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 家長要做的應是:了解孩子的特點, 理解他, 創造適合他成長的環境。 但是很多家長缺乏對孩子的正確理解, 用社會上統一的“成才標準”去要求孩子, 結果不但不利于孩子成長, 還可能埋沒原本很聰明的孩子,下面五件事是最常見的認識誤區, 家長一定要注意。
誤區一:孩子發呆就是有問題
如果媽媽看到孩子一個人坐在房間里, 什么都沒做, 只是看著窗外的天空發呆, 一般都會認為孩子是不是有什么問題, 或者是在浪費時間。 對此, 專家認為, 孩子發呆也是一種學習, 盡管可能本身并沒有意識到自己在干什么,
Advertisiment
其實, 在我們覺得什么都沒想的時候, 大腦也是在儲存、整理和加工一些信息, 只是不是用意識去努力地實行而已。
因此, 家長應該理解孩子, 了解孩子個性、氣質特色, 順其自然, 讓他們的天性得以發展, 創造適合他們自由成長的環境。
誤區二:“迷信”智力測試
圓圓快3歲了, 在說話、運動、背兒歌、數數等許多方面與同齡寶寶比起來, 似乎差一些。
媽媽很著急, 買了好幾本智力測試和智力開發的書來鍛煉寶寶, 后來帶著圓圓去檢查, 看看是否有智力問題。 結果在測驗時, 寶寶的某些能力沒有表現出來, 不愿意開口發聲、沒能好好爬樓梯;面對著很低的測試分數, 媽媽就懊惱不已,
Advertisiment
“智力測驗只能了解到孩子某些方面的能力, 如果根據這個分數而貼上"笨孩子的標簽", 那么就會因此而忽略孩子在其他方面的能力, 對這些孩子的成長發展造成傷害。 ”鄒小兵指出, 目前很多智力測驗只能測出孩子的一部分能力, 家長一旦知道孩子智力測驗的分數低, 就容易產生放棄心理, 認為自己的孩子就是笨, 從而沒有給予他們足夠的指導和幫助, 很可能因此而抹殺了他們在其他能力方面的發展。
孩子的能力系統是多方面的, 不應簡單地以一次的測試成績判斷他的智力, 也不要因為一兩個方面能力的薄弱, 而否認了孩子的整體能力;相反, 應該全面了解孩子的綜合能力并根據孩子的個性,
Advertisiment
畢業于哈佛醫學院的美國權威學能專家梅爾·列文化博士, 經過30年的臨床研究與觀察, 提出了八大學習模式, 即由注意力、記憶、語言、空間排序、時間排序、運動、社交和高級思維八大系統組成。 很少有孩子面面俱到, 關鍵是發現孩子的優勢與劣勢, 不要將孩子劣勢擴大成“問題孩子”, 而是更有針對性地幫助孩子去發揮與克服。
總結來說, 關于智商測試有四點“誤解”, 家長千萬注意:
1.智商高就是“天才”
有些家長抱著鑒定孩子是“天才”還是“庸才”的目的來做智商測試, 這是荒謬的。 智商測試只是兒童心理咨詢中一項科研或治療的評定手段, 單純的智商指數并不能說明孩子是“天才”還是“庸才”。
Advertisiment
2.智商等于智力
目前的智商測試通常是由語言、數字和圖像等三部分內容組成。 實際上, 人的智力的全部內涵要遠遠超出這幾項, 通常而言, 人有音樂、語言、空間、數學、運動、人際關系、心理調節等7種智能, 而目前的智商測試是不可能將其全部測出來的。
3.孩子都需測試智商
有關資料顯示, 在我國, 智力超常兒童和智力遲滯兒童都為數極少, 90%以上的兒童屬智力正常范圍。 因此, 專家普遍認為, 測智商只是對那些疑似超常、弱智或心理有問題的兒童才適用, 一般人不必測智商。
4.一測定終身
人的智力是變化的, 一次智商測試只能說明他此時此刻的智力狀態, 而不能完全作為預測將來智力的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