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像崇拜是在青少年群體中十分普遍同時又令人矚目的現象。 偶像身上的光環效應, 再加上媒體的誇大之辭, 很容易就會給青少年造成盲目追求的心理傾向。 過度偶像崇拜, 往往會把個人喜好的人物看做是完美無缺的, 從而導致了極度的認同感, 並且伴隨著深切的情感依託。 案例中的小榮, 無疑是將偶像當成了自己的全部精神支柱, 當成了自己未來的“未婚夫”, 他的突然離世, 帶給小榮的打擊可想而知是多麼大。
1.青春期的孩子需要一個模仿物件, 而明星偶像最容易成為孩子心靈的寄託。
Advertisiment
偶像崇拜並非偶然。 青春期是從兒童向成人過渡的特殊發展階段, 這一時期的孩子有著既不同于兒童也不同于成人的心理狀態。 情緒波動、叛逆行為、從眾行為等, 都是表現在青春期孩子身上的明顯特質。 而偶像崇拜, 只是這一系列心理變化的一個附屬品。
青少年都要經歷一個從自我迷茫到自我確認的過程, 青春期正是發生這一過程的最佳時期。 在孩子們形成自我認知的過程中, 模仿物件處於一個十分重要的位置。 因為叛逆心理的產生, 父母的權威性逐漸衰落, 已經脫離了兒童期的青少年急切需要另一個心靈上的依託, 明星偶像等則會“乘虛而入”。
處於精神困惑中的孩子們選擇一個恰當的偶像, 可以很好她投射出自我的價值所在,
Advertisiment
2.過度偶像崇拜容易讓青少年出現脫離現實生活的行為特點。
偶像崇拜的副作用也十分明顯, 這同樣也是基於孩子們尚處於青春期這一特殊的年齡段的原因。 過度的偶像崇拜, 往往會令青少年產生超越現實和自我的情感體驗。 因此, 他們就會表現出排斥現實生活, 有不切實際、好高騖遠等行為特點。
Advertisiment
偶像崇拜所導致的負面效應, 往往源于孩子們對自己缺乏足夠的自信, 才會把目光放在遙不可及的偶像身上。 從一定程度上說, 青少年的偶像選擇與教育者所期望的榜樣有較大的分離。 事實上, 想要幫助孩子們從虛無的偶像崇拜中脫離出來, 成人的說教能夠起到的作用相當有限。
心理學家埃裡克森曾經提出一個“心理社會合理延緩期”的概念, 也就是說, 在青春期這一個階段, 孩子們需要足夠的時間去調整自我以便逐漸適應社會。 因此, 縱然偶像崇拜的副作用十分明顯, 家長還是要以理解和寬容的態度來接納孩子, 從而幫助他們順利地渡過這一段整合期。
就父母來說, 沒有人希望看到孩子會因為偶像崇拜而耽誤了學業。
Advertisiment
要瞭解到, 偶像崇拜本應成為成長歲月中的一段美好記憶, 而不是極端行為的導火索。 父母和孩子都意識到這一點之後, 彼此雙方才能真正心平氣和地去看待這件事情並找到合理的解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