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接納,對孩子意味著什麼?

在美國的自然教學流派中, 流行這樣一句話:“太好了, 除了不對的地方。 ”

只要孩子樂意去做一些事情, 去學一些本領, 老師和家長的評價永遠是這句話。 那麼這句話的奧秘是什麼呢?

太好了:這三個字就像是一顆定心丸, 表達了說話者對孩子的一種充分的接納。 孩子的內心是脆弱的, 他們總是在擔心自己這個不行, 那個不好。 內心充滿了膽怯和不安。 而一聲讚美聲, 嘩啦一聲打開了孩子心靈的閘門。 孩子的內心變得變得自信而快樂、柔軟而不抗拒。

除了不對的地方:當孩子的心扉向你敞開, 恐懼和排斥也相對變小。

Advertisiment
這時候, 你可以再向孩子提出一些非常客觀的評價和建議, 孩子接受起來就非常地容易。 從這句話中, 孩子也瞭解了自己努力的方向。

當然我們可以不完全照搬這句話, 只要瞭解其中的奧秘就可以使用得得心應手了。

比如你的孩子在做作業, 你發現他的作業完成的速度很快, 但字寫得很潦草。 你可以這樣跟孩子溝通:“這麼快就把作業完成了, 你的效率真是高!如果你能夠把字寫得更漂亮一些, 那就更棒了!”

你的畫太有想像了, 如果色彩更豐富一些, 我想畫面會更有特色!

你游泳的姿勢很優美, 如果能夠把呼吸掌握好, 那麼速度就可以更快了!

太好了, 你能想到幫媽媽曬衣服, 如果以後能夠把濕的衣服和幹的衣服分開一些那就更好了。

Advertisiment

其實這句流行語中體現的也正是一種凡事接納在先的精神。

接納, 對孩子來說, 其實就是意味著獲得了一份理解、共情。 共情是心理學中的一個專業名詞, 它也可以理解為共感、同理心、通情達理等等, 意思就是站在對方的立場和角度, 去體會對方的感受, 從而和對方在情緒、情感上達成共鳴。

一旦我們發現有人可以和我們產生情感上的共鳴, 那麼我們和對方心理上的距離就拉近了。 相反如果對方無法和我們產生共鳴, 甚至還對我們的情緒、情感和行為表示否定, 那麼心理上的距離瞬間就被拉開了。 因為一個人最害怕的事情之一就是被否定。

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 如果一個人對我們是持否定態度的,

Advertisiment
那麼即使那個人有再高的地位, 有再強的能力, 都是無法讓我們對他產生好感的。 因為每個人最愛的是自己啊, 然後第二喜歡的就是那些理解和接納自己的那些人。 而任何不接納的言行, 導致的直接後果就是“逆反”!

很多家長會問, 如果孩子的行為是有問題的, 是不是也一定要我們接納呢?接納的後果是不是會導致縱容呢?

其實接納並不等於贊同。 它只是要求我們能夠站到對方的角度, 站到對方的立場, 去理解他們的一些情緒和行為。 如果這些情緒和行為本身是存在問題的, 那麼也只有先接納了, 才更有可能去改變。 這也是我在前面的諮詢中, 會堅持問家長一個問題:“你能夠理解你的孩子為什麼這麼做嗎?”在我看來,

Advertisiment
如果家長能夠理解了孩子, 就意味著他開始找到孩子情緒、行為產生的根本原因, 從而也就接近解決問題的答案了。

如果我們在心理諮詢中, 求助者產生強烈的阻抗, 我們會發現其實問題就出在諮詢師對求助的接納和共情還不夠到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 如果孩子產生強烈的逆反或者抗拒, 問題也往往出在家長對孩子的接納和理解不夠。

“孩子為什麼會這樣?”

回答這個問題, 是解決所有問題的第一步。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