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挫折幫孩子走出天然自戀

幼小的孩子都是自戀的, 他們以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 孩子需要在自我探索中打破這一天然的自戀。 這個探索過程主要從2歲開始, 他們需要認識社會, 尋找自己在社會中的位置, 而孩子沒走入社會之中時, 父母和親人就代表了社會。 做父母的一味溺愛孩子, 放縱孩子的一切欲望、要求, 就是告訴孩子他的一切欲望都是合理的, 社會都該滿足的, 他的自戀是對的!長此以往, 孩子的天然自戀就沒有遭遇真正挫折, 心中有了這個自我中心的定式, 再難走出來。

有些孩子則是幸運的, 他們離開父母親人後,

Advertisiment
在幼稚園或是小學經受挫折、坎坷, 得到寶貴的人生經驗, 知道了自己的位置, 懂得了自己要去適應環境而不是環境來適應自己。 有些則沒有這麼幸運, 一帆風順地走下去, 自我無限膨脹, 但當走到真正的社會中時, 自我為中心遭到毫不手軟的打擊, 社會環境無情地摧毀了他已經固化的自戀的心理定式。 這時, 他再以一己之力與社會抗衡, 面臨的就只是滅頂之災。

別人不會溺愛你的孩子, 做父母的, 必須先意識到這一點。 孩子在探尋過程中, 挫折是必須的體驗, 也是必然的體驗。

在0~2歲時, 怎麼滿足孩子的需要都不會犯大的錯誤, 但從2歲開始, 做父母的必須一方面尊重孩子的探索, 一方面讓孩子學會尊重別人, 讓他意識到,

Advertisiment
世界並非是圍繞著他而轉, 其他人是和他一樣重要的人。 他要自愛, 但同時要愛人。

愛是合理的給和合理的不給

美國心理學家斯考特・派克認為, 對孩子的溺愛和對寵物的愛有一致性, 可以說是一種父性或母性的本能。 它不需要努力, 不需要經過意志抉擇, 並且對心靈的成長毫無幫助, 所以不能算是真愛。 雖然溺愛也能幫助建立親密的人際關係, 但要養育健康而心智成熟的子女, 還需要更多的東西。

派克描述說, 這些“更多的東西”就是:

愛不光是給予, 它是合理的給和合理的不給;是合理的讚美和合理的批評;它是合理的爭執、對立、鼓勵、敦促、安慰。 所謂合理, 是一種判斷, 不能只憑直覺, 必須經過思考和有時不怎麼愉快的取捨決定。

Advertisiment

並且, 這樣做的人經常會處於一種兩難的困境當中, 一方面要尊重所愛的人在生活和人格上的獨立, 一方面又要適時提供愛的引導。 這種真愛複雜而艱巨, 需要認真思考, 需要不斷創新。 相反, 溺愛不管看起來是多麼富有犧牲精神, 也是懶惰的、缺乏思考、陳舊、僵化, 而且一成不變。 最懶惰的就是放縱型的溺愛, 因為這樣做的父母居然放棄了思考, 而讓沒有控制能力的孩子去發號施令。

放縱型溺愛的代價

冬天的一個晚上, 媽媽帶著3歲的皮魯去朋友家串門。 回到家裡後, 皮魯突然發現一直攥在手裡的一塊糖果不見了。 那塊糖果是媽媽的朋友給的, 他家沒有這樣的糖果。 發現糖果沒有了之後, 皮魯著急地哭了起來。

Advertisiment
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都來安慰他, 並承諾第二天給他買他最喜歡的玩具。 但是, 皮魯沒有妥協:“我要!我要!!我一定要!!!”

皮魯打著滾哭鬧, 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看得實在心疼, 便帶上照明工具, “傾巢”出動, 沿著回來的路進行“拉網式”搜尋。 眼看到了午夜12時, 糖果還是沒有找到, 媽媽看到因絕望而死去活來的孩子, 終於硬著頭皮敲響了朋友家的門……

經歷小小的失望就這樣歇斯底里, 預兆了未來災難的來臨……

皮魯長大了, 想找一個女朋友, 但他看上的女孩根本看不上他。 他不再打滾哭鬧, 而是拿起一把刀子割破了自己的手腕……

在醫院裡, 皮魯被搶救過來了, 但是他卻又開始絕食。 父母哭著對他說:“你想把我們急死?不就是一個女孩嗎?人生的路還長著呢,

Advertisiment
好女孩多的是。 ”但是他恨恨地說:“我就想要她!要她!一定要她!!”

從一塊糖果開始, 皮魯被無休止的滿足溫柔地包圍著, 直至失去了理性……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