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希望能為直接或間接經歷了創痛的孩子, 找到高效的療愈劑――有關生命、勇氣、關愛與未來主題的繪本、動畫片、電影和故事書;我們期待著這些同樣能震撼成年人的作品, 能在父母和孩子之間形成了一個“親子共讀”或親子分享的氛圍。 這一氛圍在這特殊時刻是如此重要, 它是給了孩子一個承諾:“別擔心, 寶貝, 我與你在一起。 ”
5.12汶川大地震後, 心理學博士、著名作家畢淑敏帶著心理疏導方面的志願者前往災區一線後, 緊急呼籲:“我們要替震區和非震區的兒童尋找一種心靈上的療愈劑。
Advertisiment
災難帶來的生離死別式的衝擊, 給孩子帶來的影響可能是多方面的, 他們可能更堅韌, 更容易懂得生命可貴, 而活著的意義就是給別人帶去愛和生活的勇氣;他們可能活得更積極, 對自己的未來有一個光明的期許;但也有一部分孩子可能變得脆弱無助, 因為感應到人生無常而變得頹喪。 這都要看父母和周圍的成年人向哪個方向引導。
在國外, 每次足以帶來傾覆性災難的事件過後,
Advertisiment
看輕飄飄的喜劇並不能讓孩子忘卻傷痛, 這就像你想讓傷口癒合不能喝蜂蜜水一樣。 深具療愈作用的經典藝術作品, 無一不具有在現實和想像間自由遊走的特徵。 是的, 現實太殘酷, 有時需要以想像的場景來沖淡現實的苦痛, 賦予生死大事一種含淚帶笑的詩意。 這些經久不衰的作品,
Advertisiment
通過經典的藝術作品來發掘孩子的勇氣, 就算遭受到打擊, 心理上的愈合速度也比常人要快。 而支撐勇氣的, 就是愛的信念:相信人間有愛, 相信陌生人伸來的手, 相信人性中的無私和無畏,
Advertisiment
能夠昭示未來的美妙作品, 能夠讓年幼的孩子產生強烈共鳴, 這事實上已成為孩子心靈的一種自我救贖。 只要你的孩子相信, “生命自會找到自己的出口, 傷口都會癒合。 ”那麼在成長過程中的一點挫折、一點懷疑、一點孤獨和一點惶恐不安, 都沒有什麼可怕的。 孩子心中自有樂觀的種子, 能在廢墟上開出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