肪酸,如DHA和AA,對其智力、視覺、認知等發展扮演重要角色,可在大腦與神經的細胞膜上,累積大量好的脂肪酸來穩定神經。當攝取反式脂肪,DHA和AA會被排擠而減少,變成壞的反式脂肪代謝物占去腦細胞膜的保護層,等於孩子智商馬上掉一等級。

殺手三:塑化劑

臺灣歷經塑化劑風暴後,有更多家長意識到生活當中可能暴露在塑化劑的危害。國外已有研究發現,媽媽懷孕時吃進太多的塑化劑雙酚A(BPA),孩子(兒子)七歲時衝動行為比較高,愈容易有焦慮、憂鬱的問題。另有研究證實,孩子出生後繼續暴露在塑化劑的環境中,不只衝動行為、過動或憂慮,不管內在、外在行為的異常比例都比一般人高。

塑化劑雙酚A主要來自食品包裝及盛裝容器的釋出。過去,嬰幼兒最常接觸到的奶瓶及塑膠水壺多用PC材質,容易溶出雙酚A,現在大多已改采耐熱溫度較高的材質,標示上會注明為不含雙酚A(BPA free)。

但生活周遭的塑膠製品仍無所不在,包括在自助餐店用塑膠袋裝湯、盛裝食物的塑膠容器、喝飲料用的吸管、電影院裝汽水的塑膠瓶還會特別設計有卡通造型,讓小孩愛不釋手等,這些塑化劑都是造成孩子過敏和衝動行為的兇手之一。我自己在家中都使用木頭、不銹鋼的餐盤及餐具,也建議家長平常帶孩子去餐廳,最好自備餐盤和餐具,因為一般餐廳提供的兒童餐具組都是塑膠制的,如果沒有特別想到這一點,你就真的是天天都暴露在塑化劑的環境中。

母乳媽媽也要遠離三大飲食殺手

不只從小就該讓孩子們遠離上述的垃圾食物,有在喂母奶的媽媽,自己在飲食上也必須以身作則,若吃進過多的垃圾食物,母奶內一樣會有人工添加物、反式脂肪和塑化劑,同樣會透過母奶影響到寶寶。

很多媽媽懷孕期間不敢亂吃,卸貨之後大開口戒,常吃麵包、零食,導致嬰兒喝到不好的反式脂肪母奶,除了影響心血管、阻擋腦部發育之外,還有造成過敏性疾病的特性。本來媽媽們喂母奶是為了預防寶寶過敏,卻因為自己沒忌口,反而把誘發過敏的化學物質,經由母奶送給寶寶,結果讓嬰兒過敏的幾率更高。

因此,我給哺乳媽媽的飲食建議,最簡單的方針:所有看不到食物原貌,要插吸管、拆包裝、開罐子的食品,都屬於不新鮮、再加工的食材,而且很可能誤食地雷,吃到造成過敏的內在誘導物。

其實,應該沒有人不知道零食、飲料等垃圾食物對孩子發展弊大於利,但仍習慣拿這些東西來安撫小孩,背後反映的是大人對教養的無力感。我們必須誠實的面對自己,到底是這些有毒物質造成孩子傷害,還是這些無力感造成傷害。

從現在開始,不要再用這些壞的東西當做給孩子的獎賞,而是用心感受孩子當下的需求,用其他方式表達你對孩子的關心和愛。父母也要誠實面對自己的軟弱,全家人一起努力戒除垃圾食物,不能只有言教沒有身教。

如果有其他照顧者或教養者沒有這樣的健康概念,應該溫和但堅定的捍衛自己孩子教養權,切勿以一句“沒辦法”而輕易妥協。

另外,也希望大家不要再把孩子每次愉快的場合,都和這些垃圾食物連結在一起,比如說生日派對、表現好的獎賞等。

這樣錯謬的心理連結,會讓人長大以後每次心情不佳,就想以垃圾食物來安撫自己的情緒,更是帶給人一輩子的健康危害。就讓我們從這一代開始,終結已經毒害人類一百年的“加工食品文化”,回到天然、單純的飲食習慣。

作者介紹:黃瑽甯,臺灣馬偕紀念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育有一兒一女。其博客“疑難雜症的故事”(blog.roodo.com/pedi_zone)獲選為二〇〇九年第五屆華文博客大獎年度最佳生活情報推薦優格。
採訪整理:邱紹雯
Photo by photosavvy @ flickr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