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是幼兒認識社會、融入社會、發展自我的重要過程。 幼稚園階段的閱讀活動重在培養幼兒的閱讀興趣。 前段時間, 我園開展了閱讀月活動, “故事媽媽進課堂”是小班開展的一個家長助教活動。 活動前期, 教師發現家長在繪本選擇、講述方式和對活動價值的理解上存在問題, 於是及時進行了干預, 並提出了跟進策略。 以下是活動中的幾個片段。
一、案例描述
片段一:把講故事變成讀故事
宇宇媽媽拿出繪本《狼來了》說:“小朋友們好, 今天阿姨要給小朋友們講一個故事, 故事的名字叫《狼來了》, 你們要認真聽哦。
Advertisiment
隨後, 宇宇媽媽翻開繪本開始讀。 當讀到狼闖進了羊群時, 很多幼兒害怕地用手捂著臉。 不到三分鐘, 宇宇媽媽的故事就講完了。
宇宇媽媽問:“阿姨的故事講完了, 好聽嗎?”
幼兒齊聲回答:“好聽, 再講一個吧。 ”
在幼兒的要求下, 宇宇媽媽又講了《灰姑娘》的故事, 可是沒一會兒, 一些幼兒就各自玩了起來, 另外一些認真聽的幼兒則一直喊:“好可怕呀。 ”場面變得有些混亂, 故事講不下去了。
片段二:把講故事變成學知識
多多媽媽準備講故事《春天的電話》, 並認真地製作了PPT。 故事開始了, 多多媽媽剛講了幾句, 就開始播放春天的圖片, 如迎春花開、燕子南飛、冰雪融化等, 並告訴幼兒這都是春天才有的景象。 接著, 她還給大家展示了前段時間班級組織的春遊活動照片,
Advertisiment
片段三:把講故事變成講道理
睿睿媽媽打開繪本《不跟陌生人走》的PPT, 指著封面上的書名說:“孩子們, 今天講的故事叫《不跟陌生人走》, 意思就是遇到不認識的人不要隨便跟他們走。 記住了嗎?”
幼兒回答:“記住了。 ”
睿睿媽媽又強調了一遍:“對, 不要跟陌生人走。 ”
幼兒跟著重複:“不要跟陌生人走。 ”
這樣反復幾遍後, 睿睿媽媽才繼續講故事。
二、分析
此次活動, 教師只是把相關通知發給了家長, 家長自由報名, 自選故事內容, 教師並未對其做任何引導。
Advertisiment
然然媽媽:“汪老師, 那個講故事活動還可以報名嗎?”
教師:“可以呀, 不過活動已經開始了, 怎麼現在才想報名啊?”
然然媽媽:“女兒回家說錢瑾瑜的媽媽去講故事了, 她想我也去。 我也覺得挺愧疚的, 平時太忙了, 沒時間陪她, 正好這次去給小朋友講故事, 讓她高興高興。 ”
……
很多家長都像然然媽媽一樣, 帶著讓孩子高興一次的心理來參加活動。 對於活動本身, 家長認為只是單純地講一個故事, 並沒有考慮講故事的意義和價值, 也沒有思考自己應該如何去講故事。 從案例中可以看出家長的問題主要有:
Advertisiment
1.繪本內容選擇不當
小班幼兒年齡較小, 對故事情節的理解能力有限。 當宇宇媽媽講《狼來了》和《灰姑娘》的故事時, 一些幼兒做出了捂臉、叫喊的舉動, 體現了幼兒害怕的情緒。 而幼兒在聽故事時開小差的現象, 說明了幼兒對故事情節不感興趣, 或者是對故事的排斥。 在選擇繪本時, 我們應選擇內容正面、積極, 情節貼近幼兒生活的繪本。
2.講讀方式單一
宇宇媽媽認為講故事就是把故事讀一遍, 一本《狼來了》只花了三分鐘就讀完了。 而這樣單純的講述方式也很難吸引幼兒的注意力, 一些幼兒因為沒有興趣就自己玩起來。 小班幼兒處於直觀行動思維階段, 注意力保持時間短。 我們可以借助PPT、圖片等資料邊講述邊展示,
Advertisiment
3.繪本認識偏差
繪本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怡情, 幼兒在閱讀故事時會自然而然地產生情感上的共鳴, 進而聯結到自己的生活經驗。 家長往往能意識到繪本對於幼兒認識、交往、情感、社會性發展的重要價值, 但卻容易過於放大價值。 比如片段二中, 多多媽媽對繪本中春天這個知識點過度拓展, 希望幼兒能全方位地瞭解春天, 但這樣多的信息量幼兒不能在短時間內消化, 而且也影響了故事的連續性。 在片段三中, 睿睿媽媽一開始就直接點題且進行強化, 把講故事變成了說道理, 反而讓幼兒失去了興趣。
三、跟進
在幾個幼兒家長講完故事後, 我捕捉到他們在故事內容的選擇和講述方式上存在問題, 於是我迅速採取了策略。
1.從選書開始
(1)推薦書目
我挑選了一些適合小班幼兒閱讀的繪本,並將書目發給接下來參加活動的家長們,建議他們從中挑選。繪本包括《我爸爸》《我媽媽》《鼠小弟系列》等。
(2)列出原則
我從畫面、情節、主題、語言風格等幾個方面總結了挑選繪本的建議(見表1),並在活動開始前發予家長參考。
2.在互動中跟進
(1)觀察記錄
我們會將活動用DV錄製下來,並將視頻發至班級群空間與所有家長共用。另外,我還會對當天參加活動的家長的孩子給予重點觀察記錄,描述幼兒的表現與平時有什麼不同。如錢瑾瑜媽媽來的那天,錢瑾瑜的表現與平時大不相同。平時活動中錢瑾瑜的注意力容易分散,經常東張西望,或者低頭玩自己的衣服,表現出對活動內容缺乏興致的樣子,甚至和旁邊的幼兒小聲聊天,需要教師點名提醒才能認真傾聽。而錢瑾瑜媽媽參加“故事媽媽進課堂”活動那天,錢瑾瑜的注意力表現出很強的持久性,一直盯著媽媽看,滿眼笑意。當教師介紹錢瑾瑜媽媽時,其他幼兒一起鼓掌,錢瑾瑜突然站起來掃視了一圈正在鼓掌的幼兒,然後才坐下一起鼓掌。媽媽開始講故事了,錢瑾瑜眼睛一直盯著媽媽,不時地與她互動。當媽媽要求幼兒一起表演時,她積極地舉手參與。我們能夠從錢瑾瑜的眼神和動作中捕捉到她對媽媽來班上講故事十分驕傲。
通過這樣的觀察記錄,家長能很好地捕捉到幼兒的行為表現,同時也激發了更多家長的參與熱情。
(2)個別引導
當然,僅有家長們的積極參與是不夠的。在説明家長認識適合小班幼兒閱讀的繪本的基礎上,教師還要引導家長學會更豐富的講述方式。比如借助繪本PPT、遊戲、音樂等説明幼兒理解故事內容。教師會在家長報名參加活動後,與其進行溝通,結合家長自身的情況來説明他們選擇繪本,並給予一定的講述建議。比如,星星媽媽性格活潑,有組織活動的經驗,但不擅長有感情地朗讀故事。於是,教師建議她選擇遊戲性強的繪本,如《捉迷藏》。家長可以用捉迷藏的遊戲與幼兒互動,在遊戲中講完這個故事。這不僅能幫助幼兒理解捉迷藏的含義,而且能調動幼兒興趣,達到良好的活動效果。
3.在對比中認同
閱讀月活動結束了,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班的“故事媽媽進課堂”活動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在家長的支持下,我們將這個活動作為每週一次的常規活動繼續開展下去。
(1)再進課堂
除了鼓勵更多的家長參與活動外,我們還邀請之前參加過活動的多多媽媽再次來班級中講故事。這次多多媽媽帶來了繪本《愛吃蘋果的鼠小弟》,她用相機將繪本逐頁拍攝下來,並製作了PPT,另外,她還準備了袋子和蘋果。多多媽媽首先與幼兒玩起了猜蘋果的遊戲,然後聲情並茂地講述故事,最後又扮演起了故事中的角色與幼兒玩遊戲。活動長達20分鐘,但幼兒依然興趣盎然。多多媽媽也明顯感受到這次活動與上次的不同,還表示下次再來給幼兒講故事。
只有通過反復實踐,家長才能在過程中看見幼兒的變化,從而調整自己的想法和行為。
(2)對比觀察
教師定期組織家長研討會,在觀察活動視頻的同時與家長們交流活動心得。有了再進課堂的實踐經歷,教師無須多做引導,家長們就可以通過視頻直觀地感受到繪本內容的選擇和講述方式的改變對活動的影響。這對於接下來的家庭親子閱讀活動,起到了很好的觀念引導作用。
四、反思
雖然“故事媽媽進課堂”活動已經取得了一些成績,但還有要解決的問題。如:目前幾乎都是幼兒的媽媽參與活動,爸爸和祖輩還未動員起來;大多家長在教室中坐著講故事,形式上缺乏新意,可以帶著孩子在戶外的草地上進行活動;家長已經可以用遊戲來引入故事,但是遊戲品質不高,是為了引入故事而刻意設計的,今後可以嘗試用玩繪本的方式進行講述。
於是我迅速採取了策略。1.從選書開始
(1)推薦書目
我挑選了一些適合小班幼兒閱讀的繪本,並將書目發給接下來參加活動的家長們,建議他們從中挑選。繪本包括《我爸爸》《我媽媽》《鼠小弟系列》等。
(2)列出原則
我從畫面、情節、主題、語言風格等幾個方面總結了挑選繪本的建議(見表1),並在活動開始前發予家長參考。
2.在互動中跟進
(1)觀察記錄
我們會將活動用DV錄製下來,並將視頻發至班級群空間與所有家長共用。另外,我還會對當天參加活動的家長的孩子給予重點觀察記錄,描述幼兒的表現與平時有什麼不同。如錢瑾瑜媽媽來的那天,錢瑾瑜的表現與平時大不相同。平時活動中錢瑾瑜的注意力容易分散,經常東張西望,或者低頭玩自己的衣服,表現出對活動內容缺乏興致的樣子,甚至和旁邊的幼兒小聲聊天,需要教師點名提醒才能認真傾聽。而錢瑾瑜媽媽參加“故事媽媽進課堂”活動那天,錢瑾瑜的注意力表現出很強的持久性,一直盯著媽媽看,滿眼笑意。當教師介紹錢瑾瑜媽媽時,其他幼兒一起鼓掌,錢瑾瑜突然站起來掃視了一圈正在鼓掌的幼兒,然後才坐下一起鼓掌。媽媽開始講故事了,錢瑾瑜眼睛一直盯著媽媽,不時地與她互動。當媽媽要求幼兒一起表演時,她積極地舉手參與。我們能夠從錢瑾瑜的眼神和動作中捕捉到她對媽媽來班上講故事十分驕傲。
通過這樣的觀察記錄,家長能很好地捕捉到幼兒的行為表現,同時也激發了更多家長的參與熱情。
(2)個別引導
當然,僅有家長們的積極參與是不夠的。在説明家長認識適合小班幼兒閱讀的繪本的基礎上,教師還要引導家長學會更豐富的講述方式。比如借助繪本PPT、遊戲、音樂等説明幼兒理解故事內容。教師會在家長報名參加活動後,與其進行溝通,結合家長自身的情況來説明他們選擇繪本,並給予一定的講述建議。比如,星星媽媽性格活潑,有組織活動的經驗,但不擅長有感情地朗讀故事。於是,教師建議她選擇遊戲性強的繪本,如《捉迷藏》。家長可以用捉迷藏的遊戲與幼兒互動,在遊戲中講完這個故事。這不僅能幫助幼兒理解捉迷藏的含義,而且能調動幼兒興趣,達到良好的活動效果。
3.在對比中認同
閱讀月活動結束了,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班的“故事媽媽進課堂”活動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在家長的支持下,我們將這個活動作為每週一次的常規活動繼續開展下去。
(1)再進課堂
除了鼓勵更多的家長參與活動外,我們還邀請之前參加過活動的多多媽媽再次來班級中講故事。這次多多媽媽帶來了繪本《愛吃蘋果的鼠小弟》,她用相機將繪本逐頁拍攝下來,並製作了PPT,另外,她還準備了袋子和蘋果。多多媽媽首先與幼兒玩起了猜蘋果的遊戲,然後聲情並茂地講述故事,最後又扮演起了故事中的角色與幼兒玩遊戲。活動長達20分鐘,但幼兒依然興趣盎然。多多媽媽也明顯感受到這次活動與上次的不同,還表示下次再來給幼兒講故事。
只有通過反復實踐,家長才能在過程中看見幼兒的變化,從而調整自己的想法和行為。
(2)對比觀察
教師定期組織家長研討會,在觀察活動視頻的同時與家長們交流活動心得。有了再進課堂的實踐經歷,教師無須多做引導,家長們就可以通過視頻直觀地感受到繪本內容的選擇和講述方式的改變對活動的影響。這對於接下來的家庭親子閱讀活動,起到了很好的觀念引導作用。
四、反思
雖然“故事媽媽進課堂”活動已經取得了一些成績,但還有要解決的問題。如:目前幾乎都是幼兒的媽媽參與活動,爸爸和祖輩還未動員起來;大多家長在教室中坐著講故事,形式上缺乏新意,可以帶著孩子在戶外的草地上進行活動;家長已經可以用遊戲來引入故事,但是遊戲品質不高,是為了引入故事而刻意設計的,今後可以嘗試用玩繪本的方式進行講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