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拒絕孩子要避免三個錯誤

當寶寶提出不恰當的要求時, 爸爸媽媽如何對寶寶說“不可以”?生硬的拒絕會破壞親子關係, 威脅式的語言甚至會造成寶寶的心理陰影。

家長在拒絕孩子時, 最容易犯的錯誤!說“錯誤”其實有些嚴重, 說“不當”可能更準確些, 因為有比這“不當”更恰當的拒絕方式, 能更好地説明孩子接受規則, 進而形成自律行為。

第一個錯誤:家長居高臨下, 頤指氣使, 對孩子吆五喝六。

家長過足了當領導的癮, 把在外面受的氣全部撒給孩子, 家長的心理垃圾轉移給了孩子。 這是滿足了家長, 倒楣了孩子。 遇到寧死不屈的,

Advertisiment
雙方勢必劍拔弩張, 親子關係惡化。 長此以往, 感受不到家長的溫暖, 孩子的心漸漸遠去, 再也不回頭。

真到那時, 可就悔之晚矣啦!遇到個性溫和的, 雖然表面順從, 心理也會受傷, 變得謹小慎微, 看人臉色, 迷失自我。 一旦脫離家長的控制, 一部分孩子不知道自己是誰, 應該做什麼, 只會等著別人下命令, 只能當可憐應聲蟲;另一部分孩子則如脫韁野馬, 行為失控。 比如小甜甜。 當然不排除少部分天生內心強大的孩子, 如朗朗。 朗朗爸爸當年逼迫孩子學琴, 說不彈琴就去死。 朗朗沒去死, 反而當上了年輕的鋼琴家。 可惜這幾十億人口, 就一個朗朗。

第二個錯誤:對孩子進行情感勒索。

家長都不動就說, “你再怎麼怎麼樣, 媽媽/爸爸就不喜歡你了,

Advertisiment
就不要你了”。 對小小的三四歲以內的孩子, 這簡直就是恐怖分子在要脅人質。 這麼大的孩子, 爸爸媽媽就是全部的世界, 是自己生存的依靠。 爸爸媽媽不喜歡自己了, 不要自己了, 對他們來說意味著無法生存, 那會帶來怎樣的心理恐懼。

所以, 家長這樣說等於把刀架在孩子脖子上進行勒索。 而對於大一些的孩子, 這句話又顯得超級孩子氣, 也許第一次管用, 多用幾次, 孩子就知道其實你是在虛張聲勢呢。 孩子知道你在說謊, 你又給孩子做了個什麼榜樣?

即便每次都管用, 孩子乖乖聽話, 可是孩子不做你禁止的事情, 不是因為這個行為是錯的, 而是因為這麼做就要受到拋棄。 被恐懼控制了的孩子, 哪還記得規則的本來面目啊,

Advertisiment
更別提自律啦!爸爸媽媽在跟前威脅, 我就不做。 爸爸媽媽不在跟前, 我照做不誤。 難道家長還能365天, 24小時貼身盯嗎?

第三個錯誤:規則飄忽不定, 今天不可以, 明天又可以, 完全看家長心情而定, 或者看孩子反抗程度而定。

如果家長心情好就可以, 心情不好就不可以, 這樣對孩子其實很不公平。 孩子時刻看家長的臉色, 揣摩家長的心思, 哪還有精力去發展自己?如果看孩子反抗程度而定, 那等於變相鼓勵孩子變成“滾地雷”。 撒潑打滾就能對付家長, 於是家長受到了孩子的控制, 哪還能執行規則啊。

其實合情合理地拒絕孩子真的不難。 只要我們能放下身段, 蹲下來, 理解並尊重孩子, 用愛心, 耐心和決心來執行規則,

Advertisiment
我們就能收穫一個獨立、堅強而自律的好孩子。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