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家長抱怨: 寶寶睡前常出現鬧覺、磨覺、作困等哭鬧現象, 希望自家寶寶也能像隔壁家天使寶寶一樣安靜入睡, 但現實卻可望不可及的。
其實, 這些現象並非寶寶不懂事的胡攪蠻纏。 嬰兒不能自己拉窗簾、不能自己脫衣服, 小一點甚至還不會自如躺下……寶寶睡眠的每個環節, 都得倚靠家長的周全配合和引導:家長需要留意寶寶的犯困信號, 在恰當的時機安排睡眠環境, 結合月齡建立相應的醒睡規律, 幫寶寶維護穩定的作息。
1睡前哭鬧的來由——因為困所以哭
多數睡前哭鬧是困倦的標誌。
有困意時,
Advertisiment
其實, 很多被認為是脾氣暴躁的孩子, 起因是缺乏睡眠, 睡夠了脾氣自然就變好了。
當然, 有些睡前哭鬧還可能是由於家長在寶寶不困時哄睡, 導致寶寶用哭鬧來抗拒睡眠。
媽媽們的感受:
2個月齡的寶寶, 早上醒來特別乖, 不哭不鬧, 上午幾乎不睡, 漸漸需要有人抱, 中午就放不下了, 不然一直哭, 下午有時候哭崩潰了秒睡, 但睡十幾分鐘又尖叫著哭醒,
Advertisiment
2犯困信號——功夫在哈欠之外
說起犯困信號, 很多人都知道只知道“哈欠”, 其實揉眼睛、眼睛沒神、一直啃手、用力咬東西、晃頭、抓頭髮、手亂舞、尖叫等等都有可能是犯困信號。
脾氣惡化
犯困的寶寶如果遇上小的磕碰摔跤, 會激起比平常更大的哭鬧。 想要的東西得不到, 在剛睡醒孩子也許可以忍受, 但犯困的寶寶很可能被這些小挫折激怒。 寶寶常用尖叫、哭鬧來抗議。 家長往往把這些現象和寶寶叛逆和壞脾氣大掛鉤, 其實只是寶寶困了難受, 情緒的容忍度下降了。 簡而言之:脾氣惡化也是困的信號。
錯過了睡點的興奮
錯過了平時入睡的點, 寶寶可能會表現得異常的興奮,
Advertisiment
咬東西
咬東西是一個常和出牙搞混淆的信號。 尤其臨睡前孩子啃咬的現象會加重, 尤其豎抱的時候他們可能會咬你的下巴、肩頭。 如果這是臨睡前獨有的, 則屬於困的可能性更大。
不易轉移注意力
平常有聲音寶寶常會將頭轉向聲源, 但犯困時 想吸引寶寶注意力往往較難。
隱藏的犯困信號
隨著成長, 有時候給予刺激量多,
Advertisiment
特有的犯困信號
觀察對比睡前半小時、醒後半個小時寶寶的狀態表現, 很快就能發現你家寶寶特有的犯困信號。 小嬰兒輕微犯困信號出現到真正入睡往往需要十幾分鐘的過渡。 所以觀察到信號後不要太緊張, 安心去做睡眠準備工作。
媽媽們的感受:
原來以為困都表現為打哈欠撓臉, 後來發現有時候興奮過頭/煩躁不安也是寶寶的犯困信號。
Advertisiment
3醒睡間隔——清醒時間
醒睡間隔是指醒來到再次睡著的時間。 醒睡間隔的活動包括餵奶、玩耍、入睡準備、嘗試入睡的時間。
媽媽們的感受:
七個月後基本就沒有之前揉眼打哈欠的信號了。 不過白天兩覺隔2個半鐘頭, 很精神的放床, 結果都是分分鐘睡著
各個年齡段醒睡間隔的大致範圍如下表。 此表是我基於:《睡眠聖經》、《實用程式育兒法》、《韋氏嬰幼兒睡眠聖經》等睡眠專著以及諸多媽媽們的親身實踐匯總而成的。
嬰兒的醒睡間隔隨年齡增長逐漸增加
正如長大了逐漸胃口見長,嬰兒的醒睡間隔也是逐漸增加的。這個不難理解,小時候就像容量小的手機電池,沖滿也只能用1、2小時,長大一些,容量也跟著大了,續航時間才長起來。總是用光才充電對電池性能可能有影響,而能用多久和開了什麼程式也有關。
一天內不同時段醒睡間隔漸增
一天內的不同時段,醒睡間隔可能是逐漸增加的。早上醒睡間隔就可能比下午的短。第一個早覺一般稱為回籠覺,也是由於它和夜覺相隔較短。
以7個月的孩子為例:醒睡間隔平均是2.5小時,全天是有波動的。有可能早上醒來1.5小時就會睡第一覺,上午覺和午覺之間的醒睡間隔增加到2.5小時,晚覺之前則達到3.5小時。也有晚覺之前因為已經累了一天,醒睡間隔反而短的情況。實際屬於哪種情況,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類似于成人也是早上7點起中午12點多睡午覺,卻能清醒到10點才睡,這倆段的醒睡間隔就有很大的差別。
沒睡好的情況醒睡間隔短
小睡很短和夜裡沒睡好的情況,醒睡間隔也會相應縮短。比如,第2-3個月,醒睡間隔大概是1~1.5小時,但小睡如果30分鐘就醒,再次入睡的時間很可能遠小於平常的醒睡間隔,甚至只有30分鐘。睡得長時,下一次睡覺前的醒睡間隔也更長。
晚上務必早早安排就寢
晚上早些為寶寶佈置睡眠環境。一般而言,晚上7-8點是1歲前寶寶較為合適的入睡時間。
媽媽們的感受:
之前晚上11點睡能感覺到娃的焦躁,原來是太困導致的。平時8點多奶完要睡,但我一離開床就醒。今天把所有的事都先做了,避免起床,8點多奶完一側,睡了大概有半小時以上吧,我開始迷迷糊糊了,他醒了,又奶另一側,喝光後,繼續睡。感謝!以前是我不懂他。
醒睡間隔是平均值,且有個體差異
雖然一段時期內相對穩定,但其受環境、生長突發狀況影響,會有短暫大幅波動的可能。何時入睡需要結合其他資訊綜合判斷。
每個孩子有作息上的特點,並且可能很早就開始有分化,比如有的孩子早上醒睡間隔短,下午卻很長;但也有的孩子早上和下午醒睡間隔差不多。這兩種在作息上的特點就很不相同,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4入睡時機——易睡視窗
在合適的時間點入睡很重要,太提前或滯後都會讓入睡變得困難,我將這個能相對順利入睡的區間叫做易睡視窗。
及時哄睡
不肯睡既有可能是疲勞過度也有可能是還不困:對於小月齡來說過度疲勞是常見的原因;大概是在9個月到1歲左右,不肯睡是由於還不困的可能性增加。
一方面,有時候孩子哭鬧大人會逗樂以求停止哭鬧,但要記住哭鬧有可能是疲勞引起的,當務之急不是靠逗樂熬過困倦時光,而是需要安排就寢。當寶寶已經表現得困倦或者過度興奮,需要及時安排睡眠環境,並對哄睡有所堅持,避免錯過易睡視窗,尤其缺覺的情況及時甚至提早哄睡很必要。
雖然哄孩子睡覺容易給人強迫孩子睡覺的感覺,但我們大都有過熬著紅眼追劇、打遊戲到半夜的經歷,不是不困而是無法自控。成人的自控能力尚且不一定和生理需求一致的,當寶寶需要睡眠卻想玩時,陪著他玩就是在剝奪他睡眠時間,家長需要區分寶寶的意願和需要。
嘗試入睡時間
另一方面,實際中遇到一些案例,由於擔心越困越疲勞,會持續哄睡。但哄太久不睡就像電腦死機,需要適時重啟,而不要硬扛,不然大人小孩都有壓力。比如小睡嘗試入睡的時間(嘗試入睡的時間是指開始嘗試入睡至真正睡著這個時間)白天在半小時,晚間超過1小時,可以考慮暫時終止入睡過程,等待時機,一般再過十幾分鐘-半小時,又會有新的易睡視窗出現。
睡眠安排
前一覺的時間點和長度也會對下一覺的易睡窗口造成影響。例如,傍晚多睡半小時可能推遲夜間入睡時間數小時,那麼這種覺權衡之下就未必需要睡。
作息記錄很重要,醒睡間隔和再次入睡的難易程度記錄下來,幾天的平均值進行比對就容易發現孩子特有的規律。
媽媽們的感受:
昨天中午哄睡時過了時間就沒有死扛,安靜的陪著他玩兒,捕捉到了再次困的信號才去哄,感覺入睡比過了時間硬哄要容易許多。
媽媽們的感受:
深有體會,我總結了兩點,錯過時機不搶行哄睡和抓住時機要及時哄睡。這樣壓力小了很多,順其自然。
5維護生物鐘的穩定
何時困何時醒並不是全由人意志決定,而是受內在生物鐘驅動的。
細心呵護生物鐘
每天都在類似時間入睡,有利於生物鐘形成,會比今天7點明天9點的混亂狀態來得容易。維護生物鐘非常重要,玩、出門遛彎、逛街等以娛樂為目的的活動應該讓步於睡眠,不可太隨意,否則是對寶寶的不負責任(有0-3個月的寶寶抱出門反而易於入睡的情況除外)。由多個人帶或白天晚上不同人帶更是要如此,養育者都清楚什麼時候需要安排睡覺,才能更好的回應寶寶的需求。
媽媽們的感受:
有時候孩子睡得晚,很可能家長無意識中慢慢延遲了孩子的入睡時間。我小侄女本來早睡早起加午睡不誤,半年沒見現在變成晚11點-隔天10點,傍晚5點多累趴了睡個2小時後起來瘋玩是常有的事。
好睡眠需要小心翼翼的呵護,當然有穩定生物鐘之後一兩次的變動也無需太緊張,適應不同的情況,也是寶寶需要學習的功課。
配合生物鐘安排小睡
成年人即使夜裡睡得再不好,上午10點補覺也不會睡很久,但中午之後入睡則不同。疲勞和生物鐘結合起來,入睡也會變容易。
所以如果寶寶不缺覺,針對白天小睡,偶爾出現的犯困信號也可以不哄睡,而讓孩子保持清醒:這是是為了配合生物鐘睡眠時段。和生物鐘吻合的小睡一般嘗試入睡時間短,睡眠時間也更長。
同理,如因某種原因錯過了某次小睡,也可以保持低強度活動,到下一次睡眠時間再哄睡,不過多地打破規律,從而維持生物鐘穩定。
媽媽們的感受:
寶寶已經大了,需要更多的時間來玩,來消耗體力,玩得好睡得才好。我也嘗試過到點拍睡,發現效果並不好,會造成寶寶拍睡後經常哭泣醒來,睡不踏實,而睡醒後玩的時候又哈欠連連卻睡不著。後來尊重孩子自己的狀態,他玩的時候全心陪他玩,看著明顯要困了就抱睡後放下,效果還行。
正如長大了逐漸胃口見長,嬰兒的醒睡間隔也是逐漸增加的。這個不難理解,小時候就像容量小的手機電池,沖滿也只能用1、2小時,長大一些,容量也跟著大了,續航時間才長起來。總是用光才充電對電池性能可能有影響,而能用多久和開了什麼程式也有關。
一天內不同時段醒睡間隔漸增
一天內的不同時段,醒睡間隔可能是逐漸增加的。早上醒睡間隔就可能比下午的短。第一個早覺一般稱為回籠覺,也是由於它和夜覺相隔較短。
以7個月的孩子為例:醒睡間隔平均是2.5小時,全天是有波動的。有可能早上醒來1.5小時就會睡第一覺,上午覺和午覺之間的醒睡間隔增加到2.5小時,晚覺之前則達到3.5小時。也有晚覺之前因為已經累了一天,醒睡間隔反而短的情況。實際屬於哪種情況,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類似于成人也是早上7點起中午12點多睡午覺,卻能清醒到10點才睡,這倆段的醒睡間隔就有很大的差別。
沒睡好的情況醒睡間隔短
小睡很短和夜裡沒睡好的情況,醒睡間隔也會相應縮短。比如,第2-3個月,醒睡間隔大概是1~1.5小時,但小睡如果30分鐘就醒,再次入睡的時間很可能遠小於平常的醒睡間隔,甚至只有30分鐘。睡得長時,下一次睡覺前的醒睡間隔也更長。
晚上務必早早安排就寢
晚上早些為寶寶佈置睡眠環境。一般而言,晚上7-8點是1歲前寶寶較為合適的入睡時間。
媽媽們的感受:
之前晚上11點睡能感覺到娃的焦躁,原來是太困導致的。平時8點多奶完要睡,但我一離開床就醒。今天把所有的事都先做了,避免起床,8點多奶完一側,睡了大概有半小時以上吧,我開始迷迷糊糊了,他醒了,又奶另一側,喝光後,繼續睡。感謝!以前是我不懂他。
醒睡間隔是平均值,且有個體差異
雖然一段時期內相對穩定,但其受環境、生長突發狀況影響,會有短暫大幅波動的可能。何時入睡需要結合其他資訊綜合判斷。
每個孩子有作息上的特點,並且可能很早就開始有分化,比如有的孩子早上醒睡間隔短,下午卻很長;但也有的孩子早上和下午醒睡間隔差不多。這兩種在作息上的特點就很不相同,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4入睡時機——易睡視窗
在合適的時間點入睡很重要,太提前或滯後都會讓入睡變得困難,我將這個能相對順利入睡的區間叫做易睡視窗。
及時哄睡
不肯睡既有可能是疲勞過度也有可能是還不困:對於小月齡來說過度疲勞是常見的原因;大概是在9個月到1歲左右,不肯睡是由於還不困的可能性增加。
一方面,有時候孩子哭鬧大人會逗樂以求停止哭鬧,但要記住哭鬧有可能是疲勞引起的,當務之急不是靠逗樂熬過困倦時光,而是需要安排就寢。當寶寶已經表現得困倦或者過度興奮,需要及時安排睡眠環境,並對哄睡有所堅持,避免錯過易睡視窗,尤其缺覺的情況及時甚至提早哄睡很必要。
雖然哄孩子睡覺容易給人強迫孩子睡覺的感覺,但我們大都有過熬著紅眼追劇、打遊戲到半夜的經歷,不是不困而是無法自控。成人的自控能力尚且不一定和生理需求一致的,當寶寶需要睡眠卻想玩時,陪著他玩就是在剝奪他睡眠時間,家長需要區分寶寶的意願和需要。
嘗試入睡時間
另一方面,實際中遇到一些案例,由於擔心越困越疲勞,會持續哄睡。但哄太久不睡就像電腦死機,需要適時重啟,而不要硬扛,不然大人小孩都有壓力。比如小睡嘗試入睡的時間(嘗試入睡的時間是指開始嘗試入睡至真正睡著這個時間)白天在半小時,晚間超過1小時,可以考慮暫時終止入睡過程,等待時機,一般再過十幾分鐘-半小時,又會有新的易睡視窗出現。
睡眠安排
前一覺的時間點和長度也會對下一覺的易睡窗口造成影響。例如,傍晚多睡半小時可能推遲夜間入睡時間數小時,那麼這種覺權衡之下就未必需要睡。
作息記錄很重要,醒睡間隔和再次入睡的難易程度記錄下來,幾天的平均值進行比對就容易發現孩子特有的規律。
媽媽們的感受:
昨天中午哄睡時過了時間就沒有死扛,安靜的陪著他玩兒,捕捉到了再次困的信號才去哄,感覺入睡比過了時間硬哄要容易許多。
媽媽們的感受:
深有體會,我總結了兩點,錯過時機不搶行哄睡和抓住時機要及時哄睡。這樣壓力小了很多,順其自然。
5維護生物鐘的穩定
何時困何時醒並不是全由人意志決定,而是受內在生物鐘驅動的。
細心呵護生物鐘
每天都在類似時間入睡,有利於生物鐘形成,會比今天7點明天9點的混亂狀態來得容易。維護生物鐘非常重要,玩、出門遛彎、逛街等以娛樂為目的的活動應該讓步於睡眠,不可太隨意,否則是對寶寶的不負責任(有0-3個月的寶寶抱出門反而易於入睡的情況除外)。由多個人帶或白天晚上不同人帶更是要如此,養育者都清楚什麼時候需要安排睡覺,才能更好的回應寶寶的需求。
媽媽們的感受:
有時候孩子睡得晚,很可能家長無意識中慢慢延遲了孩子的入睡時間。我小侄女本來早睡早起加午睡不誤,半年沒見現在變成晚11點-隔天10點,傍晚5點多累趴了睡個2小時後起來瘋玩是常有的事。
好睡眠需要小心翼翼的呵護,當然有穩定生物鐘之後一兩次的變動也無需太緊張,適應不同的情況,也是寶寶需要學習的功課。
配合生物鐘安排小睡
成年人即使夜裡睡得再不好,上午10點補覺也不會睡很久,但中午之後入睡則不同。疲勞和生物鐘結合起來,入睡也會變容易。
所以如果寶寶不缺覺,針對白天小睡,偶爾出現的犯困信號也可以不哄睡,而讓孩子保持清醒:這是是為了配合生物鐘睡眠時段。和生物鐘吻合的小睡一般嘗試入睡時間短,睡眠時間也更長。
同理,如因某種原因錯過了某次小睡,也可以保持低強度活動,到下一次睡眠時間再哄睡,不過多地打破規律,從而維持生物鐘穩定。
媽媽們的感受:
寶寶已經大了,需要更多的時間來玩,來消耗體力,玩得好睡得才好。我也嘗試過到點拍睡,發現效果並不好,會造成寶寶拍睡後經常哭泣醒來,睡不踏實,而睡醒後玩的時候又哈欠連連卻睡不著。後來尊重孩子自己的狀態,他玩的時候全心陪他玩,看著明顯要困了就抱睡後放下,效果還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