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把真正美好的東西教給孩子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 環境對其成長的作用有時甚至超過了教育。 因此, 給孩子一個真正美的環境是提高孩子審美能力的重要一環。 在美的事物的薰陶下, 孩子的心靈得到了滋養, 孩子耳濡目染的都是美的東西, 孩子的心靈自然也是清澈的, 他對美就會產生正確的體驗和認知。

張秋香說:“年幼孩子的感官是完全開放的, 所有接觸到的東西都會被吸收進去, 所以不需要大人們來指蠃:應該吸收什麼, 不應該吸收什麼。 因此, 父母能給孩子最重要的東西就是環境, 只要是美的東西, 孩子都會自然地經歷、感受和體會,

Advertisiment
無須強加。 藝術來自於生活的每一個角落。 ”

然而, 在經濟迅速膨脹的今天, 在巨大的經濟利益的驅使下, 我們身邊也出現了許多對審美的輿論誤導。 作為家長, 也許我們無力控制這樣的局面, 但至少, 我們可以讓孩子知道什麼是真正美的, 什麼是不美的。 把美的標準呈現給孩子, 同樣是審美培養的重要環節。

四歲的小部和媽媽在社區玩耍。

一個年齡大的殘疾人拄著拐杖到社區的垃圾箱裡撿拾垃圾。

“媽媽, 這個老頭兒身上好臭啊!”小部捂著鼻子, 邊喊邊向媽媽跑過來。

“嗯, 這個爺爺大概是腿受傷了, 這麼大年紀了, 身體有殘疾還自己出來賺錢, 真了不起。 ”媽媽自言自語似的說著, 摸摸小部的頭。

僅僅一句話,

Advertisiment
沒有諄諄教導的場面, 沒有誨人不倦的陣勢, 孩子小小的腦海裡便印下了這樣一句話:“又髒又臭的人, 也可以是很了不起的人。 ”在看似不經意間, 孩子的審美內化了, 昇華了。

人的審美是要經歷一個由外而內的過程, 我們知道, 這個世界上的美是多種多樣的, 有時, 美藏在醜陋的外表下, 一如璞玉藏身於不起眼的頑石之中。 有意去給孩子講這些, 也會會很牽強, 很做作。 但只要抓住教育契機, 適時引導, 就會讓教育變得自然, 變得從容, 變得事半功倍。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