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挫折教育一定要把握好度

創造挫折情境屬於挫折教育的一種方法, 但是屢屢的挫折只會讓孩子失去自信。 所以挫折教育重要的並不是挫折本身, 而是孩子在受挫後是否有恢復能力, 是否有無所畏懼的自信心。 其實, 挫折教育就是要培養孩子尋找幸福的能力, 這樣在任何挫折面前才能泰然處之, 永遠樂觀。

症狀一

父母不幫孩子總結敗因

粘先生:在社區舉行的寶寶才藝比賽中, 最終只有三個小朋友獲獎, 他們在臺上喜笑顏開。 台下沒有得獎的孩子默默無語、表情嚴肅, 我們當父母的也是如此。 後來有個女孩扁著嘴小聲抽泣,

Advertisiment
接著所有沒得獎的孩子也都哭了。 面對這種情況, 我們只能安慰孩子:“沒關係, 輸就輸吧, 得獎的小朋友還沒有咱們演得好呢。 ”

診斷:

孩子為比賽輸了而哭並非壞事, 既是情緒的自然發洩, 也是一種爭強好勝、要求上進的表現。 此時父母不能告訴孩子“輸就輸吧, 沒關係”, 否則會助長他無所謂的心態, 而是應該幫助他分析失敗原因, 認識到自己的不足, 才能讓孩子有收穫。

症狀二

父母把想法強加給孩子

馮女士:在幼稚園舉行的公開課上, 很多孩子並不想發言, 小手偶爾抬起一點又立刻放下, 再扭頭看看媽媽的臉色。 不少媽媽都拉著臉、緊皺眉頭, 用期待的眼神要求孩子儘快發言, 於是孩子不得不勉強舉手。

診斷:

父母首先必須改變自己的觀念,

Advertisiment
不要把想當然的想法強加在孩子頭上, 給孩子更多選擇, 讓他(她)做喜歡的事情, 真正從內心去激發抗挫能力, 知道跌倒了該如何爬起來。

療程解析

挫折教育不能一蹴而就, 父母們應該分為四個療程循序漸進地對孩子進行“治療”。

第一“療程”: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適用年齡:0~1歲, 低幼階段。

療法:孩子的挫折教育在出生後就應該開始。 很多父母無條件地保護孩子, 無意中會讓孩子覺得他在家庭中是第一位的, 這對於以後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是非常不利的。 父母應該讓孩子感受到他與其他的成員都是平等的, 慢慢培養一種家庭責任感, 學會獨立去面對、解決問題。

第二“療程”:培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