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的一場雨, 使得空氣格外清新, 泥土、花、草上都濕漉漉的。 午飯後, 我帶孩子們走在花園間的小路上, 他們觀賞著一草一木。 忽然, 一個響亮的聲音傳了出來:“老師, 這裡有蝸牛。 ”說著華嘉琪便捉起了一隻蝸牛。 此時, 其他孩子的目光也紛紛被吸引過來。 看見孩子們對蝸牛這麼感興趣, 我也湊了上去:“你在什麼地方發現蝸牛的?”華嘉琪說:“在花的葉子上。 ”接著我便請幼兒帶著問題去尋找蝸牛, “你在哪裡找到蝸牛的?
那裡的地怎麼樣?”回到教室後, 孩子們在我的提問下紛紛討論開了。 “我在葉子的背面找到的。
Advertisiment
一、抓住幼兒興趣點, 產生探索的願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好奇心能形成一種特殊的心理需要, 這種心理上的認知需要, 可以轉化為學習活動的動機, 誘發學習興趣, 產生探索願望。 如一次戶外活動時, 孩子都極其投入地參與我組織的“木頭人”的遊戲。 “看, 那牆角有一隻壁虎!”突然傳來了孩子的叫聲,
Advertisiment
“那你們知道有關壁虎尾巴的事嗎?” 孩子們思索了一會兒, 有一位小朋友舉起了小手:“我知道, 我媽媽跟我說過, 壁虎的尾巴一碰就會斷, 尾巴掉下來, 身體逃走了, 過一段時間後, 尾巴還會長出來呢!”孩子們全神貫注地聽著。
Advertisiment
談論交流壁虎以及搜集壁虎資料這一活動, 抓住了孩子的興趣點和好奇心, 這表明通過老師的誘導來培養孩子的求知欲是行之有效的, 這也正是探索精神和主體性的具體表現。
Advertisiment
一般來說, 幼兒的直覺形象思維比較好。 因此, 在科學活動中為孩子提供直觀形象的教學環境, 給予充足的探索時間、空間是培養幼兒主體性的關鍵。
例如在“沉和浮”的探索活動中, 我為孩子提供了豐富的材料, 有重的、輕的、大的、小的, 如各種果蔬、硬幣、迴紋針、塑膠積木、小鐵塊、空瓶子、泡沫等, 先讓幼兒猜測這些物體放在水裡會怎樣?利用孩子的猜想, 再讓幼兒去嘗試實驗, 使孩子對自己探索操作的目的更明確, 保證孩子能更加細緻地去觀察與實驗。 實驗操作完後, 組織幼兒進行記錄與交流, 最後再向幼兒提出問題:怎樣讓沉在水底的東西浮起來?
怎樣讓浮在水面上的東西沉下去?實驗後再做一次記錄與交流。
Advertisiment
在科學活動中, 我有意把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像思維結合在一起, 完整地讓幼兒做事情, 培養主觀能動意識, 讓他們大膽地去嘗試, 大膽地說出自己的想法, 鼓勵他們敢於說“錯”, 敢於說“不”。
例如一次綜合活動《吹泡泡》, 我為孩子提供了各種各樣的洗滌用品,請幼兒自己嘗試調製吹泡泡的水,結果發現,有的孩子調出來的水可以吹出泡泡,有的卻吹不出來。借助這樣的時機,我就讓幼兒展開討論,共同找原因。孩子們在我的鼓勵之下各抒己見,有的說:“用肥皂來調製是吹不出來的。”另一個孩子馬上反駁說:“不,我看見媽媽用肥皂洗衣服時有很多的泡泡,怎麼會吹不出來呢?”有的說:“你調的太淡了。”
很多孩子都同意了這個說法,其中有一個孩子站起來說:“我一開始調的水也沒吹出泡泡,後來我再加了點洗潔精就吹出泡泡來了,第一次是我洗潔精放太少了。”在孩子的一番自主討論後,我作了總結,再請孩子去調製時,每位元孩子都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在第二次吹泡泡的環節中,孩子們更是歡呼雀躍,他們觀察著泡泡的樣子、顏色,想像著泡泡像什麼?泡泡會飛到哪裡去?他們完全沉浸在一片快樂與知識的海洋之中。由此可見,這次活動不但培養了孩子的自信心與創新精神,而且充分地調動了孩子探索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在科學活動中,只有以幼兒為主體,以興趣點、好奇心為切入點,以發展觀察力、思維力、創造力為重點,才能讓幼兒自主建構知識經驗,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我為孩子提供了各種各樣的洗滌用品,請幼兒自己嘗試調製吹泡泡的水,結果發現,有的孩子調出來的水可以吹出泡泡,有的卻吹不出來。借助這樣的時機,我就讓幼兒展開討論,共同找原因。孩子們在我的鼓勵之下各抒己見,有的說:“用肥皂來調製是吹不出來的。”另一個孩子馬上反駁說:“不,我看見媽媽用肥皂洗衣服時有很多的泡泡,怎麼會吹不出來呢?”有的說:“你調的太淡了。”很多孩子都同意了這個說法,其中有一個孩子站起來說:“我一開始調的水也沒吹出泡泡,後來我再加了點洗潔精就吹出泡泡來了,第一次是我洗潔精放太少了。”在孩子的一番自主討論後,我作了總結,再請孩子去調製時,每位元孩子都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在第二次吹泡泡的環節中,孩子們更是歡呼雀躍,他們觀察著泡泡的樣子、顏色,想像著泡泡像什麼?泡泡會飛到哪裡去?他們完全沉浸在一片快樂與知識的海洋之中。由此可見,這次活動不但培養了孩子的自信心與創新精神,而且充分地調動了孩子探索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在科學活動中,只有以幼兒為主體,以興趣點、好奇心為切入點,以發展觀察力、思維力、創造力為重點,才能讓幼兒自主建構知識經驗,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