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在某個晚上, 我們去聽音樂會, 女兒先是吵著不要進去, 進去沒多久又吵著要出來, 搞得我們人仰馬翻。 又有一次下午放學, 她看到同學的爸爸騎自行車來接, 她也吵著現在就要我回家騎自行車來接她, 非常無理取鬧。
這幾個狀況都是“值得”我再次生氣吼叫的, 然而我覺得繼續生氣懊惱似乎並不會讓她以後不再吵鬧, 而自己也確實需要在教育的方式上另尋出路。
於是我便給自己立下了21天不對她生氣的挑戰!避免第一線衝突”是首要目標既然要做到不生氣, 那麼首先要做的就是當自己覺得情緒快要失控時,Advertisiment
為了避免掉入情緒糾纏的漩渦, 當她一開始哭, 我只輕輕說聲:“Ohoh!”就默默轉頭離開現場。
看我走了, 她哭得更大聲, 嘴上喊:“媽媽來!媽媽來!”
然而我知道在情緒的浪頭上, 任何對話都是火上加油, 因此我選擇先不進入她的視線, 一切等她發洩完再說。
第2天我發現拉開距離的效果極佳, 少了我在旁邊, 她可以專心宣洩情緒, 大約十至十五分鐘, 她會自動停止哭鬧, 主動過來找我討抱, 有時則是我若無其事的去找她。
當她情緒平穩後, 絕不落井下石去責怪她, 我只是充滿理解的抱抱她, 再繼續尋常生活。
Advertisiment
她哭了一下, 發現爸媽並沒有受影響, 她反倒聽起我們的聊天內容, 自然而然不哭了。
第4天她早上又發起床氣, 趴在客廳地墊上哭鬧, 哭得滿頭大汗, 我一句話不吭, 默默為她打開電風扇, 吹了陣涼風, 她也就不哭了。
Advertisiment
晚上她半夜醒來, 又莫名其妙的吵著要她的玩偶“冰冰”, 困得不得了的我其實很生氣, 但我只是繼續閉著眼, 不對她動怒, 她哭了五分鐘, 就自己就睡著了。
經過前幾天的練習, 我發現許多時候, 孩子只是需要一點時間與空間發洩情緒:
以前之所以會與她發生情緒爭戰, 是因為我把她的鬧情緒視為她在挑釁, 當我把矛頭指向自己, 自然就無法置身事外, 結果就演變成大吼大叫與大哭大鬧的親子混戰, 兩敗俱傷。
當我調整心態, 理解孩子的哭鬧其實是有別的原因, 而不是針對自己, 心理上就比較能淡然處之, 可以把距離拉開, 而非正面迎戰。 少了來自父母的情緒壓力, 孩子才有更多空間專心處理自己的情緒。 當孩子在外哭鬧,Advertisiment
在挑戰21天不生氣的最高指導原則下, 我的方法是想辦法轉移孩子注意力。
第5天女兒很反常的吵著不想去她最喜歡的音樂課, 眼看上課時間快到了, 我實在很想把她揪進教室, 但我忍住不發脾氣, 不陷入是否要上課的爭戰中。
我只是轉移焦點對她說:“小朋友還沒有進教室喔!趁現在還有很多位子, 我們趕快進去選喜歡的座位好不好?”
女兒一聽, 很高興的說好, 馬上跑進教室找喜歡的位子坐下, 就這樣莫名其妙化解了大戰危機。
Advertisiment
第8天我帶女兒與媽媽外出遊玩, 女兒在車上睡著了, 醒來時剛好到達晚餐地點。 剛醒來的她心情不太好, 喊著想上廁所, 當時外面下著大雨, 我想帶她下車, 她竟吵著不要穿鞋子。
我冒雨抱她進餐廳, 到了洗手間, 她仍吵著不想穿鞋子, 我忍住氣, 解釋不穿鞋就要光腳站在濕濕的地上, 她聽了更生氣, 邊哭邊鬧邊尿尿。
正在挑戰不生氣的我, 其實快要氣炸了, 但我堅守防線, 不對她破口大駡, 我把她帶出洗手間, 裝作沒事般的對她說:“走吧!我們去看看外面有沒有好玩的東西!”
恰好轉角有間賣泳具的店, 我指著掛在上面的幼兒泳圈, 對她說:“你看!是長頸鹿泳圈耶!”
女兒一聽, 情緒立刻大轉變, 她停止哭鬧, 很興奮的開始指東指西, 最後還開心的跟著我們一起試穿了好多泳衣。
有了這幾次戶外的處理經驗,我深深覺得:
當孩子在外面鬧脾氣時,我們更要先穩住自己,不要因為覺得丟臉,而更生氣的對孩子發動情緒攻擊。
我把重點放在幫助孩子平復心情,而不是在意他人眼光。老實說,路上又有多少人認識我呢? 暫時分開,讓第三人協助處理挑戰不生氣的這些天中,有幾次還真的被激怒到最高點,此時,如果有第三人適時帶開孩子,暫時分開彼此,轉換一下心情,對紓解情緒有很大的幫助。第12天早上明明說好是我去接她下課,結果一到學校,她又變卦說想要爸爸來接,我耐著性子對她說明,她仍舊吵著要爸爸,然後開始大哭。此時園長過來,用手捧著她的臉,輕輕在她耳邊說:“我的手有魔法,換我們去接爸爸”,女兒馬上不哭了。
只不過出了學校,她又開始鬧,在計程車上哭得很大聲,我對司機先生抱歉,然後轉頭很平靜的對她說:“你太大聲了,這樣伯伯開車很危險。”她一路哭到律動教室,看到爸爸幫她送衣服來,吵著只要爸爸陪她上課,媽媽先回家。
那一天,我第一次放手讓先生去處理,我只送到門口,後面程式由他們自己來。
上課結束後,女兒很開心的回到家,先生告訴我說,女兒剛剛自動自發的去換衣服、喝牛奶、進教室上課(因為爸爸什麼都不知道)。
看著女兒開心的模樣,我才想到,適度的分離是最好的情緒冷卻劑,我們都需要一點時間整理自己。
接下來幾天,女兒都要爸爸送她去上學及陪她上課,她的情緒也在那幾天明顯變好。感謝先生,讓我與女兒糾結的情緒,找到另一個出口。 解鈴還須系鈴人,睡前深談:“我不吼,你不煩”面對女兒不斷鬧脾氣,我深知她一定有個結沒解開...第15天在挑戰第15天的晚上關燈後,我在黑暗中與她長談。我問她:“你最近常為了一點小事就煩,是因為那天你在海科館哭鬧,我們沒去彩繪餐廳,所以在生氣嗎?”
女兒說:“對。”然後她回想起當天的情形,又開始吵著:“我要去,我要去。”
我對她解釋:“在外面的時候,媽媽會看時間、安排流程,如果約好時間就要準時,例如飛機、高鐵、船、餐廳,他們都不會等人。
如果你想要什麼,可以好好說,我們一起討論、想辦法安排;但是如果你用吵的,大家就沒辦法講,最後什麼都不能做了。況且,那天我本來就答應你可以買爆米花,只是順序上是先吃午餐再買爆米花當下午茶,但是那時候你堅持一定要馬上吃,還哭到不能停,最後我們都進不了餐廳。我也好想吃爆米花,我也好想去彩繪餐廳啊!”女兒默默沒有說話。
我問她:“所以每次媽媽因為你哭鬧而生氣的時候,你跟媽媽說對不起,是因為怕媽媽不愛你嗎?”她馬上說:“對!”
我語帶抱歉的說:“原來是這樣啊,我一直以為,你是因為知道自己做錯事了才道歉。我那天看了《大吼大叫的企鵝媽媽》,才知道原來小孩被媽媽吼的時候,都以為媽媽不愛她。 瞭解孩子哭鬧的背後原因當我挑戰不生氣,不在第一時間發脾氣的時候,也讓我有機會從客觀的角度,來看待女兒的哭鬧。第18天這陣子,女兒有點小感冒,可能因為身體不太舒服,所以心情特別不好。我也發現,剛起床的她情緒都不太好,如果她一起床我就催她吃早餐準備出門,她的反彈會特別大。
而那幾天讓爸爸去接送她,她的心情很開心,而且非常自動自發,我才發現自己是個管太多又愛催的媽媽,因為在狀況外的爸爸面前,孩子自己可以做得很好。
每個哭鬧背後都有原因,如果我們氣血攻心,就無法理性的厘清問題原因,唯有做到先不生氣,不捲入情緒漩渦,我們才能真正看到問題,慢慢修正彼此,磨合出更好的相處模式。
大部分的時候,我的生氣是起源于孩子鬧脾氣,然而,當我沉澱下來反思,發現許多時候孩子的鬧脾氣,卻是起因於我自己的行為。第20天經過這些天的鍛煉和學習,我終於體會到,每個早上女兒幾乎都會鬧脾氣...
而仍在挑戰不跟孩子生氣的我,學著先不對她生氣、拉開距離,這才發現,原來女兒鬧脾氣,是因為一早起來就被我催促。
因為當我不再催促、悠哉悠哉做自己的事,讓女兒以自己的速度從剛睡醒的昏沉中醒來時,二十分鐘後,她會自動去吃早餐準備出門,自律得很。
以前每天早上總要花兩小時吃早餐準備出門(大概有一半的時間是我在催她,她因此很不配合),在我改變為不再催促她、讓她以自己的速度進行時,時間反而縮短為一小時,我不催,她不氣,雙贏。
仔細想想,孩子遲到或沒時間吃早餐,都是她的事,我們必須學習放手,讓孩子自己承受後果,而不是死命盯著她去完成一件她自己應該做的事。
在放手的信念下,自然少了很多生氣的機會,我們只需冷靜淡定做好份內的事,讓孩子學會自己負責。 終結情緒混戰,幫助孩子學習處理情緒21天的挑戰下來,我慢慢找到處理方法,女兒也神奇的漸漸轉回情緒穩定。我們之間不再劍拔弩張,我不再動不動就威脅她,我懂得給她多一點時間與空間,我懂得用寬容與溫柔來看待她的小失控。
我學會在小事上放手,她也重回過去的穩定講理,且變得更加自律。
就在挑戰的最後一天我們到綠島旅行,即便在最容易發生情緒衝突的旅行壓力下,我也與女兒都安然度過。
也許是因為我們找到相處的眉角,她也知道媽媽的愛會一直守著她,她不再需要透過哭鬧去測試,她能安心練習處理情緒。
我想,父母應該像棵穩定的大樹。在孩子慌亂失去控制的時候,我們更要冷靜淡定,做最好的情緒示範,透過一次次練習,讓孩子學習處理情緒。
想教孩子控制情緒,我們必須先練習控制自己的,永遠先從己身做起,這是最有力量的引導,更能展現想要變好的決心。21天情緒挑戰的心得21天挑戰過後的某個晚上,女兒在回家的路上蹦蹦跳跳的唱歌,突然,她抬頭對我說:“媽媽,你最近都沒有對我生氣,我好高興喔~”
其實那天她有一點小無理取鬧,然而對處理這類狀況已經非常熟練的我,輕輕鬆松就化解情緒危機。
如同之前挑戰不對另一半生氣一樣,當我從己身做起,做到先不生氣,對方(包括先生與女兒)都能感受到我的改變,從而也修正自己。
我從這兩段挑戰中收穫滿滿,也感動另一半與女兒的細膩,讓這段挑戰更有意義。 最後還開心的跟著我們一起試穿了好多泳衣。有了這幾次戶外的處理經驗,我深深覺得:
當孩子在外面鬧脾氣時,我們更要先穩住自己,不要因為覺得丟臉,而更生氣的對孩子發動情緒攻擊。
我把重點放在幫助孩子平復心情,而不是在意他人眼光。老實說,路上又有多少人認識我呢? 暫時分開,讓第三人協助處理挑戰不生氣的這些天中,有幾次還真的被激怒到最高點,此時,如果有第三人適時帶開孩子,暫時分開彼此,轉換一下心情,對紓解情緒有很大的幫助。第12天早上明明說好是我去接她下課,結果一到學校,她又變卦說想要爸爸來接,我耐著性子對她說明,她仍舊吵著要爸爸,然後開始大哭。此時園長過來,用手捧著她的臉,輕輕在她耳邊說:“我的手有魔法,換我們去接爸爸”,女兒馬上不哭了。
只不過出了學校,她又開始鬧,在計程車上哭得很大聲,我對司機先生抱歉,然後轉頭很平靜的對她說:“你太大聲了,這樣伯伯開車很危險。”她一路哭到律動教室,看到爸爸幫她送衣服來,吵著只要爸爸陪她上課,媽媽先回家。
那一天,我第一次放手讓先生去處理,我只送到門口,後面程式由他們自己來。
上課結束後,女兒很開心的回到家,先生告訴我說,女兒剛剛自動自發的去換衣服、喝牛奶、進教室上課(因為爸爸什麼都不知道)。
看著女兒開心的模樣,我才想到,適度的分離是最好的情緒冷卻劑,我們都需要一點時間整理自己。
接下來幾天,女兒都要爸爸送她去上學及陪她上課,她的情緒也在那幾天明顯變好。感謝先生,讓我與女兒糾結的情緒,找到另一個出口。 解鈴還須系鈴人,睡前深談:“我不吼,你不煩”面對女兒不斷鬧脾氣,我深知她一定有個結沒解開...第15天在挑戰第15天的晚上關燈後,我在黑暗中與她長談。我問她:“你最近常為了一點小事就煩,是因為那天你在海科館哭鬧,我們沒去彩繪餐廳,所以在生氣嗎?”
女兒說:“對。”然後她回想起當天的情形,又開始吵著:“我要去,我要去。”
我對她解釋:“在外面的時候,媽媽會看時間、安排流程,如果約好時間就要準時,例如飛機、高鐵、船、餐廳,他們都不會等人。
如果你想要什麼,可以好好說,我們一起討論、想辦法安排;但是如果你用吵的,大家就沒辦法講,最後什麼都不能做了。況且,那天我本來就答應你可以買爆米花,只是順序上是先吃午餐再買爆米花當下午茶,但是那時候你堅持一定要馬上吃,還哭到不能停,最後我們都進不了餐廳。我也好想吃爆米花,我也好想去彩繪餐廳啊!”女兒默默沒有說話。
我問她:“所以每次媽媽因為你哭鬧而生氣的時候,你跟媽媽說對不起,是因為怕媽媽不愛你嗎?”她馬上說:“對!”
我語帶抱歉的說:“原來是這樣啊,我一直以為,你是因為知道自己做錯事了才道歉。我那天看了《大吼大叫的企鵝媽媽》,才知道原來小孩被媽媽吼的時候,都以為媽媽不愛她。 瞭解孩子哭鬧的背後原因當我挑戰不生氣,不在第一時間發脾氣的時候,也讓我有機會從客觀的角度,來看待女兒的哭鬧。第18天這陣子,女兒有點小感冒,可能因為身體不太舒服,所以心情特別不好。我也發現,剛起床的她情緒都不太好,如果她一起床我就催她吃早餐準備出門,她的反彈會特別大。
而那幾天讓爸爸去接送她,她的心情很開心,而且非常自動自發,我才發現自己是個管太多又愛催的媽媽,因為在狀況外的爸爸面前,孩子自己可以做得很好。
每個哭鬧背後都有原因,如果我們氣血攻心,就無法理性的厘清問題原因,唯有做到先不生氣,不捲入情緒漩渦,我們才能真正看到問題,慢慢修正彼此,磨合出更好的相處模式。
大部分的時候,我的生氣是起源于孩子鬧脾氣,然而,當我沉澱下來反思,發現許多時候孩子的鬧脾氣,卻是起因於我自己的行為。第20天經過這些天的鍛煉和學習,我終於體會到,每個早上女兒幾乎都會鬧脾氣...
而仍在挑戰不跟孩子生氣的我,學著先不對她生氣、拉開距離,這才發現,原來女兒鬧脾氣,是因為一早起來就被我催促。
因為當我不再催促、悠哉悠哉做自己的事,讓女兒以自己的速度從剛睡醒的昏沉中醒來時,二十分鐘後,她會自動去吃早餐準備出門,自律得很。
以前每天早上總要花兩小時吃早餐準備出門(大概有一半的時間是我在催她,她因此很不配合),在我改變為不再催促她、讓她以自己的速度進行時,時間反而縮短為一小時,我不催,她不氣,雙贏。
仔細想想,孩子遲到或沒時間吃早餐,都是她的事,我們必須學習放手,讓孩子自己承受後果,而不是死命盯著她去完成一件她自己應該做的事。
在放手的信念下,自然少了很多生氣的機會,我們只需冷靜淡定做好份內的事,讓孩子學會自己負責。 終結情緒混戰,幫助孩子學習處理情緒21天的挑戰下來,我慢慢找到處理方法,女兒也神奇的漸漸轉回情緒穩定。我們之間不再劍拔弩張,我不再動不動就威脅她,我懂得給她多一點時間與空間,我懂得用寬容與溫柔來看待她的小失控。
我學會在小事上放手,她也重回過去的穩定講理,且變得更加自律。
就在挑戰的最後一天我們到綠島旅行,即便在最容易發生情緒衝突的旅行壓力下,我也與女兒都安然度過。
也許是因為我們找到相處的眉角,她也知道媽媽的愛會一直守著她,她不再需要透過哭鬧去測試,她能安心練習處理情緒。
我想,父母應該像棵穩定的大樹。在孩子慌亂失去控制的時候,我們更要冷靜淡定,做最好的情緒示範,透過一次次練習,讓孩子學習處理情緒。
想教孩子控制情緒,我們必須先練習控制自己的,永遠先從己身做起,這是最有力量的引導,更能展現想要變好的決心。21天情緒挑戰的心得21天挑戰過後的某個晚上,女兒在回家的路上蹦蹦跳跳的唱歌,突然,她抬頭對我說:“媽媽,你最近都沒有對我生氣,我好高興喔~”
其實那天她有一點小無理取鬧,然而對處理這類狀況已經非常熟練的我,輕輕鬆松就化解情緒危機。
如同之前挑戰不對另一半生氣一樣,當我從己身做起,做到先不生氣,對方(包括先生與女兒)都能感受到我的改變,從而也修正自己。
我從這兩段挑戰中收穫滿滿,也感動另一半與女兒的細膩,讓這段挑戰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