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覺是人的主要感官, 人通過聽覺去感知周圍世界、感受周圍世界、認識周圍世界。
小班年齡的孩子對周圍世界充滿無限的好奇, 對他們來說, 聲音是美妙的, 對能發出聲音的東西更是好奇無比的。 而且喜歡擺弄又是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 對任何自己感興趣的東西都會玩玩、試試、摸摸、看看, 對能發出聲響的東西就尤為感興趣。
因此小班幼兒通過聽覺能很好地説明他們認識周圍世界。 然而小班幼兒充滿好奇、喜歡擺弄的年齡特點, 讓他們充滿探究欲望, 能更好地通過操作探索中去發現知識、獲得知識。
Advertisiment
本次活動的設計分為四部分。
第一部分初步感知。 讓幼兒在擺弄瓶瓶罐罐中發現存在著聲音, 並自主發現空瓶沒有聲音, 從而引出聲音這一主題。
第二部分探索感知。 我提供了多種操作材料供幼兒自由操作, 從而在幼兒自主嘗試探索中得出, 有些東西放在瓶子裡沒有聲音這一結論。 此結論是由幼兒自主探索得出更易幼兒接受。
第三部分為遊戲部分, 此環節以遊戲形式把活動推向高☆禁☆潮, 進一步激發幼兒對聲音異同的興趣。 在遊戲中幼兒將三種不同的聲音猜出, 從而體驗到遊戲的樂趣。
活動最後, 我為幼兒留有餘地。 讓幼兒持續探索興趣,
Advertisiment
活動目標:1、通過玩玩說說, 發現聲音, 初步聽辨聲音的不同。
2、激發幼兒探索聲音的興趣。
活動準備:各種瓶罐、各種物品(包括木制玩具、塑膠玩具、蠶豆、赤豆、迴紋針、硬幣、鈕扣、紙、保鮮袋、棉花)。
活動流程: 初步感知→探索感知→遊戲感知→延伸引趣
一、發現聲音
今天張老師帶了好多好玩的瓶子、盒子, 我們一起來玩一玩吧!
全體幼兒自由操作, 教室從旁觀察。
(幼兒自由的選擇喜歡的瓶瓶罐罐, 並按照自己的意願去玩, 教師觀察幼兒如何去操作, 適時地指導幼兒)
1、你們聽見了什麼?
幼兒1:有聲音的。
幼兒2:咚咚咚的。
(問題非常明確的提出, 幼兒能非常有針對性的回答。
Advertisiment
2、聲音從哪裡來的呢?
幼兒1:這裡有聲音的。
幼兒2:瓶子有聲音的。
幼兒3:盒子裡有聲音的。
3、怎麼會有聲音的呢?
幼兒1:裡面有東西的。 (裡面有些什麼呢?)
幼兒2:瓶子裡面有玩具, 有聲音的。
小結:盒子裡有東西就能發出聲音, 沒有東西就沒有聲音。
(第2、第3個問題清晰的點撥幼兒去發現聲音的來源, 以及如何去尋找聲音的來源。 )
二、聽聽聲音
1、是不是所有的東西在瓶子裡都能發出聲音呢?(是、不是)幼兒嘗試放置物品。
幼兒1:是。
幼兒2:不是。
(幼兒通過嘗試, 大部分幼兒都能能發出聲音的東西去放進瓶子裡嘗試, 而對不能發出聲音的東西不感興趣。 幼兒不能一下子就得出有些東西不能發出聲音的結論, 因此, 在幼兒操作之前提出此問題,
Advertisiment
2、你的瓶子裡發出什麼聲音?
幼兒1:我的瓶子發出咚咚咚的聲音。
幼兒2:我的盒子裡發出沙沙沙的聲音。
3、你的瓶子裡為什麼沒有聲音?(放置紙、棉花、保鮮袋)
幼兒1:紙很輕的, 沒有聲音的。
幼兒2:棉花也很輕的。
小結:不是所有的東西放在瓶子、盒子都能發出聲音。
(把不能發出聲音的棉花、紙重點提出, 讓幼兒解決為什麼沒有聲音的原因, 找出沒有聲音的緣由, 由幼兒自己發現, 這樣能更輕易地被幼兒所接受)
三、聽辨聲音——遊戲《猜聲音》
1、教師提供三隻同樣的瓶子(內容物不同), 分別搖一搖, 聲音一樣嗎?(赤豆、硬幣、迴紋針)
2、分別是什麼聲音?
(選擇的聲音有明顯的不同, 明確三種不同的聲音,
Advertisiment
3、猜一猜, 瓶子裡面是什麼?
小結:原來一樣的瓶子裝不一樣的東西發出的聲音是不一樣的。
(遊戲激發幼兒再次的興趣, 進一步訓練了幼兒聽覺, 及分辨的能力。 )
四、延伸活動
有這麼多東西都能發出聲音, 那請小朋友到家裡去找一找還有哪些東西也會發出聲音的?明天來告訴我們, 好嗎?
(活動延伸進一步激發幼兒探索興趣, 使活動有延續性, 幼兒有再探索的欲望。 )
評析:
1、活動較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 幼兒興趣極高。
2、選材較好, 充分激發幼兒的動手操作探索興趣和表達的欲望。
3、活動環節設計層次清晰, 流程遞進, 安排較恰當。
建議:提供的材料進一步豐富些, 能充分讓幼兒嘗試, 進一步起到聽覺的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