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指導與嘮叨不同 嘮叨教育不出好孩子

在家庭教育中, 有一種常見的現象:那就是媽媽對孩子不斷地叮囑, 不斷地提醒, 不斷地督促。 其實, 這種嘮叨在教育中起不了什麼作用。

孩子需要父母的指導, 但不喜歡父母的嘮叨。 那麼, 指導與嘮叨有什麼不同呢?

一、指導是親切的, 是言簡意賅的;嘮叨則往往會有責怪、警告的成份。

二、指導是一種促進, 是引而不發, 鼓勵孩子獨立處理問題;而嘮叨常對孩子表現出不尊重和不信任。

三、指導的後果是孩子情緒穩定, 心情愉快;而嘮叨則是反復的單調刺激, 使孩子厭倦、反感、苦悶。 嘮叨的結果會形成兒童行為惰性,

Advertisiment
你不說幾次, 孩子就不會去做。 這種惡性循環, 還會導致子女獨立自主的積極個性被破壞。

一個人嘮叨, 首先是自己不相信自己, 對自己講出去的話, 做了的事, 由於不放心才會一次又一次的重複。 再就是, 個性屬於軟弱和緊張型的人特別容易嘮叨。

那麼, 父母怎樣避免對孩子嘮叨呢?

其一, 不要信口開河。 比如說, 規定孩子做好作業再開飯, 但有的父母話雖講出去了, 可心裡又怕孩子肚子餓, 就沒事找事地說:“你餓不餓?““快做快做, 飯都涼了。 你還想不想吃飯?“諸如此類自相矛盾的話, 反映了自己感情的軟弱, 說話不算數, 沒有威望。 克服嘮叨, 首先在對孩子講話前要經過一番理智過濾, 不能信口開河。

其二, 不要強行命令。

Advertisiment
多和孩子講悄悄話, 家庭語言的低聲調是母子關係和諧的一個重要因素, 也有利於避免氣氛惡化。 如果讓孩子做什麼事, 可以用親切的語言在他的身邊輕輕地告訴他, 尤其對幼小的孩子, 這既是命令, 又是感情的信任, 悄悄一句話比你大聲喝斥的作用大得多。

其三, 不要事事叮囑。 可以說, 家長對孩子講的話雖然多, 但許多都沒有講到點子上。 事無巨細, 都反復強調叮囑搞得家庭上下不得安寧, 大人為孩子不聽話而氣憤, 孩子在繁雜的語言環境裡定不下心來做功課, 結果會適得其反。

特別是對處在青春發育期的孩子, 他們有一定的逆反心理。 有時更容不得家長的過度嘮叨。

逆反心理反映了當代青少年的特點, 因為進入了青少年階段以後,

Advertisiment
比如說孩子的小學期是幼年期, 到了18歲已經就是一個成熟期。 小學階段有很重要的一個表現就是依賴性, 但是到了18歲以後往往想走向獨立。 青少年階段就是處於半幼稚、半成熟、半依賴、半獨立的階段。

他們要自我發展, 但是知道還離不開老師和家長的幫助, 他們認為自己會有很強的自製力, 想幹出一番名堂, 但是也知道, 由於知識面的缺乏, 還要去繼續學習與奮鬥。

在這樣情況下, 青春期青少年有一種闖蕩的特點, 當然還有一種自閉的特點, 願意把自己的心裡話告訴同齡的孩子, 而不願意告訴家長。

所以當家長過度詢問和建議, 即使是正確的, 但由於他們的逆反心理在作怪, 嘴上的也是持反對意見的。

Advertisiment

這樣產生的青春期逆反心理, 這應該是青少年階段正常的心理狀態。

所以, 家長不必驚慌, 只要孩子沒有什麼過激的言行, 或者突然改變以往的生活習慣和交往人群, 就不要過度頻繁的嘮叨。

對待青春期孩子一些超前的社會觀, 家長儘量多與孩子溝通並予理解。

少嘮叨, 多指點, 用讓孩子佩服和贊同的觀點與之交流, 那麼孩子的一切你必然瞭解於自己心中。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