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iment
不願與同齡孩子交往的寶寶
有些寶寶不願意與同伴交往, 即使在外邊, 也只和大人在一起, 不主動去找小朋友玩。 有的甚至當同伴主動找到他時, 他也採取“回避政策”。 這類寶寶不願交往的原因可能有以下三種情況:
1、缺乏交往動機。 有些家庭以孩子為中心, 對孩子的各種需要幾乎是無條件滿足, 而且總有人陪兒童遊戲。 當寶寶總有人陪伴在身邊時, 他們難以產生找同伴遊戲的動機。 還有些寶寶只願意與成人交往, 是因為成人總讓著他, 與同伴交往, 他就需要協調、商量, 甚至還要想辦法解決衝突, 為了“省事”, 他寧可與成人交往。
對於這類寶寶, 父母應及早對其進行“心理斷乳”。
Advertisiment
2、有過失敗的交往經歷。 有些寶寶由於有過負面的交往經歷, 比如被同伴欺負過, 而不願意再與同伴交往。 他們採取回避的方法, 目的在於保護自己免受傷害。 對於這類問題, 父母應細心觀察, 找出問題的癥結, 然後“對症下藥”。
Advertisiment
3、個性原因。
有些寶寶由於受遺傳或自身個性特點影響,
比較內向,
不願與人打交道,
而只喜歡與物打交道。
對於這類寶寶父母可以引導,
但不要指望一蹴而就。
父母要盡可能引導寶寶與同伴多一些交往,
否則孩子就失去了一個很重要的學習途徑。
年齡較小的寶寶(大約在3歲以下)不願交往是正常現象,
因為這時他們還處在“單獨遊戲時期”或“平行遊戲時期”。
但3歲以後,
寶寶應表現出逐漸增強的交往需要,
如若不是,
父母應從以上方面尋找原因。
除此之外,
父母應考慮“自閉症”的可能,
Advertisiment
不會與人交往的寶寶
有些寶寶願意交往, 也敢於交往, 卻由於採取了不適宜的交往行為而在交往過程中經常出現問題。 這大致有以下幾種情況:
被欺負。 有些寶寶總被一個或幾個孩子欺負, 他們不敢反抗, 只有回到家裡向父母訴說, 父母既心疼又生氣, 但常常不知怎麼辦才好。 此消彼長是一些事物存在的規律, 這個規律也同樣存在於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上。 當一個寶寶欺負另一個寶寶而沒有遭到反抗時, 他就會逐漸膽大起來, 更加強化了欺人的行為。 其實, 寶寶最初的欺負行為都是嘗試性的, 當這種行為遭到反抗時, 他一定會收斂一些。 因此, 當寶寶第一次回家報告被欺負時,
Advertisiment
其次, 教孩子幾個“絕活”也是提高寶寶社交地位的策略。 寶寶往往崇拜能力比自己強的人, 對於這樣的同伴他們也很少產生欺負的動機。 因此, 在業餘時間教孩子一些技能, 如折紙、變魔術等, 有助於他們“震懾”住喜歡欺負人的同伴。
自我為中心。有些寶寶比較自我,在遊戲過程中,不願意把自己喜歡的玩具給同伴,總希望別人都聽他的,好拔尖,總要佔據“好事”……這種寶寶由於其行為不符合“遊戲規則”而常常成為不受歡迎的人。其實,對這類孩子的教育使用“自然結果法”就很好。即:當寶寶由於自己的行為而不受歡迎時,父母再及時介入,在孩子感到最“痛”的時候幫助他找出原因及對策。寶寶的“樂群性”使他們這時很容易接受父母的建議。輪流、分享、協商等都是寶寶應該學習的重要的社交技能,或曰“遊戲規則”,在交往過程中,要讓寶寶逐漸習得這些技能從而逐漸成為受歡迎的人。
有助於他們“震懾”住喜歡欺負人的同伴。自我為中心。有些寶寶比較自我,在遊戲過程中,不願意把自己喜歡的玩具給同伴,總希望別人都聽他的,好拔尖,總要佔據“好事”……這種寶寶由於其行為不符合“遊戲規則”而常常成為不受歡迎的人。其實,對這類孩子的教育使用“自然結果法”就很好。即:當寶寶由於自己的行為而不受歡迎時,父母再及時介入,在孩子感到最“痛”的時候幫助他找出原因及對策。寶寶的“樂群性”使他們這時很容易接受父母的建議。輪流、分享、協商等都是寶寶應該學習的重要的社交技能,或曰“遊戲規則”,在交往過程中,要讓寶寶逐漸習得這些技能從而逐漸成為受歡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