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抓住幼兒興趣點,產生探索的願望

今天上午的一場雨, 使得空氣格外清新, 泥土、花、草上都濕漉漉的。 午飯後, 我帶孩子們走在花園間的小路上, 他們觀賞著一草一木。 忽然, 一個響亮的聲音傳了出來:“老師, 這裡有蝸牛。 ”說著華嘉琪便捉起了一隻蝸牛。 此時, 其他孩子的目光也紛紛被吸引過來。 看見孩子們對蝸牛這麼感興趣, 我也湊了上去:“你在什麼地方發現蝸牛的?”華嘉琪說:“在花的葉子上。 ”接著我便請幼兒帶著問題去尋找蝸牛, “你在哪裡找到蝸牛的?

那裡的地怎麼樣?”回到教室後, 孩子們在我的提問下紛紛討論開了。 “我在葉子的背面找到的。

Advertisiment
”“我在地上找到的。 ”……接著我組織孩子觀察蝸牛的外形特徵, 尋找蝸牛的眼睛, 觀察蝸牛吃什麼。 在尋找眼睛時幼兒遇到了困難, 有的孩子說:“蝸牛沒有眼睛。 ”有的說:“我找不到。 ”這時我提供每組一個放大鏡, 讓幼兒觀察觸角, 在進一步觀察與引導下, 孩子終於發現蝸牛的眼睛是長在觸角上的。 孩子們在語言的提示與引導下, 不斷地探索與發現。

一、抓住幼兒興趣點, 產生探索的願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好奇心能形成一種特殊的心理需要, 這種心理上的認知需要, 可以轉化為學習活動的動機, 誘發學習興趣, 產生探索願望。 如一次戶外活動時, 孩子都極其投入地參與我組織的“木頭人”的遊戲。 “看, 那牆角有一隻壁虎!”突然傳來了孩子的叫聲,

Advertisiment
隨著他手指的方向望去, 果真有一隻壁虎貼在牆角, 孩子們一下子被壁虎吸引過去了。 他們你一句我一言的議論開了。 看著孩子指指點點, 交頭接耳的情景, 我改變了原來“木頭人”遊戲的計畫, 請孩子坐下來, 有組織地與孩子談論 “壁虎”的話題。 “你們都看到了什麼呀?這麼好奇。 ”“壁虎。 ”孩子們爭先恐後地回答。 “那壁虎長什麼樣子呀?”“壁虎有四條腿。 ”“壁虎的身體扁扁的。 ”“壁虎身後還有一條尾巴呢。 ”

“那你們知道有關壁虎尾巴的事嗎?” 孩子們思索了一會兒, 有一位小朋友舉起了小手:“我知道, 我媽媽跟我說過, 壁虎的尾巴一碰就會斷, 尾巴掉下來, 身體逃走了, 過一段時間後, 尾巴還會長出來呢!”孩子們全神貫注地聽著。

Advertisiment
“壁虎喜歡吃什麼呢?”“我知道, 夏天的時候, 我看到壁虎在窗戶上捉蚊子、蟲子吃。 ”還是那位小朋友不假思索地回答道。 “那你們知道為什麼壁虎趴在牆上不會掉下來呢?”這一問題又使孩子們紛紛議論開了。 雖然他們的回答都不是正確答案, 但想像力豐富。 於是我讓孩子們回家後, 請家長協助查閱圖書、查閱網上資料, 尋求正確的答案。 之後根據孩子的調查結果, 我組織孩子進行了壁虎交流會, 使得孩子更深入、全面地瞭解壁虎的外形特徵和生活習性。

談論交流壁虎以及搜集壁虎資料這一活動, 抓住了孩子的興趣點和好奇心, 這表明通過老師的誘導來培養孩子的求知欲是行之有效的, 這也正是探索精神和主體性的具體表現。

Advertisiment

二、利用求知欲, 發展思維力

一般來說, 幼兒的直覺形象思維比較好。 因此, 在科學活動中為孩子提供直觀形象的教學環境, 給予充足的探索時間、空間是培養幼兒主體性的關鍵。

例如在“沉和浮”的探索活動中, 我為孩子提供了豐富的材料, 有重的、輕的、大的、小的, 如各種果蔬、硬幣、迴紋針、塑膠積木、小鐵塊、空瓶子、泡沫等, 先讓幼兒猜測這些物體放在水裡會怎樣?利用孩子的猜想, 再讓幼兒去嘗試實驗, 使孩子對自己探索操作的目的更明確, 保證孩子能更加細緻地去觀察與實驗。 實驗操作完後, 組織幼兒進行記錄與交流, 最後再向幼兒提出問題:怎樣讓沉在水底的東西浮起來?


怎樣讓浮在水面上的東西沉下去?實驗後再做一次記錄與交流。

Advertisiment
這樣的探索環境, 它能促使幼兒進一步地思考。 記錄時, 幼兒需要不斷回憶探索過程, 是幼兒對自我操作的總結, 交流能夠生動地再現每個幼兒的探索過程, 可以幫助幼兒反思自己是怎樣解決問題的, 同伴是怎樣解決問題的, 從而拓展解決問題的思路, 發展了幼兒的思維能力。 在孩子自我探索、自我思考的基礎上構建知識, 真正地培養了孩子的主體性。

三、利用思維力, 培養創新力

在科學活動中, 我有意把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像思維結合在一起, 完整地讓幼兒做事情, 培養主觀能動意識, 讓他們大膽地去嘗試, 大膽地說出自己的想法, 鼓勵他們敢於說“錯”, 敢於說“不”。

例如一次綜合活動《吹泡泡》, 我為孩子提供了各種各樣的洗滌用品,請幼兒自己嘗試調製吹泡泡的水,結果發現,有的孩子調出來的水可以吹出泡泡,有的卻吹不出來。借助這樣的時機,我就讓幼兒展開討論,共同找原因。孩子們在我的鼓勵之下各抒己見,有的說:“用肥皂來調製是吹不出來的。”另一個孩子馬上反駁說:“不,我看見媽媽用肥皂洗衣服時有很多的泡泡,怎麼會吹不出來呢?”有的說:“你調的太淡了。”

很多孩子都同意了這個說法,其中有一個孩子站起來說:“我一開始調的水也沒吹出泡泡,後來我再加了點洗潔精就吹出泡泡來了,第一次是我洗潔精放太少了。”在孩子的一番自主討論後,我作了總結,再請孩子去調製時,每位元孩子都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在第二次吹泡泡的環節中,孩子們更是歡呼雀躍,他們觀察著泡泡的樣子、顏色,想像著泡泡像什麼?泡泡會飛到哪裡去?他們完全沉浸在一片快樂與知識的海洋之中。由此可見,這次活動不但培養了孩子的自信心與創新精神,而且充分地調動了孩子探索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在科學活動中,只有以幼兒為主體,以興趣點、好奇心為切入點,以發展觀察力、思維力、創造力為重點,才能讓幼兒自主建構知識經驗,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我為孩子提供了各種各樣的洗滌用品,請幼兒自己嘗試調製吹泡泡的水,結果發現,有的孩子調出來的水可以吹出泡泡,有的卻吹不出來。借助這樣的時機,我就讓幼兒展開討論,共同找原因。孩子們在我的鼓勵之下各抒己見,有的說:“用肥皂來調製是吹不出來的。”另一個孩子馬上反駁說:“不,我看見媽媽用肥皂洗衣服時有很多的泡泡,怎麼會吹不出來呢?”有的說:“你調的太淡了。”

很多孩子都同意了這個說法,其中有一個孩子站起來說:“我一開始調的水也沒吹出泡泡,後來我再加了點洗潔精就吹出泡泡來了,第一次是我洗潔精放太少了。”在孩子的一番自主討論後,我作了總結,再請孩子去調製時,每位元孩子都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在第二次吹泡泡的環節中,孩子們更是歡呼雀躍,他們觀察著泡泡的樣子、顏色,想像著泡泡像什麼?泡泡會飛到哪裡去?他們完全沉浸在一片快樂與知識的海洋之中。由此可見,這次活動不但培養了孩子的自信心與創新精神,而且充分地調動了孩子探索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在科學活動中,只有以幼兒為主體,以興趣點、好奇心為切入點,以發展觀察力、思維力、創造力為重點,才能讓幼兒自主建構知識經驗,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