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每個三四歲幼兒的家長都有這樣的經歷:想給孩子洗臉時他一溜煙地跑了, 隨著你的圍追堵截, 他快樂地哈哈大笑;他故意做出一些很可笑的表情湊近你, 當你表現出反感和抓狂時, 他手舞足蹈並且重複無數次;他常常將車鑰匙等重要物品藏起來, 然後在你急得跳腳時, 露出滿意的微笑……
其實, 這都是幼兒自編自導的“控制遊戲”。 通過這種遊戲, 孩子們體會到自己的力量, 讓內心變得更強大。 對幼兒來說, 他們常感到無助, 又有無限的渴望克服這種無助感。 所以, 他們會獨創出許多遊戲。 如果家長們仔細觀察,
Advertisiment
一個無法在餐廳好好吃飯的孩子, 可能會喜歡“開餐館”的遊戲;一個最討厭逛超市的孩子, 可能會要一套收銀台玩具扮演收銀員的角色;一個在幼稚園唯唯諾諾的孩子可能喜歡給爺爺奶奶做小老師……
從這些例子家長可以明白:控制遊戲就是孩子在遊戲中成為控制者, 通過虛擬一些角色, 強大自己, 克服恐懼, 增強自信心。 但是, 很多家長不知如何配合孩子玩遊戲。 有些家長願意陪玩, 但不知不覺中, 又按自己想法改變了規則或是成為遊戲主導者。 這種結果是, 孩子失去玩的興趣, 覺得家長“毀了遊戲”“莫名其妙地打斷自己”“一點都不會玩”……
Advertisiment
所以, 家長需要瞭解幼兒在“控制遊戲”中的心理需求是什麼。
首先, 孩子渴望在遊戲中“說了算”, 渴望成為遊戲的設計者、主導者和裁判者。 聰明的家長只需要做一個好的演員, 隨著孩子的要求配合誇張的動作和表情。 比如:幾乎每個孩子在某段時間都喜歡玩鎖, 當他們將大人鎖在門外時, 高興得手舞足蹈。 一位聰明的家長在女兒將自己鎖在廁所時, 扮演一個悲催的受害者, 他“哭泣”著拍門說:“太黑了, 我好害怕哦。 ”然後, 他嘗試拉門、踹門, 發明萬能鑰匙, 嘗試縮骨術、隱身術……當他在裡面使出三十六計時, 女兒在外面笑得直不起腰來。 這個遊戲達到了小女孩的預期——充分顯示了她的足智多謀。
Advertisiment
其次, 孩子要遊戲的參與者“演技高”, 懂得在適當的時候加進來。 比如:一個3歲的小男孩正在跟小夥伴們玩“管弦樂團”的遊戲, 每個孩子都拿著調羹、棍子、筷子“乒乒乓乓”地敲擊杯盤。 一位深諳兒童心理的母親, 想要提醒他們吃飯。 然而, 她不是粗暴打斷他們, 而是採取幽默的方式。 隨著孩子製造的噪音不斷變大, 她戲劇性地說:“哦, 不!我聽不見你們的音樂。 ”孩子們更玩命敲打起來, 她誇張地說:“哦, 我一點也聽不見!”……幾個回合之後, 孩子們已經到了精疲力竭的邊緣,
Advertisiment
再次, 家長要關注那些扮演“順從者”和“配角”的孩子們, 讓他們的需求盡可能得到滿足。 玩遊戲時, 總有一些領導型的孩子喜歡掌握全域、發號施令。 這時候, 成人要尊重每個孩子的要求並且適度傾斜于內向的孩子們, 避免孩子間的爭吵和衝突。 比如:一個男孩喜歡和來訪的小夥伴玩“獵人與狗”的遊戲, 他總要求小夥伴做小狗。
Advertisiment
最後我要補充一條“降娃秘笈”。 很多家長對於精力充沛、不知天高地厚的孩子, 在公共場合的冒失表現倍感棘手。 這些孩子或在高雅的劇院大聲喧嘩、或在自助餐廳追逐嬉戲、或是在尊貴客人面前大吼大叫……與其感到尷尬, 不知所措, 不如跟他們虛擬類似場景, 未雨綢繆地玩控制遊戲。 讓孩子扮演歌劇演員、餐廳主管、致辭貴賓等角色。 當孩子內心獲得滿足之後,他們會在陌生的公共環境中感到放鬆。孩子的內在需求得以滿足之後,會變得自強自重。大人再跟他們講禮儀規範時,他們更容易接受。
當孩子內心獲得滿足之後,他們會在陌生的公共環境中感到放鬆。孩子的內在需求得以滿足之後,會變得自強自重。大人再跟他們講禮儀規範時,他們更容易接受。