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按兵不動的成語故事

1 按兵不動的成語故事

春秋末期, 諸侯爭霸, 弱肉強食, 位於晉國東部的一個弱小國家——衛國, 長期以來受著強大晉國的壓迫, 苦不堪言。 這個時候衛國的國君——衛靈公, 毅然投靠了與晉國同樣強大的齊國, 締約結盟。 這種做法令當時晉國的執政卿趙鞅十分惱怒, 集結大軍準備討伐衛國, 大軍出發前, 趙鞅先派大夫史默出使衛國, 暗中調查衛國內部的情況, 並約好在一個月後回來報告, 可是, 一個月, 兩個月很快過去了, 史默仍舊沒有消息, 趙鞅不知道究竟出了什麼意外情況, 晉國內部也開始議論紛紛,

Advertisiment
史默已經被衛國殺害, 不可能再回來了。 況且衛國只不過是一個弱小的國家, 不如乾脆出兵, 一舉擊破, 趙鞅否定了這種說法, 他認為衛國之所以敢背叛晉國投靠齊國, 一定已經做好了十分充分的準備, 貿然進攻, 會使晉國損失巨大, 所以在史默控聽消息回來之前, 決不能草率採取行動。 就這樣等了半年之久, 史默終於回來了。 趙鞅問他:“為什麼耽擱這麼長的時間呢。 史默答道, 經過六個月的觀察, 衛靈公很有才幹, 國內賢臣很多, 人民擁戴, 舉國上下團結一心。 如果我們要依靠武力使衛國屈服, 是要付出巨大的代價的。 經過這半年來, 還是尋找不到衛國的弱點, 所以我只好回來了。 趙鞅聽後, 同意史默的看法, 暫時打消了攻打衛國的念頭,
Advertisiment
按兵不動, 等待時機。

2 按兵不動材料

【發音】àn bīng bù dòng

【出處】 1、《荀子·王制》:“偃然按兵不動。 ”

2、《呂氏春秋·恃君覽》:“趙簡子按兵而不動。 ”

3、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六回:曹操來見袁紹曰:“今董賊西去, 正可乘勢追襲;本初按兵不動, 何也?”

【解釋】按:止住。 使軍隊暫不行動。 現也比喻暫不開展工作。

【近義詞】按兵束甲

【反義詞】雷厲風行、聞風而動

【用法】作謂語、定語;多指接到任務後不肯做

【成語舉例】在探清敵人的虛實之前, 我軍還是先按兵不動。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