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採用抗生素療法可以治癒中耳炎嗎

中耳炎是細菌侵入鼓膜內的中耳引起的疾病。 症狀為患兒身體發熱, 感覺疼痛。 嬰兒在發病時只是哭鬧, 無法判定是否是中耳炎, 一般是發現鼓膜變紅以後才開始注意到。 因發熱來醫院的嬰兒, 如果醫生不用耳鏡觀察鼓膜, 是診斷不出中耳炎的。 嬰兒的中耳炎一般在不知不覺中痊癒, 這是因為使用了抗生素。 多數醫生習慣了對發熱的嬰兒使用抗生素, 因此, 即使未診斷出中耳炎, 患兒也會好轉。

仔細檢查耳部的五官科醫生在診斷為中耳炎後, 也不像以前那樣馬上切開鼓膜, 而是首先使用10 天左右的抗生素。

Advertisiment
大多數中耳炎患兒使用抗生素後會痊癒, 但有的患兒過10 天后再檢查時會發現中耳室積液。 這種情況可能是由於通到中耳室的咽鼓管(連接鼻咽部至中耳室的管道)某處阻塞, 使原本與外界氣壓相同的中耳室壓力變低了。

即使不導致中耳炎, 很多咽鼓管阻塞的兒童也會因中耳室負壓而出現積液。

中耳室積液、鼓膜變得不透明時, 稱為滲出性中耳炎。 以往由於這類患兒的發熱、疼痛症狀消退, 一般不會再帶到五官科醫生那裡進行檢查, 所以這種病很少被發現。

滲出性中耳炎比以前有所增多, 是因為發明了從鼓膜外可發現積液的耳道鏡。 發現小兒聽力不好帶到五官科檢查時, 用這種儀器便可對滲出性中耳炎做出診斷。

Advertisiment
隨之而來的問題就是如何對滲出性中耳炎進行治療。

因大約一半的患兒在檢查中耳積液時發現了細菌, 因此採用抗生素療法;另一種療法是考慮到中耳室負壓這個原因, 採用向咽鼓管吹入空氣, 或手術切除入口腺樣增生, 或施行全身麻醉後向鼓膜插管等方法以打開堵塞的咽鼓管。

可是這些療法是否真的有效無法確定。 因為即使不做任何處置, 半數的患兒也能在3 個月左右自然痊癒。 過了幼兒期, 近10 歲以後, 就不會再發生滲出性中耳炎了。 如果存在妨礙正常生活的聽力困難, 可以施行插管方法。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