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抗生素是一把雙刃劍

什麼是抗生素?

由於最初發現的一些抗生素主要對細菌有殺滅作用, 所以一度將抗生素稱為抗菌素。 但是隨著抗生素的不斷發展, 陸續出現了抗病毒、抗衣原體、抗支原體, 甚至抗腫瘤的抗生素, 因此稱為抗生素更合適。 實際上, 人們日常生活中所說的抗生素一般還是指能抑制或殺滅細菌的抗菌素。

抗生素有不同的種類, 如常用的青黴素、頭孢菌素、紅黴素類等都有很多種。 每一種類都有自己的特點, 針對不同的疾病、人群、細菌等, 應適當選用。

抗生素的副作用有哪些?

因為缺乏廣泛有效的宣傳,

Advertisiment
大多數人只知道抗生素能消炎, 卻不瞭解抗生素的副作用。

抗生素可以治療各種病原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 但也可引起各種不良反應。 如過敏反應, 肝損害, 腎損害, 白細胞、紅細胞、血小板減少, 甚至再生障礙性貧血、溶血性貧血。 還會導致噁心、嘔吐、腹脹、腹瀉和便秘等消化道反應, 以及神經系統損害。

濫用抗生素導致的細菌耐藥是人類面臨的嚴峻挑戰。 如肺炎鏈球菌, 過去對青黴素、紅黴素、磺胺等藥品都很敏感, 現在耐藥率明顯上升。 還有些細菌變得幾乎“刀槍不入”, 如綠膿桿菌、不動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 有些情況下幾乎無藥可治。

正常人類的肌體中, 往往都含有一定量的正常菌群, 參與人身體的正常代謝。 濫用抗生素會破壞機體正常菌群,

Advertisiment
導致其他有害菌的繁殖, 形成“二次感染”。

抗生素使用中的幾大誤區

抗生素如同一把雙刃劍, 在治療疾病的同時, 如果使用不當, 也會帶來嚴重的不良反應以及造成耐藥菌株的增加, 耐藥菌株已構成了對人類健康的嚴重威脅。 以下是常見的抗生素使用誤區。

誤區一:將抗生素作為萬能藥

抗生素問世後, 創造了許多醫學奇跡, 因此有的人就將抗生素作為萬能藥, 不管得了什麼病, 都用抗生素治療。

如有些人一有頭疼發熱或皮肉傷就自行服用抗生素。 還有些人有時不慎扭傷胳膊或腿腳, 受傷的部位出現紅腫熱痛, 就認為有炎症了, 趕快用抗生素消炎, 其實這種炎症與細菌感染引起的炎症有本質區別,

Advertisiment
它是由於局部組織損傷形成的“無菌性炎症”, 並不是細菌感染所致的。 還有些人將對某種物質過敏而引起炎症反應, 如過敏性皮炎、過敏性鼻炎等, 也認為是需要用抗生素治療的疾病, 其實抗生素對此不僅無效, 反而還會帶來副作用。

誤區二:感冒用抗生素好得快

“感冒了?快吃點消炎藥吧, 好得快!”不少人對這樣的說法都不陌生。

上呼吸道感染以及咽痛、咽峽炎, 大部分是病毒感染所致, 無需使用抗生素。 醫生在日常的診療中, 碰到許多的感冒患者主動要求開消炎藥即抗生素類藥物, 甚至要求靜脈滴注抗生素, 並且說感冒後輸液會加快痊癒的速度。 這完全是無稽之談。 感冒是一自限性疾病, 最終要靠人體的自身免疫力將病毒清除。

Advertisiment
只要充分休息、多飲水、合理飲食就可痊癒。 只有感冒合併細菌感染, 才可以應用抗生素。

誤區三:高級抗生素好得快

臨床上常會碰到這樣的患者, 要求醫生開一些“好的”、“新的”、“貴的”抗生素。 其實抗生素無高級與低級之分, 只有病原菌對藥物敏感與不敏感之分, 以價格判斷藥物好壞是沒有道理的。 沒有一種抗生素能抑制或殺滅所有細菌, 只有使用對引起感染的細菌敏感的抗生素才能有效, 應根據患者的臨床情況及結合有關化驗結果合理選用。

誤區四:服藥隨心所欲

臨床上常碰到兩種現象, 一是感到症狀好轉就擅自停用抗生素, 另一種是任意延長療程。 前一種人認為藥吃多了對身體沒有好處,

Advertisiment
所以只要症狀好轉或消除, 就自行停藥, 這樣可能會造成疾病的復發或治療不徹底。 後一種人常常擔心疾病治療不徹底, 擅自延長藥物的使用時間, 這樣一方面造成浪費, 更嚴重增加了藥物的副作用。 應用抗生素必須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 按醫囑, 按規定的劑量和療程使用, 不可以自作主張更改用藥次數、劑量及療程。

特殊人群用藥

兒童各個器官未發育成熟, 有些組織或者器官生長非常迅速, 如果不慎使用藥物可能造成非常嚴重的後果。 如氨基糖苷類的藥物, 可以引起耳神經損害;兒童期使用四環素, 可以引起四環素牙和骨骼發育的損害;氯黴素可以引起肝臟損害等。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