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把孩子的問題化作成長助力!

上課不認真聽講, 總是東看西看, 顯得注意力不集中。

不積極回答老師提問, 表現得很安靜、很被動。

上課或者組織其他活動時, 只看他人做, 自己不做。

喜歡運動類的活動, 但無法靜下來讀書, 尤其不能聽人完整地讀完一本書。

只癡迷某個單一的內容(如對數位很敏感, 喜歡認車牌等), 對其他比較排斥。

……

Advertisiment

很多孩子都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 家長們對待這些“問題”的態度如同面對蟑螂, 非打盡殺絕不可, 卻沒看到這些行為背後隱含的積極意義。

比如“上課不認真聽講, 總是東看西看, 顯得注意力不集中。 ”也從側面反應出孩子對環境反應很敏銳, 可以一心多用;比如“不積極回答老師提問, 表現得很安靜、很被動。 ”他可能在認真觀察、思考、吸納, 沉浸於內化的過程, 能靜下來, 往往更容易生髮智慧, 即便他不表達;比如“上課或者組織其他活動時, 只看他人做, 自己不做。

Advertisiment
”是不是可以理解成他是個善於觀察的孩子, 也許他看到一些很細緻的方面, 是其他孩子遠不能及的。 因為過於沉浸於細緻地觀察, 以致忘了其他……

看清楚孩子“問題”後面隱藏的積極意義, 家長才不會因此而亂了教育。 順勢而為, 給孩子更多有益的引導才是家長該做的事兒。 如何將孩子的“問題”化作“助力”?

把孩子的“問題”化作助力

首先, 我們要根據孩子的氣質類型和性格特點靈活處理問題, 無論孩子是什麼樣的氣質類型和性格特點, 家長都要接納他本來的模樣。

接下來又該怎麼做呢?這個需要根據具體問題不同對待, 比如, 那個上課時表現得很活躍, 貌似容易分心的孩子, 我們可以先瞭解一下他掌握課程內容的情況,

Advertisiment
然後根據他的情況予以引導:“我聽老師說, 你看起來沒有認真聽講, 但是你全聽明白了/ 聽懂了不少(根據孩子掌握的程度慎重選擇用詞), 這可真不容易!你是怎麼做到的呢?要是你上課時, 眼睛看著老師, 耳朵聽著老師, 你肯定會學得更好。 下次我們試試看!”如果孩子一心多用的本領確實比一般的孩子強, 我們也沒必要強求他一定要如何如何, 但是要提醒他給老師面子, 別影響其他小朋友, 試著以孩子喜歡的書本、動畫片或者現實生活中的某個角色作為榜樣, 給他一些切實的指導, 跟他討論如何在上課時控制自己不說話, 不影響其他小朋友, 不讓老師分心等。

Advertisiment

要做到這點, 我們可以嘗試以下方法:

1·畫畫引導

將孩子的行為畫出來, 在畫的過程中, 一邊描述一邊給予引導。 主人公可替換成他人, 也可以是孩子, 視情況而定。 總之, 不要讓孩子覺得我們是在變相地批評他, 而要讓他覺得, 我們是在幫助他更好地梳理。 仍然以上課不認真聽講的孩子為例, 我們可以一邊畫一邊描述:“一個小男孩坐在教室裡。

Advertisiment
他總是東張西望, 咦, 好奇怪!你覺得他到底在看什麼呢(給孩子一個表達的機會)?哦, 原來他想知道其他小朋友都在幹什麼呀!看來這是一個好奇的男孩。 不過, 他要是老去看其他的小朋友, 他就看不了老師了。 那老師做什麼, 他能看到嗎?對, 看不到!看不到老師在幹什麼, 老師教的東西, 他就學不會了。 有點可惜。 這個小男孩特別喜歡……(描述自家孩子最喜歡最渴望的事情, 比如當宇航員), 要當宇航員, 可不容易哦, 需要學很多東西。 那就得從上××老師的課開始。 要是他學不到這些知識, 上了太空梭, 他連怎麼操作都不會, 就傻眼了。 也許太空梭‘嘭’地撞到月球了。 那可慘了。 誰敢讓他當宇航員呀!我們來幫他想想辦法, 怎麼樣才能管住自己,好好聽課呢?”也許,孩子會有各種想法,我們繼續以這樣的方式邊畫邊聊,邊給他出主意,引導他自主思考如何解決問題。

當然,做這個工作時,我們先要搞清楚孩子的行為是否影響到他的發展,以及是否影響到他人,如果答案是“否”,就沒有必要把它看得很嚴重。順其自然便是。

2·講家長小時候“同樣”的故事

當我們將孩子面臨的問題當成我們小時候的經歷來講述時,我們可以通過這種方式傳遞給孩子一些更正面更積極的資訊,讓孩子意識到,雖然他存在這樣的問題,但這很正常,爸爸媽媽小時候也會有這樣的問題。同時,我們在提到“自己的問題”的同時,也可以講述一下,當年我們是如何充滿智慧地解決了這個問題的,並且達到了什麼樣的效果。如此,我們就可以在不給孩子壓力的前提下,指引他用更好的方式去面對一切。當我們站在孩子的身邊,給他心理上的支持,而不是苛責他,試圖硬性地改造他時,一切的改變都會來得更迅捷,持續更長遠。

3·借外力

孩子總會有他喜歡的圖書、動畫片或者現實生活中某些喜歡或崇拜的人物。這些角色,我們可以好好利用起來:“誰誰誰遇到……是怎麼做的來著?下次我們也試試!”如果沒有合適的人物,我們可以編一個與這個角色相關的故事:“卡車司機魯魯還有另外一個故事,你肯定沒聽過。我是今天上班的時候聽一個叔叔講的。叔叔在……見到魯魯。魯魯要參加超級司機培訓班。上課的時候,他老控制不住他的嘴,總想說點什麼。你猜猜,他用了一個什麼辦法來控制住他的小嘴?說得對,他用膠帶把嘴封住了。下次我們控制不住的時候,也可以試試。不過,用膠帶把嘴封起來可是很奇怪的事,我們還不如假裝把嘴封住了,不亂說話了。來,我們試試!太棒了,看,你能做到!而且,做得很好!”如此,我們便既呵護了孩子那些值得珍惜的特質,又避免他走偏,帶來其他的問題。我們面臨的“問題”便轉為了“道用”,豈不快哉?!

怎麼樣才能管住自己,好好聽課呢?”也許,孩子會有各種想法,我們繼續以這樣的方式邊畫邊聊,邊給他出主意,引導他自主思考如何解決問題。

當然,做這個工作時,我們先要搞清楚孩子的行為是否影響到他的發展,以及是否影響到他人,如果答案是“否”,就沒有必要把它看得很嚴重。順其自然便是。

2·講家長小時候“同樣”的故事

當我們將孩子面臨的問題當成我們小時候的經歷來講述時,我們可以通過這種方式傳遞給孩子一些更正面更積極的資訊,讓孩子意識到,雖然他存在這樣的問題,但這很正常,爸爸媽媽小時候也會有這樣的問題。同時,我們在提到“自己的問題”的同時,也可以講述一下,當年我們是如何充滿智慧地解決了這個問題的,並且達到了什麼樣的效果。如此,我們就可以在不給孩子壓力的前提下,指引他用更好的方式去面對一切。當我們站在孩子的身邊,給他心理上的支持,而不是苛責他,試圖硬性地改造他時,一切的改變都會來得更迅捷,持續更長遠。

3·借外力

孩子總會有他喜歡的圖書、動畫片或者現實生活中某些喜歡或崇拜的人物。這些角色,我們可以好好利用起來:“誰誰誰遇到……是怎麼做的來著?下次我們也試試!”如果沒有合適的人物,我們可以編一個與這個角色相關的故事:“卡車司機魯魯還有另外一個故事,你肯定沒聽過。我是今天上班的時候聽一個叔叔講的。叔叔在……見到魯魯。魯魯要參加超級司機培訓班。上課的時候,他老控制不住他的嘴,總想說點什麼。你猜猜,他用了一個什麼辦法來控制住他的小嘴?說得對,他用膠帶把嘴封住了。下次我們控制不住的時候,也可以試試。不過,用膠帶把嘴封起來可是很奇怪的事,我們還不如假裝把嘴封住了,不亂說話了。來,我們試試!太棒了,看,你能做到!而且,做得很好!”如此,我們便既呵護了孩子那些值得珍惜的特質,又避免他走偏,帶來其他的問題。我們面臨的“問題”便轉為了“道用”,豈不快哉?!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